呂耀中 徐翠樺
摘? ?要:高等教育國際化已經成為世界高等教育發展的主要趨勢之一。為進一步推動高等教育國際化發展,德國政府在強調高等教育機構自治的基礎上,加大政策支持力度,擴大國際交流與合作,不斷增強德國教育的國際吸引力。
關鍵詞:德國 高等教育 國際化
國際化是近年來德國高等教育的熱點話題,部分原因是博洛尼亞進程(Bologna Process)的推動,同時也在于各種歐盟項目的發展及德國參與全球知識經濟的共同愿望。
2013年,德國聯邦教育與研究部與16個州的教育和研究部聯合推出了高等教育國際化戰略。該戰略確定了九大行動領域,尊重高等教育機構(HEIs)的自主權,并在憲法規定的職權范圍(constitutional remits)內為每個領域制定了共同政策目標。這九大行動領域包括:促進各機構的國際化、完善國際化的法律框架、營造“歡迎文化”(culture of welcome)、創建國際化校園、增強德國學生的國際流動性、增強德國作為留學目的國的國際吸引力、吸引國外優秀(年輕)學者、擴大國際合作研究、提供跨國教育課程。
在2013年政策的基礎上,聯邦政府于2017年2月推出了教育、科學和研究國際化的新戰略,旨在進一步增強德國作為世界學術研究基地的國際吸引力。
德國政府為其國際化工作提供了廣泛的政策支持,首先是高等教育機構自治。各高等教育機構制定自身國際化議程,并決定是否參與政府、歐盟和其他機構提出的計劃和倡議。
雖然強調高等教育機構自治,但與其他國家相比,德國在聯邦層面上關于高等教育國際化方面的數據更加豐富。這些數據主要來自德國大學校長聯席會議(HRK)和德國學術交流中心(DAAD),為全國機構工作提供信息,并梳理出關鍵問題和趨勢。
一、制度保障
聯邦政府和各州認為,國際化應視為一項影響高等教育所有部門和單位的橫向任務(horizontal task)。然而,國際化戰略必須因地制宜,考慮到每一所機構的具體特點及其所處的區域環境。最近兩項政府資助活動旨在幫助德國高校制定自身的戰略,肯定其國際化的承諾,以及其在校內落實的最佳方案。
在聯邦教育與研究部的資助下,德國大學校長聯席會議負責“大學國際化”審計(Audit),幫助高校評估和制定國際化戰略。審計由經驗豐富的國際化領域專家和德國大學校長聯席會議的職員負責執行,根據各大學的需求進行,堅持全面、自愿、保密的原則。自該項目2009年啟動以來,德國已有1/3的大學申請參與審計。截至目前,有76所高校完成了審計程序。審計工作獲得了極大的反響,高校對審計效益的反饋也非常積極。
此外,聯邦教育與研究部資助的一個新項目將國際和跨文化知識融入課程學習中,加強大學師資國際化,擴展與海外合作伙伴的合作形式及國際化發展。
二、行政領導、部門和人員配備
德國大學一致認為國際化需要由大學領導進行專業化管理。校長或副校長通常負責國際化的戰略管理;他們得到了國際化專家學術委員會和國際化辦公室的支持。
國際化辦公室的一項主要任務是參與政府支持的活動,并確保獲得政府的其他資助——其中相當一部分為聯邦預算。這意味著與德國大學校長聯席會議和德國學術交流中心等中介組織(intermediary organizations)保持聯系,他們通過提供政府獎學金項目來促進學生和學術人員的國際流動。
三、課程、共同課程和學習成果
“高校指南”(Hochschulkompass)是德國大學校長聯席會議(HRK)管理的信息網站,提供德國大學開設的國際學位課程信息。從該網站可查詢到相關數據。
2015年,有1959門國際學位課程納入“高校指南”數據庫,其中近2/3由德國大學提供。國際學位課程沒有正式的定義,通常采用雙語或英語授課,并為國際學生提供特殊服務。這些數據反映了近年來德國對英語教學的大力推動。例如,2007-2013年,英語授課課程從不足100門增加到700多門。
