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為有效調動學生學習自主性,提升課堂教學實效性。基于錄播視頻的翻轉歷史課堂模式之下探究有效教學策略,通過教師拋磚引玉、畫龍點睛、投石擊水三個環節以改變過去學生被動接受知識的過程為主動接受知識的過程,使高中歷史課堂真正“活”起來。
關鍵詞:翻轉;微課;直播;互動
“注入式”教學是傳統的歷史課堂標簽之一,學生處于被動地接受知識的地位。這種教學方式不利于學生發散性思維的形成。為了改變這一現狀,各種新的教學模式孕育而生,其中包括了“翻轉”課堂教學模式。這種教學模式徹底改變“先教后學”的傳統教學模式,建立以生為本、以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為核心的課堂教學模式,培育學生“自學探究能力、質疑辨析能力、合作學習能力”,進一步提升學生發散性思維能力水平。尤其隨著近年來新課程教育理念的不斷實施與踐行,更是對于高中歷史學科的教學革新和課程創新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因此在面向當前信息社會卓越發展和新課程理念不斷踐行的背景下,高中歷史教師必須要有效迎合時代發展步伐,以富有當前時代特色的翻轉課堂模式,有效開展歷史學科教學,在對于學生學習狀況深入調研歷史教材深入挖掘的基礎上,有效創新錄播視頻應用途徑,切實轉變傳統歷史教學過程中枯燥單一的特色,在教學過程中有效引導學生深入參與融入歷史翻轉課堂模式構建,切實提升高中歷史課堂教學質量。本文談談基于錄播視頻的翻轉歷史課堂模式之下,采取有效教學策略,提升歷史課堂實效性。
一、 教師“拋磚引玉”,學生“思源于疑”
古人云:“學源于思,思源于疑。”學生獲取知識的過程,實際上是一個不斷發現問題、提出問題,解決問題的過程。一些有趣的、令人深思的問題能夠迅速吸引學生。尤其對于歷史學科這一門史學性和敘事性較強的學科來說,在課程教學初期階段,如果沒有創新有趣的引入,那么學生將無法專注地投入到課程學習過程中來,甚至在學習的過程中,對于歷史學科這一課程感到枯燥和乏味,從而產生逆反心理和抵觸心理,極其不利于學生深入挖掘和探尋高中歷史學科背后的底蘊。因此在翻轉歷史課堂模式應用過程中,教師必須要密切把握學生的這一心理特點,在錄播視頻的基礎上,教師可以采取課前任務驅動學習方式,在課前教師拋磚引玉,布置學習任務清單,抓住學生的眼球,引導學生進行有效預習,提升學生自主探究能力。
例如高三一輪復習課《鴉片戰爭》,教師采用任務驅動學習,通過微信平臺把教師把學習任務清單發給學生思考:
學習任務1:根據17世紀末到19世紀上半葉世界歷史時間軸和地圖,分析鴉片戰爭前中國面臨的世界形勢。
學習任務2:任選一組,分析內容,指出清政府與英國對同一條款的態度有何差異?說明了什么問題?你認為該條款給中國帶來的危害?
學習任務3:依據材料,你認為鴉片戰爭清政府為何失敗?
通過教師設置學習任務單,拋磚引玉方式,目的就是引起的學生在問題面前思考。這種教學模式對于高三學生來說無疑是創新而有趣的,既能夠有效緩解高三學生在面向其他高考科目中的壓力,又能夠有效引導學生樹立正確的學習認知,并培養良好的學習習慣。使學生能夠在學習歷史探尋歷史問題的過程中體會到樂趣,從而進一步提升學生對于歷史學科學習的自主性和積極性。與此同時,學生在教師的指引下,對于教學內容進行調理有序的學習和探究,在自主學習的過程中就會產生生成性的問題。此時教師應充分利用當前新興的信息軟件,如微信、QQ等,積極與學生互動,了解學生任務學習情況與困難,進行個性化的指導,同時收集學生共性化的問題并錄制微課。在課堂中教師播放微課,學生通過觀看微課,解決復習中存在疑難點。這種通過教師對于學生課下自主學習問題進行整合歸納并有效指導的教學路徑,能夠有效輔助高中歷史教師精準把握學生在歷史學科學習過程中的疑難點,從而在錄播視頻的制作和設計過程中更加貼合學生對歷史學科學習的需求,有效針對學生在歷史學科學習過程中的疑問進行解決,這樣翻轉教學就更有針對性和實效性。
二、 教師“畫龍點睛”,學生“入目三分”
我們常說“教師要給學生一杯水,自己要有一桶水”。教師“一桶水”視野高度影響學生“一杯水”水平高低。信息爆炸時代,學生知識獲取途徑多元化。在課堂中,教師不再是簡單地具體傳授單一知識內容,而是更多是引導學生開拓視野,多角度、深層次理解歷史內在知識體系和歷史事件關系等。
手機與我們形影不離,從學生心理角度,用直播方式能夠迅速吸引學生興趣點,學生也可以在不同地點與教師交互式學習。教師可以通過后臺數據和學生反饋,對教學進行更有效的反思和改進。為此教師在錄播視頻的翻轉課堂模式中可以利用嗶哩嗶哩、荔枝微課、希沃、釘釘等平臺,通過直播方式與學生互動、交流。在直播中,教師設置一樣歷史不一樣精彩環節吸引學生興趣。接著教師引導學生理解歷史事件之間因果關系和邏輯關系。最后教師引導學生建構一個單元或一個專題知識大框架等等。例如《抗日戰爭》關于“全民族的抗戰”問題。在課堂中教師更多從國民黨領導的正面戰場和共產黨領導的敵后戰場兩個方面,引導學生理解“在那個血雨腥風的年代,抗擊侵略、救亡圖存成為中國各黨派、各民族、各階級、各階層、各團體以及海外華僑華人的共同意志。”而在翻轉課堂中,教師通過直播方式可以增加更多素材,比如,中國知識分子階層的抗戰、海外華僑的抗戰、少數民族的抗戰、普通愛國民眾的抗戰……讓學生更全面來看待這場戰爭。教師課前的“畫龍點睛”,學生對歷史知識理解就會“入木三分”。
三、 教師“投石擊水”,學生“水到渠成”
夏茹冰先生曾云:“水本無華,相蕩乃興瀲滟。石孰有火?互擊而閃靈光!”教學需要交流和互動。課堂中教師通過問題來“投石擊水”,學生討論、交流中掌握知識、探求規律。
在翻轉課堂上,教師有目的、分層次地提供學習材料。如小專題復習《時空觀念下的“中國自然經濟解體”》一節圍繞四個問題,提供相關史料:
何謂自然經濟?
