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對既有課程“有”的缺失和“空無課程”“無”的特殊價值的診斷與分析,思考課程創新“新”的需要,創新學校課程體系,真正發揮課程的育人功能:從雙基定位到素養發展;從學科思維到整體思維;從成人本位到兒童本位。
【關鍵詞】既有課程;“空無課程”;課程創新
【中圖分類號】G40-03【文獻標志碼】B【文章編號】1005-6009(2020)10-0057-04
【作者簡介】劉佳,江蘇省宜興市陶城實驗小學(江蘇宜興,214200)校長,高級教師。
課程是學校教育的核心,是重要的育人載體。課程創新是學校教育永恒的主題。針對學校既有課程體系中存在的空缺領域,回到人的本身,關注兒童的生命成長和全面個性發展的“空無課程”是一種有必要提供給學生的選項。
1.有給予,缺需要。
學校的課程設置要堅持以“學生為本”的宗旨,從學生或社會的視角出發,以對現實問題的關注為背景,以學生的現實需要、興趣和社會的需要為出發點,形成真正意義上的尊重兒童成長規律、滿足兒童成長需要、引導兒童健康發展的素質教育課程體系。然而,目前學校的課程設置基本是成人視角的給予而非學生視角的需要。
2.有認知,缺素養。
基礎教育正由知識中心、能力本位時代走向核心素養時代。作為當下課程改革實踐熱點的核心素養,對學校的課程設置及實施方向提出了新的任務與要求。學校課程體系的架構應以學生發展核心素養框架體系為參照,將關注的焦點由“知識技能”轉向“綜合素養”,將關注的重點放在課程內容與結構的優化整合上,從而有效發揮課程的育人功能,促進學生核心素養的發展。然而,當前許多學校的課程設置及其內容仍是前幾年的延續,偏重知識技能,忽視素養培養。
3援有分科,缺綜合。
課程的開發和實施要發揮整體育人的功能。既要為學生的全面發展提供保障,又要滿足學生發展的個性化需求。然而,目前,學校的課程設置以分科課程為主,課程結構單一,課程體系相對封閉,部分課程內容脫離學生經驗和生活實際,忽視人的差異性、能動性及全面發展的要求,課程的整體育人功能弱化、體系缺失。
“空無課程”是對既有課程缺失的有效補充,因為缺失,更顯現出它特有的價值。“空無課程”的研究和開設,不僅可以彌補現有課程的局限,還有利于學生的和諧、全面發展和可持續發展。
1援契合需要。
有價值的“空無課程”,一是契合學習者的需要,以學習者的需要為確定課程目標和課程內容的基本依據,即兒童的身心發展需要、全面發展需要;二是契合社會生活的需要,以當代社會生活的需求和未來社會生活的需求為課程目標的基本來源,根據社會生活的發展變化編制適應社會進步、經濟發展和科學技術發展要求,為學生適應當代及未來生活的課程內容,實現學生的可持續發展。
2援提升素養。
有價值的“空無課程”,著重核心素養的提升,關注知識、能力、態度、品格等的綜合表現,指向人適應社會生活的必備品格及關鍵能力,為學生的未來生活和終身發展奠定堅實的基礎。在目標定位上,側重育人功能,塑造健全的人格品質;在內容結構上,側重綜合素養的培養,高度概括知識、能力、情感態度與價值觀等多方面的要求;在實施方法上,側重整合,打破邊界,培養綜合能力與品格;在實施路徑上,貫穿于學生的學習與生活始終,具有持續發展性。
3援全面發展。
有價值的“空無課程”,以“培養全面發展的人”為核心,將學生看作一個完整的人,用整合的理念設計綜合的課程。課程目標強調個體全面發展與自我價值實現;課程內容更加多元化,針對性、靈活性與適應性較強;課程設計系統化,融會貫通,形成有意義的整體,從兒童和社會生活的視角出發,對兒童需要的、感興趣的、未來生活需要的內容進行整合,提升綜合能力,培養全面發展的人。
學校教育以人的發展為首要目標,課程改革實踐迫切需要進行課程創新,建立有寬度、有深度、可選擇的課程體系,“空無課程”是一種必須提供給學生的選項。課程創新的根本出發點是求得每一位學生全面、個性、持續的發展,讓他們學會學習、發展智慧、提升素養。
1.從雙基定位到素養發展。
素養發展是課程創新的根本旨向。學生核心素養框架體系基于多元智能理論,強調各種素養的立體綜合發展。課程創新要將學生核心素養的發展作為課程設計的頂層理念,在培養學生具有完整知識技能的同時,提升他們的關鍵能力與必備品格,致力于學生的全面發展、終身發展和自主發展,將學校的培養目標與學生的發展目標相融合,從學科單向育人轉向課程整體育人,真正把學生當作獨一無二的“這一個”,站在提升學生核心素養的立場來建構課程體系;將健康、生活、品德、責任、創新等關鍵詞作為整個小學階段培養的重要素養,形成橫向廣度和縱向深度相結合的縱橫二維路徑。
