饒漸升 黃武林 張珣 李自恒 吳詩捷
【摘要】微文化是基于移動互聯網技術發展,注重個體發聲和微觀表達的文化傳播現象,具有傳播主體個體化、草根化,傳播內容碎片化、多元化等特點。微文化給大學生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教育帶來挑戰的同時也創造了新的機遇,今后應著重從做大主流輿論、堅持監管并重、加強價值引導三方面發力。
【關鍵詞】微文化?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大學生
一、微文化的內涵與特征
學術界對于微文化這一概念還沒有準確權威的定義,當前的研究成果多從微文化的文化形態或文化體系等角度對其進行界定。蒲清平等學者提出了一種具有代表性的定義,即微文化是“以微媒體為載體,迎合時代需求,注重個體的表達和訴求,易于傳播和快速閱讀的尚簡、崇微的一種亞文化”。簡言之,微文化是基于移動互聯網技術發展,注重個體發聲和微觀表達的文化傳播現象。
美國學者哈羅德·拉斯韋爾提出了傳播過程中的五種基本要素,成為大眾傳播學中經典的“5W理論”。運用這一理論來分析微文化的各方面特征:首先,微文化的傳播主體具有個體化、草根化的典型特征,任何一個社會個體都可以利用移動互聯網發布、傳播信息,表達自己的觀點、感悟,使其成為全民參與的大眾文化。其次,微文化在傳播內容上具有碎片化、多元化、娛樂化的特點,“微”正是體現在不追求鴻篇巨制般的完整敘事,而代之以零散的碎片化表達、反映多元價值觀的個性化表達,充分滿足忙碌的現代人追求視覺刺激、滿足獵奇心理的娛樂需求,具有顯性的消費特性。再次,微文化的傳播媒介具有多樣化的特點,微博、微信、抖音等軟件或網站中的文字、圖片、短視頻等都是微文化表達的“秀場”。最后,微文化在傳播效果上具有實時化、快捷化的特性,一個剛剛發生的熱點事件通過微博、微信等微傳播渠道,可以像病毒傳播一般形成爆發式傳播。
二、微文化對大學生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教育的影響
(一)微文化散播虛假和負面信息,動搖大學生理想信念根基
首先,在微文化興起的時代,每個社會個體都有了發聲的機會,海量信息在此匯集,而其中很多信息往往難辨真假,微信中各式各樣的養生知識、微博上五花八門的小道消息就是典型例證。其次,互聯網歷來就是西方國家推行“和平演變”的主要渠道,微文化也成為西方國家進行文化滲透和資本主義價值觀輸出的陣地之一。此外,當前我國正處于轉型升級的關鍵時期,社會各方面矛盾較為復雜,部分個體利用“公知”“大V”的身份,在微文化傳播平臺上大肆炒作這些矛盾,忽略中國業已取得的成就,夸大中國暫時存在的問題,同時他們還打著學術研究、思想爭鳴的幌子,肆意宣揚歷史虛無主義、憲政思想等錯誤理論。微文化成為這些謬論存活、傳播的沃土。
在日常的生活中,青年大學生多是通過微博、微信等微文化傳播平臺獲取信息,當這些平臺都被虛假和負面信息所占領時,青年大學生難免被這些謬論所誤導,使他們的理念信念根基被動搖。
(二)微文化傳遞多元價值取向,造成大學生價值選擇迷茫
微文化的傳播內容普遍具有多元化和泛娛樂化的特點,傳遞出多元的價值觀,功利主義、拜金主義、消費主義等與傳統道德相背離的價值觀在微文化中大行其道,有的青年人公開表示“寧愿坐在寶馬里哭,也不愿坐在自行車上笑”,這正是青年人價值觀被誤導的典型。此外,微文化推崇碎片化的表達方式,流行的是“快餐式文化”,追求的是“淺閱讀”,讓青年大學生在追求視覺刺激和滿足獵奇心理的同時沉迷其中而不自知,長此以往,將使他們失去深度思考的能力。
多元價值觀沖擊著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在社會價值體系中的主導地位,讓青年學生在面臨價值選擇時陷入迷茫的困境,增大了主流價值觀在青年大學生中的認同難度。
(三)微文化拓寬大學生接受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教育的途徑
隨著移動互聯網技術的快速發展,微文化賴以傳播的網絡移動客戶端平臺數量不斷增加、功能不斷完善,微博、微信、貼吧等已深度融入大學生的日常生活,為開展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教育提供了更多可利用的教育平臺。