第一次鴉片戰爭后傳統經濟形態中出現的變化?
自然經濟解體之原因?
從歷史時間的變化和延續中如何評價中國自然經濟解體的影響?
歷史學科在教學的過程中具備一定的史實性,因而理論性和敘述性的內容較多,更需要在教學的過程中,以創新的歷史課堂教學模式,打破傳統歷史教學中枯燥乏味的桎梏,從而有效引導學生深入參與到歷史學科的學習和探究過程中來。例如在翻轉歷史課堂模式應用的過程中,到時可以對于錄播視頻進行投放,并引導學生通過小組合作學習方式,依據上面問題和相關材料自己分析問題、解決問題。在歷史課堂模式應用過程中最重要的師生互動環節部分,教師先解決小組討論中出現共性的問題,在宏觀上對于學生的思維進行指引。接著教師針對課前收集學生的問題,播放微課,學生觀看,提出新的問題,教師解答新生成問題。通過教師的問題驅動式教學法,學生個性化學習與交互式交流,自然而然地掌握知識,提升能力。在這一過程中既實現了對于歷史課程教學的有效創新,又能夠引導學生通過小組合作和師生互動環節,有效提升學生在歷史學科學習過程中的參與度和體驗感,從而進一步增強學生對于歷史文化知識的掌握和理解程度,使學生在教師“投石擊水”的引領下,對于歷史文化知識體系的構建“水到渠成”。
四、 教師“含英咀華”,學生“魚貫而入”
正所謂“師者,傳道授業解惑者也”,在面向當前科技信息卓越發展的今天,歷史教學也應創新教學方法,引領學生深入參與并體味歷史文化韻味,切實增強學生的民族意識和歷史底蘊。因而教師在翻轉歷史課堂模式的展開過程中,不僅扮演著傳道授業解惑者的角色,更扮演著學生腦海里歷史文化長河開辟的指引者和指向標。在課前學習階段,教師應“含英咀華”,不僅做好歷史教材及相關史料特征等文件的精細化設計,還用對于學生在歷史學科學習過程中的學習情況和心理趨勢進行深入的研究和剖析,再細細琢磨歷史教材與學生學習認知思維的基礎上,有效創作翻轉課堂視頻,并使得翻轉課堂視頻材料能夠真正貼合學生認知特點,從而使得學生在學習的過程中對于知識內容的吸收和掌握如“魚貫而入”一般順利。
尤其對于中學學生的教學來說,學生在個體成長發育過程中存在一定的不均衡性和差異性,因而對于歷史翻轉課堂教學模式的接收程度也有所不一,這更需要教師在教學革新的過程中,不僅深度剖析歷史教材,更要深入調研學生學情,在緊密貼合學生最近發展區的角度,精心設計并投放學習視頻。例如,教師在錄播視頻的過程中,可以盡量地考慮到學生觀看視頻的方式和學生對于視頻內容理解記憶的速度等多個方面,在充分考量到學生個體,對于歷史翻轉課堂視頻教材接收程度的基礎上,確保所設計并投放的學習視頻,能夠有效貼合學生學習思維和學習認知能力。與此同時,教師在對于歷史試題進行設計和錄播的過程中,還應充分貼合學生發展興趣,保障學習視頻的趣味性和先進性,引導學生有興趣、有動力投入到對于學習視頻的研究和學習過程中來,從而進一步提升學生對于歷史文化的吸收和汲取成效,切實推動學生歷史學科核心素養的培養。
綜上所述,歷史學科是一門史學性較強的綜合敘事學科,因而在課程教學過程中,需要教師對其優勢進行把握,打破傳統教學觀念中歷史學科教學模式的桎梏,以創新有趣的教學方式和教學媒體應用,有效革新高中歷史課程教學途徑。尤其對于高中學生來說,在面向高考的繁重壓力下,更需要教師在課程教學過程中,注重對于學生心態上的引導和學習方法上的傳授。因此,高中歷史教師應以翻轉課堂教學模式為切入點,在充分考量并研究學生學情的基礎上,對于教材內容進行深入挖掘,以錄播視頻的形式有效調動學生在學習過程中的自主性和積極性。除此之外,教師不僅要關注課堂教學,更應引導學生將學習興趣延伸到課堂之外。錄播視頻的翻轉歷史課堂模式是師生個性展示的平臺。由此教師更應倡導個性化教學,讓學生在教學過程中真正地“動”起來,感受歷史魅力。
參考文獻:
[1]王冬梅.高中歷史教學過程中翻轉課堂模式的嘗試與思考[J].名師在線,2019(18).
[2]李雪潔.淺談高中歷史教學模式的創新[J].新校園:閱讀,2018(1).
作者簡介:歐秀娟,福建省三明市,三明市第九中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