橫向廣度:活動課程矩陣的建設以學生為主體,把現實生活作為背景,從現實需要出發,構建活動課程體系,如體育健美活動課程、表演俱樂部活動課程、創意制作活動課程、志愿服務活動課程等。這些主題活動課程把提高學生的思考能力、表達能力、創新能力等關鍵能力和培養學生責任擔當、團結協作、持之以恒等必備品格作為主要目標。
縱向深度:學本課程的開發針對不同學段,圍繞一個主題設計不同的課程內容和課程目標,采用不同的實施方法,以達到認知與理解,能力與創意,習慣與品質的不斷攀升。比如,閱讀課程的內容針對不同學段,從口語到書面語,從韻文到散文,從故事到小說,從“形象”到“意向”,敘事在先,寫景、抒情、議論在后,有群文閱讀、繪本類閱讀、戲劇類閱讀、經典名著類閱讀、全科閱讀等。在不同的學段提出不同的閱讀量要求,低年級5萬字,中年級40萬字,高年級100萬字。在實施方法上,低年級采用朗讀教學法和提問教學法,把“快樂啟蒙”作為關鍵詞,培養學生的“閱讀理解力”,采用分享式閱讀、即興表演為輸出形式;中年級學生之間借助閱讀交流和記閱讀筆記的方式,關鍵詞是“養成習慣”,培養學生的“閱讀鑒賞力”,采用閱讀筆記、思維導圖作為輸出形式;高年級運用多媒介閱讀和圖書檢索的方式,關鍵詞是“能力提升”,培養學生的“閱讀遷移力”,輸出形式為書評、小論文,輔之以“好書我來薦”“好書我來演”等序列化活動。
2.從學科思維到整體思維。
整體架構是課程創新的根本路徑。架構學校的課程體系,優化學校的課程設置,需要有全視野的課程觀。圍繞完整的人的發展需求,用整體的價值觀、知識觀等審視和指導學校的課程實踐,通過三維整合將彈性教學時間、立體教學空間、豐富課程內容緊密結合,為學生的發展提供更多的可能。
一維整合:將同一課程中的知識進行分析、梳理,用整體視野把握教材體系,根據學生現有的知識水平,找到課程生長點,對課程內容進行重組,將相關聯的、交叉的內容進行整合,由知識課程向主題課程轉變。比如:數學學科內關于長度單位內容的教學可進行整合教學,促進學生把知識結構內化為方法結構,讓學生的思維走向自主建構的結構化,滲透數學思想方法,積累數學活動經驗,提升數學核心素養。
二維整合:突破壁壘,跨越邊界,以核心素養的提升為旨向,將有聯系的學科課程整體設計,建構新的課程,由學科課程向統整課程轉變。比如:繪本課程打破語文、英語、美術等學科的邊界,以學生的想象力和創造力培養為目標,融合不同學科元素,并與兒童核心素養和生命成長建立鏈接。繪本課程是發展兒童想象力的重要載體,在語言發展、思維訓練、美感涵養等方面,也具有獨特的作用。
三維整合:課程整合要站在“整體育人”的高度,綜合學科發展、社會發展和學習者的需求,將學校課程與學生生活、社會實踐相連接,由學校課程向社會生活綜合實踐課程轉變,為學生適應未來社會、終身學習和可持續發展提供保障。比如,地方文化研究課程的開設不僅綜合應用多學科知識,培養多種關鍵能力,還能養成很多必備品格。
3援從成人本位到兒童本位。
兒童本位是課程創新的起點和歸宿。從某種意義上講,學生成長成才的過程就是與課程發生精神相遇與交流的過程,以兒童的視角思考課程的開設,以兒童的興趣和需要為起點,以兒童現有的知識基礎、生活經驗、個性特點和年齡特征為基點,以兒童的發展需求為根本,以“核心素養”理念為指導,開發和實施課程,處理好以下幾對關系,進而帶動和促進學校課程不斷走向豐富、多元、靈動。
邏輯順序與心理順序。邏輯順序即要按照知識內在的基本邏輯程序組織課程內容,心理順序即課程內容的設計要符合兒童身心發展規律。不管課程如何創新,課程的開發和開設都不能只關注知識的邏輯順序,還要更多地研究學生的心理順序。比如,課程的整合不是任意內容或學科簡單地疊加或拼湊,而應在關注內容設計的同時更多地關注兒童身心發展的特點。
直線推進與螺旋上升。直線推進基于邏輯的角度,把一門課程的內容布置聯系在一條直線上,前后內容基本不重復。螺旋上升是在不同階段上使課程內容重復出現,并逐漸擴大范圍和加深程度。根據學生的身心發展特點,有時直線推進和螺旋上升需同時使用。比如,口語表達課程根據學生的年齡特點、語言積累和知識面的擴展,從課前3分鐘到5分鐘,從提前準備看稿表達,到提前準備脫稿表達,再到當場即興演講。
關注個體與面向全體。學生的差異是客觀存在的。學校課程體系建設要在關注全體的基礎上關注個體,尊重差異,提供多樣化、有意義的課程,滿足不同學生的不同需求,力求在統一中有差異,共性中有個性,使學生全面多元發展。比如,根據不同學生的不同興趣愛好開設戲劇、播音主持、陶藝等校本選修課程,讓學生在吃“團隊餐”的基礎上還可以享用“自助餐”。
學校的根本任務是育人,育人的重要載體是課程,課程創新的根本旨向是提升學生的核心素養,課程創新的出發點和歸宿是兒童的需要,課程創新的設計路徑是整體綜合架構。以“空無課程”引領學校課程創新,打開了一扇研究的視窗,找到了一種實踐的可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