“高校指南”有關數據顯示,在2015年數據庫注冊登記的1959門國際學位課程中,有640門是國際雙學位課程,其中3/4的雙學位課程由德國高校和歐洲伙伴高校共同開設,與北美伙伴高校合作開設的課程占7.7%。
根據德國大學校長聯席會議,未來應加強課程的國際化,因為德國63%的學士和碩士畢業生沒有出國留學的經歷。
四、教師政策與實踐
學術人員國際化是衡量德國高校教學與研究的標準之一。自2006年以來,德國聯邦統計局(Federal Statistical Office of Germany)在其人事統計中記錄了國籍或公民身份,以確定德國高校中持有外國護照的工作人員數量。2014年,共有41010名持外國護照的學術和藝術人員與教授,占高校教師總人數的10.8%。僅就教授而言,持有外國護照的人數為3004人,占德國高校教授總數的6.6%,高于2006年的5.5%。近80%的外籍教授來自歐洲,其中62%來自歐盟國家,17%來自歐洲其他國家,10%的外籍教授來自北美。
2014年,9000多名德國博士后、研究員和大學教師獲得短期國際交流資助,經費主要由德國學術交流中心和亞歷山大·馮·洪堡基金會(Alexander von Humboldt Foundation)提供。美國是德國學者的首選目的國;在所有受資助的博士后、研究員和大學教師中,有13.8%赴美國進行短期教學與研究工作。
五、學生流動
2014年,德國聯邦政府提出了2020年在德國高校就讀的國際學生數量達到35萬人的目標。2015年,德國院校招收了321569名攻讀學位的國際學生,比前一年增加了7%。這些學生主要來自歐洲,其次是亞洲;來自北美洲的學生人數雖然較少,但也有所增加;2015年,德國院校招收了5632名來自北美洲的國際學生,2005年為4000名。若國際學生人數持續增加,德國有可能提前實現政府2020年的目標。
除了學歷生,德國主要通過伊拉斯謨計劃(Erasmus program)接收大量的短期留學生。2014年,共有30964名伊拉斯謨計劃的參與者在德國機構學習和工作,比上一年增加了2%。他們主要來自法國、意大利和西班牙。
在出國留學方面,自1994年以來,2013年出國攻讀學位的德國大學生人數首次較上年略有下降,從138500人降至134500人。赴英國和美國留學人數略有增加。總體而言,奧地利、荷蘭、英國和瑞士是最受德國大學生歡迎的4個留學目的國。
目前,約37%的德國學生出國學習和實習不少于3個月。然而,如果要實現聯邦政府、聯邦各州和德國學術交流中心提出的50%的目標,則需要大幅增加短期出國學習交流人數。
六、展望未來:挑戰與機遇
德國大學積極為越來越多的在德難民提供學習和培訓機會,其中許多難民在本國獲得了高等教育入學資格,赴德前已開始甚至完成了高中學習。在近期德國大學校長聯席會議對德國16次校長會議的調查中,70多所大學匯報了其支持和融合難民學生的活動和服務,包括信息活動、法律咨詢、德語語言課、社會心理支持。其承諾是強有力的,但需要大量資源和今后幾年持續的關注和努力。
德國國際化發展的另一個重要組成部分是歐盟的“伊拉斯莫斯+”(Erasmus +)計劃,該計劃于2014年啟動,實施至2020年,預算總額達147億歐元。該計劃以歐洲外的合作為重點,強調國際流動協議、戰略合作伙伴關系和聯合學位項目,為德國高等教育機構擴大和深化與美國和世界其他地區伙伴的合作提供了機會。
(注:本文編譯自《高等教育領導者國際簡報》(International Briefs for Higher Education Leaders)2018 年第7 期)
編輯 呂伊雯? ?校對 徐玲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