謝超山

【摘要】 目的 分析經內固定治療不穩定型骨盆骨折患者術后的預后情況。方法 84例不穩定型骨盆骨折患者, 按照手術差異分為觀察組及常規組, 各42例。觀察組使用內固定治療, 常規組使用保守治療。對比兩組患者術后并發癥發生情況, 恢復坐位時間及簡單負重時間。結果 觀察組患者術后發生2例并發癥, 包括1例切口感染, 1例肺部感染, 并發癥發生率為4.76%;常規組患者術后發生9例并發癥, 包括2例切口感染, 5例下肢深靜脈血栓, 2例肺部感染, 并發癥發生率為21.43%。觀察組患者術后并發癥發生率低于常規組, 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 (P<0.05)。觀察組患者的恢復坐位時間為(4.11±1.09)d,?
簡單負重時間為(6.87±1.82)周, 均短于常規組的(9.42±1.34)、(9.66±2.05), 差異均具有統計學意義 (P<0.05)。結論 經內固定治療不穩定型骨盆骨折, 可減少術后并發癥發生, 預后療效佳, 能夠加快關節功能的恢復, 值得使用。
【關鍵詞】 內固定;不穩定型骨盆骨折;預后;并發癥;關節功能
DOI:10.14163/j.cnki.11-5547/r.2020.07.032
不穩定型骨盆骨折一般是由高能量損傷引起的, 臨床發病率較高。由于骨盆區域骨骼的生理學結構比較復雜, 因此臨床中一般采用懸吊、外固定等保守方法進行治療[1]。但保守治療恢復周期較長, 可控性較差, 因此治療效果并不是十分理想[2]。近幾年, 臨床中更多的推薦采用內固定手術進行治療, 此治療方式能夠比較直接的連接骨折關節, 促進骨折的康復, 并最大限度恢復骨盆區骨骼的生理學構造[3]。文章將對經內固定治療不穩定型骨盆骨折患者術后的預后情況進行分析, 并選取了2017年4月~2019年4月的84例不穩定型骨盆骨折患者進行研究, 內容如下。
1 資料與方法
1. 1 一般資料 本次研究選取2017年4月~2019年4月84例不穩定型骨盆骨折患者, 按照手術差異分為觀察組和常規組, 每組42例。觀察組患者年齡27~68歲, 平均年齡(42.6±8.6)歲;女15例, 男27例;其中, BI型骨折患者9例, B2型骨折患者7例, C1型骨折患者4例, C2型骨折患者10例, C3型骨折患者12例。常規組患者年齡23~66歲, 平均年齡(41.7±8.6)歲;女17例, 男25例;其中, BI型骨折患者8例, B2型骨折患者9例, C1型骨折患者5例, C2型骨折患者10例, C3型骨折患者10例。兩組患者一般資料比較, 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 具有可比性。
1. 2 納入及排除標準
1. 2. 1 納入標準 患者經X線和CT檢查均可確診為不穩定型骨盆骨折;患者及家屬同意進行本次研究;所有患者均無嚴重皮膚損傷;研究取得了醫院倫理委員會的批準。
1. 2. 2 排除標準 合并全身多處骨折的患者;病理性骨折患者;患有惡性腫瘤疾病的患者;具有手術禁忌證的患者;患有智力障礙的患者;合并全身性疾病的患者。
1. 3 方法
1. 3. 1 常規組 給予患者保守治療, 采用石膏外固定、懸吊固定、牽引等方式進行治療, 治療期間讓患者保持臥床。
1. 3. 2 觀察組 患者采用手術內固定治療, 內容如下:經X線片和CT進行三維重建, 了解固定情況, 針對側縱向移位嚴重的患者, 實施股骨骼上牽引制動治療, 直至手術當天。血液循環不穩定的患者, 給予抗休克以及輸血治療, 直至病情穩定。手術時, 先對骨盆前環進行固定, 指導患者取仰臥位, 實施全身麻醉, 在髂前上棘至髂嵴向外側方向打開1個3~4 cm的切口, 分離組織至腹外斜肌腱膜, 在恥骨聯合上方打開1個
4~5 cm的橫行切口, 對腹直肌質恥骨進行鈍性分離, 男性分離精索, 女性分離子宮圓韌帶, 并向上牽引, 沿骨膜下方經髂骨內測對恥骨聯合處進行鈍性分離, 建立“隧道”, 直視下復位骨折, 使用適合的接骨鈦板塑性, 由隧道置入, 擰入皮質骨螺釘固定。雙側固定后, 復查骨折復位和接骨情況。指導患者取俯臥位, 在雙側髂骨上棘做3~5 cm倒八字切口, 直至骨膜, 顯露骨折端及骶髂關節脫位, 建立骶骨皮下“隧道”, 采用相似的方式復位和連接骨折, 利用C型臂復查骨折復位和接骨情況。使用生理鹽水沖洗術區, 置負壓引流管, 逐層縫合后包扎。
1. 4 觀察指標 對比兩組患者術后并發癥發生情況(切口感染、下肢深靜脈血栓、肺部感染), 恢復坐位時間及簡單負重時間。
1. 5 統計學方法 采用SPSS18.0統計學軟件進行統計分析。計量資料以均數±標準差( x-±s)表示, 采用t檢驗;計數資料以率(%)表示, 采用χ2檢驗。P<0.05表示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
2 結果
2. 1 兩組患者術后并發癥發生情況比較 觀察組患者術后發生2例并發癥, 包括1例切口感染, 1例肺部感染, 并發癥發生率為4.76%;常規組患者術后發生9例
并發癥, 包括2例切口感染, 5例下肢深靜脈血栓,
2例肺部感染, 并發癥發生率為21.43%。觀察組患者術后并發癥發生率低于常規組, 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 (P<0.05)。見表1。
