蘇忱
【關鍵詞】教師成長;專業要求;育人環境
【中圖分類號】G521【文獻標志碼】A【文章編號】1005-6009(2020)10-0022-02
對好教師,我們一般的認定就是八個字:“學高為師、身正為范”。從孔子開始,長達2000多年,我們就用這八個字要求著教師的行為,好的教師就在這樣的行為過程中成就好的教育,培養出優秀的學生。好的教師的確能夠成就好的學生。中國科學家錢學森曾回憶,對他一生產生重要影響的包括父母在內一共有17個人,其中教師就多達10名,包括小學教師1人、中學教師7人、大學教師2人。教師對學生的成長與發展起著關鍵作用,這樣的例子不勝枚舉。唐代韓愈在《師說》一文中,把教師的工作內容做了概括,那就是“師者,所以傳道授業解惑也”,但這些教師作用的發揮在科技革命到來前的傳統的教育過程中更容易體現價值,取決于以下條件:世界上知識總量存儲不多,更新速度非常緩慢;掌握知識的人群數量很少,教師成為知識的基本傳遞者;知識傳播渠道相對單一,除了學校與課堂,很難找到其他傳遞知識的媒介、渠道與平臺。
這是一個世界性的共同趨勢,可以從聯合國教科文組織3份十分重要的報告中看到發展變化。《富爾報告》發表于1972年。該報告認為,20世紀科學技術的發展改變了世界,科學技術革命把人類帶進了學習化社會。報告特別強調學習化社會和終身教育。《德洛爾報告》發表在1996年。在世紀之交,人們期望21世紀有更好的發展,并對教育充滿希望。在教育上提出了四大支柱,即:學會認知、學會做事、學會合作、學會生存。《反思教育:向“全球共同利益”的理念轉變》發表于2015年,時任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總干事伊琳娜·博科娃在序言中指出,當前的教育形式意味著超越識字與算術,以學習環境和新的學習方法為重點……教育必須教導人們學會如何在承受壓力的地球上生活。教育必須重視文化素養,立足于尊重、尊嚴和平等。這3份報告都對教育賦予了新的內涵和意義。
新時代社會和教育正面臨著深刻的變化,歸納有以下一些特征:知識經濟成為發展趨勢,由資源的競爭轉入人才的競爭;經濟的全球化過程正在改變國際競爭的格局;科技革命縮短知識陳舊的周期,一次性學校教育不能滿足需求,終身學習成為社會和教育發展的共同要求;對外開放環境和世界多元文化格局使如何引導青少年樹立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成為關鍵問題;信息技術、網絡技術的普及和智能時代的逼近將根本改變接受知識的常規過程,使整個教育形態發生改變;中國特有的家庭結構與供需矛盾使教育問題尖銳突出。這些都對能夠成就好教育的教師提出了新要求!
習近平總書記提出了“四有”好教師要求。如何落實“四有”好教師的要求,如何建設好一支規模宏大的教師隊伍?筆者認為:首先應該確認教師工作不僅僅是謀生的職業,也不僅僅是需要奉獻的事業,更是一項特殊的專業。什么是專業呢?專業是需要接受長期教育和訓練才能勝任的工作,它有三個很重要的特點或者要求:專業需要有共同的認知基礎;專業需要有個人和集體形成的廣泛的自治性,能自我要求、自覺提升;專業是應用方式具體化了的倫理道德規范。只有認識到這些,才能讓教師群體和個體有專業追求、自我規范和生涯發展的動力,才能在全社會真正形成尊師重教的基本環境,才能有目標地培養造就大批適應新時代的好教師,才能有計劃地對不同年齡、不同層次的教師進行專業引領和工作提升,才能形成吸納良幣、淘汰劣幣,好教師不斷涌現的健康機制!
在看得見的時光里,哪怕信息化條件再充裕,哪怕家庭教育再豐滿,哪怕社會教育再多樣完善,學校一定是主要的教育場所,因為學生在這里開始同伴教育,在這里接受社會性的教育,在這里激發夢想、培養品質、形成規則意識、獲得自尊。如果教師的專業行為能夠幫助學生逐步形成正確的價值觀,形成成長過程中的關鍵能力和必備品格,讓學生走向身心健康的發展之路,這就可以稱得上符合專業要求的稱職教師了。至于培養一大批能適應時代發展需要,能成就好教育,成就各類學生的好教師,則是一個系統工程。
筆者認為以下幾方面至關重要:
創造好的環境,整個社會給教師專業以足夠的尊嚴,沒有尊嚴必然形不成自尊,也不會有傾心投入。
按照教師專業要求,設計教師教育的目標、要求和方法,努力銜接職前與職后教師專業學習與訓練。完善入職前的必備教育,系統設計入職后新任教師、成熟教師、骨干教師直至專家型教師生涯發展的成長階梯。
教師在專業引領下,不斷提升與完善自我,努力改變傳統意義上單純知識傳授者的角色定位,成為學生思想的啟蒙者、品行的示范者、生涯發展的引導者,成功事業的合作伙伴和親密的朋友。
(作者系上海市教育學會秘書長,原上海市教委科技處文科處長、上海教育科學規劃辦公室主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