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在課程改革的過程中,校長對于改革的順利推行具有決定性的意義,而課程領導力則成了校長領導力中最核心、最重要的專業能力之一。校長課程領導力,主要體現在校長領導本校教師團隊實施國家課程和校本課程建設過程中。
【關鍵詞】課程決策;課程設計;課程實施;課程評價
【中圖分類號】G622.3【文獻標志碼】B【文章編號】1005-6009(2020)10-0037-02
【作者簡介】黃平,浙江省諸暨市海亮教育管理集團(浙江諸暨,311800)常務副總裁,高級教師。
位于浙江諸暨海亮教育園的海亮小學成立于2015年,建校伊始,如何規劃學校的課程就成為學校領導重點考慮的問題之一。四年來,學校的校本課程從無到有,從粗線條的課程框架到細致、實用的教師用書和學習單的設計,從文本到課程實驗再到課程實施、課程評價,一路走來,積累了許多經驗,也有過許多教訓。本文擬從課程決策、課程設計、課程實施、課程評價四個維度,并結合學校的課程實踐,闡述校長課程領導力的著力點。
課程決策包括對一系列重大問題的回答:學校要推行怎樣的課程改革?改革的模式是什么?改革的內容又是什么?什么才是值得學生學習的?要回答這些問題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它既是校長教育哲學理念的外化,也是校長對國內外教育發展趨勢、教育政策“通、透、化”后的落實,更是對學校現狀,尤其是對學生需求分析后的反思,對這些問題的答案直接關系到學校課程頂層設計的質量,它理所當然應該是校長課程領導力的著力點。課程決策階段前期研究的結果,讓我們最終制定出了海亮小學獨特的辦學理念:為學生核心素養的養成、為學生個性的充分發展奠基!
1.滿足學生共性發展方面。
順應社會對思考力、學習力重視的趨勢,針對一些課堂教學普遍存在的弊端,即交給學生許多知識,卻沒有教會學生思考,學校擬強化學科思維,具體做法是在語文、數學、科學等學科加入閱讀思維課程、數學思維課程和科學思維課程。
2.滿足學生個性發展方面。
一是面向全體學生核心素養形成的課程,有“STEM”+科技課程群(機械科技、交通科技、建筑科技、家政科技),“LAS”人文課程群(讀者劇場、微電影制作)。二是滿足學生個性發展的社團課程。頂層設計為學校的課程改革提供了總設計圖,雖然至今我們仍在實踐的路上,但改革的大方向始終沒變。要把社會大背景和學校發展愿景的研判作為課程決策的重要支撐。
組織課程設計團隊,然后請課程專家為課程設計的團隊提供專業培訓,請他們提供課程設計的框架,請他們從專業的角度審核教師設計的課程,幾年下來,骨干教師從對課程設計一無所知,到能基本勝任,這個過程雖比委托他人設計時間長,但學校培養出了自己的課程專家。課程專家為我們提供了設計一門課程時的基本流程:撰寫課程愿景、課程論據、課程目標、課程綱要、課程評價方案等。課程設計過程中與課程專家的對話有利于教師專業知識和技能的成長,尤其是撰寫課程綱要時的結構思維,專家的意見至關重要。
我們以學生必須做的100件事為例。專家建議我們用四個主題軸———親近自然、走入社會、觸摸歷史、學會生存來覆蓋兒童的經驗世界,較好地解決了100件事的體系問題。我們用主題軸作為縱坐標,以年級作為橫坐標,篩選從家長、教師、專家收集來的事件,架構出了整個綜合實踐活動的框架。
學校的做法是先請專家對全體教師做有關國家開設校本課程價值意義等方面的培訓,再動員教師主動報名參與校本課程的行動研究,行動研究先只在某一個年級的某一個班進行,課程設計者、課程專家、觀察員隨堂聽課,課后通過交流、分析、觀察、記錄,提出課程修改的意見。這樣做的結果是可以為全年級推廣積累一定的實踐經驗,減少盲目性。提交給年級其他班的課程方案,均是在先行班級試上并修改過的。為了幫助教師更好地領悟課程設計者的意圖,課程設計者編寫了詳細的教師指導用書,細致到每一個活動的設計意圖,每一個活動的操作要領和注意事項都要加以說明,這就大大減輕了授課教師備課的負擔。對讀懂教材、評價教材,進而超越教材的教學,學校還配套獎勵措施。
學校對校本課程的評價分為三個方面:社會對課程的評價、對教師的評價和對學生的評價。
我們通過三種方式收集社會對課程的評價。一是用申報課題的方式。二是利用各種會議場合對課程方案進行宣講,以獲取同行的評價。三是聘請教師以觀察員的身份對課程的意義性、可行性、趣味性三個方面進行評價。對教師的評價是通過觀察員進行,主要是考察教師對課程的領悟、執行、超越的情況。學生是課程價值的最終體現者,通過對學生的評價,分析學生發生的變化是課程評價最重要的部分。目前學校自主研發的課程主要集中在跨學科的綜合實踐活動和“STEM”科技素養課程。前者的評價我們用的是檔案袋評價法,一個事件一張學習單,100個事件就有100張學習單,這100張學習單集中保存在一個活頁夾里,到學生畢業時,學校會送給學生,作為他成長記錄的見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