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當前,新型冠狀病毒性肺炎疫情防控工作急缺醫療物資,確保物資供給是打贏疫情防控阻擊戰的關鍵要素之一。在這個沒有硝煙的戰場上,東莞市技師學院用行動撐起技工信仰!在學院黨委書記、院長劉海光部署下,陳銀發、羅柱林、陳錫財、周光平等36位教師積極響應,請纓作為技術人員協助醫療物資企業進行生產。短短幾日,到企業支援的教師不斷有好消息傳來:為廣東中玲集團有限公司一臺老舊生產設備排除了故障,完成了檢修調試,初步預估每日新增產量超過2萬;為東莞長安必達公司進行設備維護改造,成功將一臺閑置打片主機復產,每日打片產能增加5~6萬片;經過8個小時的調試,東莞東城久林吉良凈化用品原本淘汰的2條生產線可以正常投入生產,穩定運行,目前每天可增產7.5萬片,他們還幫助該公司利用閑置車間正式生產醫用級物資,使生產線從1條擴充為3條,日產量醫用口罩達16萬個……
這些平常在醫療物資企業里罕見的身影——東莞市技師學院的教師。從“教師”到“技術工人”的轉變,是他們在技工教育浪潮中練就的“無縫對接企業”的過硬本領,無需崗前技術培訓,從教室到實際生產線,變化的僅僅是工作的場地。“這本來就和我們平時授課的內容很接近,技工院校的課程設置本身就很貼近企業生產,我們必須時刻關注著行業的發展、技術的進步。沒有一流的技工就沒有一流的產品,沒有一流的教師,就沒有一流學生?!睂W院陳銀發老師說道。在精準的調試、精確地編程調整后,經檢測、判斷、定位、組裝,每個步驟分毫不差,讓醫療物資生產線終于實現了它們的使命,進行高速生產運作。一家企業總經理直言,東莞技師學院的教師們提供的幫助猶如一場及時雨,緩解了生產壓力,也增加了企業直面生產困難的信心。東莞市科技局一位領導對赴企教師表示稱贊,稱其:俯下身段、深入一線,甘當技術工人角色的精神,值得一萬個贊。學院培養出來的學生綜合職業能力強,頗受用人單位青睞。
2019年校園招聘會, 288家優質企業提供10058個崗位開出3500至7000元(國際合作班8000-12000元)實習月薪搶聘學生;兩批共計43名國際合作班畢業生到德國本土企業——戴姆勒(奔馳)就業和深造。德國IHK萊比錫工商聯合會主席Hofmann(霍夫曼)對學院培養的中德合作班學生給予高度認可,他在學校第三屆中德合作班畢業生頒發IHK證書時表示:“為同學們能在四五年前正確地選擇了東莞市技師學院這所好學校而高興,通過雙元制培訓,學生在學習中不斷認識問題、解決問題,培養了能力,而學院能不斷配備先進的教學設備,這在德國也是少有的。期待著以后能與更多的學生再見”。
為何學院師生如此受企業青睞?主要在于他們將國際合作和校企合作辦學作為學院發展的兩大驅動力,采取“市場化的導向、國際化的標準、工廠化的教學”模式,打造出一支具有國際視野的高水平師資隊伍,培養了一批(近600人)擁有國際職業資格證書的畢業生。
以市場需求為導向,科學設置動態調整專業
根據市場需求設置專業。東莞市技師學院結合東莞電氣機械與設備制造業等五大支柱四大特色產業發展對技能人才的需求情況,開設了41個專業(78方向),包含精準對接東莞產業的機電一體化(機器人)、機械產品設計等26個國際合作專業。
動態調整專業。他們打破學科體系、深化課程體系改革,以專業群對接產業鏈為原則,整合專業系部資源,成立8個二級學院。每個學院對接一個產業鏈,對現有專業的人才培養標準進行修訂,促使其更貼近產業鏈的實際需求,根據產業鏈的需求開發新的專業,引進固高、中科藍海、前海飛揚等研發企業,他們研發的產品就是學院產學研的教學載體,當企業的產品要上市時,學院愿意創業的學生,企業方投入資金幫助學生創業,創建“政、校(產學研)、資金、用”四位一體的創新創業孵化平臺,并積極構建“為未來培養人才,為人才創造未來”的新格局。2019年他們根據市場需求增設了中德口腔醫學技術、模塊化設計與工業仿真、智能制造應用與維護、人工智能技術應用、新媒體與互聯網應用、幼兒教育、行政管理、鐵路客運服務、航空服務等9個專業。2020年擬增跨境電子商務、移動通信技術(5G) 、 光電技術應用、家政服務與管理、應急響應與信息管理技術等6個專業。
以國際化標準為準則,全面提升教育教學水平
引進國際先進職教模式,構建國際合作實體辦學體系。他們遵循“理念與世界同步、標準與行業接軌”的原則,在廣東省率先引進德國“雙元制”、英國“現代學徒制”等先進國家的職教模式。與德國德累斯頓工業大學繼續教育與職業教育學院、英國沃索學院等國家合作,開展實體化職業教育合作項目。目前,共開設中德、中英、中美、中加、中澳等國際合作班(含臺灣課程班)135個,涵括機電一體化、模具設計與制造、現代物流、機器人、酒店管理、國際貿易等26專業,在校生近3000人。