2. 2 兩組患者的恢復坐位時間及簡單負重時間 觀察組患者的恢復坐位時間為(4.11±1.09)d, 簡單負重時間為(6.87±1.82)周, 均短于常規組的(9.42±1.34)、(9.66±2.05), 差異均具有統計學意義 (P<0.05)。見表2。
3 討論
不穩定型骨盆骨折是一種比較復雜的骨折疾病, 該疾病的預后療效較差, 目前臨床中針對其治療方式出現了爭議[4]。一部分學者認為骨盆區生理學結構比較復雜, 自身的穩定性較好, 因此采用保守治療方式能夠促進骨折的康復, 而且對患者損傷較小;另一部分學者認為手術治療能夠更為直接的修復骨折, 將其最大限度的恢復至正常生理學位置[5, 6]。從中可以看出, 針對不穩定型骨盆骨折的治療, 恢復骨折處的生理學結構最為重要, 從這一點來看, 手術治療更具優勢, 但是手術治療存在創傷, 可能對預后療效產生不利
影響[7, 8]。臨床中, 必須尋求一種創傷較小、操作性強的手術治療方式。
從本次研究結果來看:觀察組患者術后發生2例并發癥, 包括1例切口感染, 1例肺部感染, 并發癥發生率為4.76%;常規組患者術后發生9例并發癥, 包括2例切口感染, 5例下肢深靜脈血栓, 2例肺部感染, 并發癥發生率為21.43%。觀察組患者術后并發癥發生率低于常規組, 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 (P<0.05)。在微創內固定治療下, 患者術后并發癥的發生率并不高, 相反, 采用保守治療的患者, 由于炎癥沒有得到控制, 且長期臥床不運動, 其肺部感染和下肢深靜脈血栓的發生率更高, 并發癥發生率高[9]。而手術治療下, 通過采取合理的護理措施, 可以減少創傷帶來的并發癥風險, 由于術后恢復較快, 患者能夠盡快的活動, 因此術后下肢深靜脈血栓發生風險更低[10]。
微創內固定治療的優勢突出表現為以下幾點:①切
口小, 感染風險低;②保護了骨折端的血供, 能夠加快骨折處的恢復;③適應證廣泛, 能夠被廣大患者接受;④患者可以盡早的進行康復訓練, 可促進關節功能的恢復, 減少深靜脈血栓發生風險;⑤內固定裝置方便取出, 后期不必進行大型手術取出內固定物[11]。在此次研究中, 觀察組患者的恢復坐位時間為(4.11±
1.09)d, 簡單負重時間為(6.87±1.82)周, 均短于常規組的(9.42±1.34)、(9.66±2.05), 差異均具有統計學意義 (P<0.05)。觀察組效果更優。
綜上所述, 經內固定治療不穩定型骨盆骨折, 可減少術后并發癥發生, 預后療效佳, 能夠加快關節功能的恢復, 值得使用。
參考文獻
[1] 賈捷登, 李博, 蒲朝良. 經內固定治療不穩定型骨盆骨折患者術后預后情況及影響因素分析. 實用醫院臨床雜志, 2019, 16(5):144-147.
[2] 何可秀, 金貞, 金應連, 等. 優質護理在20例不穩定型骨盆骨折護理中的應用效果觀察. 保健文匯, 2019(8):136-137.
[3] 李翔. 髂窩入路聯合前路微創插板治療不穩定型骨盆骨折的療效分析. 首都食品與醫藥, 2019, 26(15):16.
[4] 韋練. 舒適護理在不穩定型骨盆骨折護理中的應用效果觀察. 飲食保健, 2019, 6(31):242.
[5] 胡衛. 切開復位內固定術對垂直不穩定型骨盆骨折的臨床療效分析. 中國保健營養, 2019, 29(20):287-288.
[6] 張冬納. 舒適護理在不穩定型骨盆骨折患者中的應用價值觀察. 首都食品與醫藥, 2019, 26(13):183.
[7] 周良英. 舒適護理應用于不穩定型骨盆骨折病人護理中的方法及其對減少并發 癥發生率的影響. 飲食保健, 2019, 6(29):120.
[8] 李連欣, 王利民, 周東生. 血流動力學不穩定型骨盆骨折的急救處理. 創傷外科雜志, 2019, 21(1):5-8.
[9] 楊德建, 王瑞瑞. 鋼板內固定、外固定聯合治療不穩定型骨盆骨折臨床療效觀察. 保健文匯, 2019(2):30.
[10] Toyoda Y, Funabiki T, Furugori S, et al. A case of unstable pelvic fracture was performed TAE supported by REBOA, which involved a change from the femoral to the left brachial artery. Journal of Japanese Association for Acute Medicine, 2019, 30(10):932-936.
[11] Duchesne J, Costantini TW, Khan M, et al. The effect of hemorrhage control adjuncts on outcome in severe pelvic fracture: A multi-institutional study. J Trauma Acute Care Surg, 2019, 87(1):117-124.
[收稿日期:2019-11-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