此外,微文化較之傳統思想政治教育更具有親和力和滲透力,以微文化作為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傳播載體,青年大學生會更易于接受。例如,近期的木里縣森林火災造成了30余名撲火人員遇難,自媒體就這一事件發布大量感人至深的現場視頻、圖片和文字,看到同齡的消防指戰員“刀山敢上、火海敢闖”,看到普通群眾手捧哈達淚別撲火英雄,這些從路人視角切入的微信息給青年大學生以強烈的震撼與感動,讓大學生在緬懷英烈的同時更汲取到榜樣的力量,更真切地體會到核心價值觀中“愛國”“敬業”這兩組詞的意義與內涵。
三、微時代加強大學生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教育的對策
1.做強宣傳陣地,用活傳播工具,掌握大學生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教育的主導權和話語權。
在微文化廣受青年學生追捧的時代,首先,我們要通過媒體融合發展和傳播平臺再造,“整合微媒體的力量,融合微媒體的資源,增強微文化育人的合力”,通過充實宣傳內容、創新宣傳形式,打造具有強大影響力的新型主流媒體。其次,要提高對微文化傳播規律的認識,加快傳播手段建設和創新,利用微文化傳播平臺開展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教育,搶占微文化宣傳的高地。最后,新型主流媒體要自覺擔當,要緊扣社會熱點事件、焦點問題,及時發布權威信息,牢牢掌握輿論宣傳的主動權和話語權。
2.完善法律法規,加大巡查力度,堅持監管并重確保微文化的傳播內容始終堅持正確的政治方向。
網絡空間不是法外之地,微文化也不是沒有監管的“輿論飛地”。面對網絡空間生態惡化和微文化傳播中亂象叢生,習近平總書記明確指出:“網絡空間是億萬民眾共同的精神家園。網絡空間天朗氣清、生態良好,符合人民利益”。首先,加強對網絡空間的治理,首先要著手完善網絡文化傳播領域相關的法律法規,彌補法律法規上的監管漏洞,確保執法活動有法可依。其次,主管部門要依法履行好監管主體責任,運用信息化手段強化對微文化傳播的管理,確保對微文化傳播管得住且管得好,采取有力措施打擊反黨反社會主義、煽動分裂、教唆暴力、色情低俗、虛假詐騙等負面微信息。
3.打造專業隊伍,注重價值引導,切實增強大學生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教育的實效性和針對性。
要增強大學生對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認同,離不開一支政治過硬、理論功底深厚的思想政治工作隊伍。要開展專題培訓,既要提高思想政治工作者對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認知,又要使其具備良好的新媒體傳播技能,更能運用微文化這一有力工具來推進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在青年大學生中的傳播。
微文化內容精干、形式多樣,易于被大學生接受。高校思政教育工作者要利用微文化的這一特性,潛心打造一批傳遞正能量的微文化教育精品項目,加強對青年大學生的價值觀引導,通過社會實踐教育或者其他創新的教育形式,引導青年大學生主動認可、自覺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
參考文獻:
[1]習近平.加快推動媒體融合發展?構建全媒體傳播格局[J].求是,2019,(6)?:3.
[2]蒲清平,張偉莉,趙楠.微文化:特征、風險與價值引領[J].中國青年研究,2016,(1)?:56.
[3]駱郁廷,馬麗華.論微文化育人[J].思想教育研究,2018,(1)?:23.
[4]習近平.習近平談治國理政(第二卷)[M].北京:外文出版社,2018.336.
基金項目:四川省成都市電子科技大學的2018年度網絡文化建設專項研究課題《微文化背景下大學生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培育》(項目編號:WLWH2018-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