推動設立本土“培訓鑒定中心”,引進高含金量證書認證體系。與德國萊比錫手工業聯合會(HWK)和工商聯合會(IHK),在莞共建德國職業資格證書培訓鑒定中心,引進得到歐美國家認可、具有高含金量的HWK和IHK職業資格證書。與英國沃索學院合作,在莞建立英國第一個海外ASFI產業技術認證中心,引進英國ASFI產業技術職業資格證書及課程體系,學生無需出國,在莞即可參加與國外同步的職業資格考核鑒定,獲得高含金量的國際職業資格證書。
促進師資國際化培養,打造具有國際視野的高水平師資隊伍。師資是開展國際合作辦學的基礎,學院堅持國內培訓與國外進修相結合的方式培養師資團隊。一方面,與德國德累斯頓工業大學繼續教育與職業教育學院合作建立“德國德累斯頓工業大學繼續教育與職業教育學院中國(東莞)培訓中心”,與德國柏林BBW應用技術大學、江西理工大學合作,在莞建立“德國BBW大學中國(東莞)師資培訓基地”,建立教師培訓的常態化機制;另一方面,選派骨干教師赴德國、英國等進修學習,累計派出11批次215多人次出國學習。通過內培和外培結合,打造一支具有國際視野、會同中外、高水平的教師隊伍。
實施教育教學體系和課程體系改革,構建復合型專業教學體系。按照部省課程體系改革指導意見,吸收借鑒德國“雙元制”課程體系標準,遵循“多元整合、技能本位”的新型課程觀念,在開展11個專業的課程體系改革的基礎上,全面進行課程改革。2016年,學院承擔人社部第三批一體化課程教學改革試點任務,成為現代物流專業的牽頭院校以及工業設計專業的參與院校。
將世賽標準融入教學過程之中,培育技能精英。他們將世賽標準融入日常教學之中,先后培育6名選手入選國家集訓隊,并建有工業控制項目廣東省世界技能大賽基地和烘焙項目全國世界技能大賽基地。
以工廠模式進行教學,培養無縫對接企業的高技能人才
引企進校,以企業產品作為教學載體,首創“學習型工廠”教學環境。走進東莞市技師學院仿佛置身于工廠。這是筆者進入學校時的第一感覺。近年來,他們與企業在校內共建了“最接近企業的實踐教學、能產生雙重價值的培訓、把培訓內容和企業流程相鏈接、將培訓與就業相連接”的學習型工廠,完成以“學習型工廠”為基礎的行為導向的課程體系建設,建立“課堂教學+校內‘學習型工廠培訓+企業崗位實習”的 德國“雙元制”本土化后的新雙元培養模式,走出了一條“技能+學歷+國外證書”的高技能人才培養之路,探索出了適合中國國情的職教新模式。目前, 在校內與企業共建了bbw學習型工廠、汽車醫院、東技旅行社、服裝學習型工廠、京東人才培訓基地、中科藍海創新創業雙創孵化基地、固高科技工業4.0等18個學習型工廠。
校企深度融合,深化校企雙制。他們與企業合作,開辦“招生即招工、進校即進企”校企雙師共同培養的“慶泰模式”班。報讀該班的學生將簽署校、企、學三方協議,學生擁有雙重身份,在校為學生,在企業為學徒。校企共同制定培養目標、培養標準、教學計劃,共同組建師資隊伍,實行工學交替。目前,他們與55家企業共建了84個校企雙制班。
同時,運用人才培養長效機制的輻射功能拉動教改。引進企業生產線,校企合作開展產品研發和生產,進行生產性教學,增強師生生產實踐能力,開展企業調研、教師掛職鍛煉,引進企業參與課題研發,推進校企融合。
學院社會地位不斷提高,贊譽之聲不絕
地位前移。國際合作和校企合作引領、雄厚的理實一體化師資、技能與專業素養兼備的學生……東莞市技師學院社會地位和影響力不斷攀升,先后被評為“國家級高技能人才培訓基地”“國家人社部企業新型學徒制試點單位”“全國職工教育職業培訓先進集體”“國家高技能人才培養突出貢獻單位”“第44屆世界技能大賽烘焙項目中國集訓基地”、廣東省十所高水平技師學院創建單位之一。
贊聲不絕。2016年,人社部《職業》雜志社撰文將東莞市技師學院譽為“技工院校國際合作辦學的典范”。2017年4月,時任國家人社部部長尹蔚民來莞調研時,充分肯定了東莞市技師學院“市場化的導向,國際化的標準,工廠化的教學”的辦學模式,并稱贊學院 “樹立了技工教育辦學品牌標桿”。2019年5月,全國人大常委會副委員長張春賢率全國人大常委會執法檢查組來院就貫徹實施《中華人民共和國就業促進法》情況開展執法檢查時,高度肯定了學院辦學成果。2020年1月,清華大學深圳研究所院教師、哈工大(深圳)馬克思學院戴吾三在參觀學院后對學院辦學模式給予高度評價:“在這里,我感受到中國工業化的力量,感受到中國的未來,感受到中國工業教育就是在這里起步。讓全國的工業教育都向這里看齊,我們也有責任把這傳播出去。”
當前,正逢國家實施“粵港澳大灣區”戰略、廣東“廣深科技創新走廊”、東莞“技能人才之都”建設歷史性機遇期,學院及時把握時代大勢,果斷啟動2018-2022年第二次大跨越。在二次跨越中,學院持續發揮國際合作辦學和校企合作辦學優勢,緊跟時代發展潮流,準確把握企業用人需求,持續把先進的國際職業教育理念、模式以及體系作為“他山之石”,更好地將國際化和本土化結合起來,推動現有職教體制機制創新發展,形成“為未來培養人才、為人才創造未來”的全新格局。
(來源:東莞市技師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