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妍
德國哲學家雅斯貝爾斯說:“教育的本質是一棵樹搖動另一棵樹,一朵云推動另一朵云,一個靈魂喚醒另一個靈魂。”這是多么詩情畫意的表述。在我看來,教育就是陽光,凡是她照耀的地方便是晴天。
生命如陽光
我的媽媽是一位教師。記得在我小時候,媽媽牽著我的手第一次走進她的校園,我好奇地看著背著書包的大哥哥大姐姐們,他們微笑著對媽媽說:“姜老師好!”從媽媽微笑的眼睛里,我看到了溫暖的陽光,從大哥哥大姐姐的聲音里,我聽到了尊重。也許從那時起,我就有了一個夢:長大了也想當老師,當媽媽那樣受人尊敬、溫暖如春的老師。
于是,當我離開大學時,我選擇了向往已久的職業——教師,走上了屬于我的講臺。當我為孩子們解決了一道道難題,他們露出笑臉時,我比他們更開心;當家長告訴我,孩子進步了,我比家長更幸福。轉眼間,在班主任的崗位上,我已經度過了18個春秋。有人說,當老師不易,當班主任更難。但我堅信,做一個生命如陽光的人。你若陽光,教育就是晴天。
“永遠是你忠實的聽眾”
2015年,我剛接手一年級的一個班。至今,我仍忘不了報到那天,家長們大手拉小手的場面,一雙雙期盼的眼神,一張張稚嫩的笑臉。我想,這世上沒有什么比這份托付更凝重了。
在班里,有一位很特別的女生,她的耳朵上有一個特殊的裝置,因為小時候一次高燒,她不得不每天帶著人造耳蝸,聽力極弱,表達就更難了。我能理解孩子的父母,希望她能像正常人一樣接受教育。可是,如何讓這個孩子能快樂學習,成了我教育生命的新課題。
第一次單獨與她見面,她眼神中的那種惶恐不安,讓我心靈震顫。為了讓她能像其他孩子一樣學習,我在教研中設計了一個“讓她和我們一樣”的主題班會。首先,為她打開一扇窗,讓陽光直達心底。接下來,出現了重重困難,溝通成了最大難題。復雜的內容掌握起來有難度,就從基礎練起。教一個詞要反復在她耳邊讀很多遍,然后再讓她模仿著發音。每當聽她模仿出讀音,那種喜悅無法用言語形容。我對她說:“孩子,堅強些,我永遠是你忠實的聽眾。”
有時候,她瞪著大眼睛盯著我的嘴唇。我知道,她是在通過我的口型來分辨說話的內容,后來再與她溝通的時候,我總是放慢語速。為了幫助她,我還調動其他同學與她說話,她身邊頓時有了很多聲音……為了讓她自信起來,無論是學校活動還是班級活動,我都會特意作出安排。比如,學期大合唱比賽,我特意將她安排在醒目位置,并親自為她化妝,幫她整理漂亮的衣裙。在臺上,她像一只美麗的孔雀,和所有的孩子一樣歡快著,透過她的笑容。我知道,那束陽光已照進她的心中。
“也要做像您一樣的老師”
曾經有位學生在畢業后曾寫信給我,信中說:“從那個秋季開始,隨后的日子里,老師——我怎能忘記你!您對我們的滋潤早已銘記在心,您的真誠芳香四溢。那是種子,每當想起您,便有“春風吹又生”般復蘇的感覺。您,是第一個給我生命色彩記憶的人,與您一起便是陽光,就像無數只千紙鶴帶著朝霞放飛。后來,即便長大,也不能忘記您……”
每每讀到這些陽光的文字,我眼前總是浮現那張小臉。她是四年級時轉來的插班生,剛來沒幾天,就沒少出狀況;把荷蘭豬帶到教室,在體育組門前的護欄上打滑梯,給科任老師出難題……當時,接到這些“通報”,我的確有點小頭疼。經過了解才知道,她轉學是因為在原來的學校待不下去了。聽到這個原因,我真的很心痛,為孩子的經歷心痛,不能再讓悲劇重演。我暗自發誓:一定要讓這位女生從偏激走向陽光。
想想這位女生——喜歡照顧小動物,說明她善良;誰小時候不喜歡在斜坡上打溜滑呢;敢于說出自己的真實想法,不正是真誠的表現嗎?理解是為了更好接近,走進她的心靈,需要被信任,被認同,要把她的奇思妙想利用起來。比如,在每周班會,可以采納她的“好點子”,偶爾刺激一下,目的是引導她朝正向發展。當時,有位任課教師說我慣孩子。其實不是,因為如果針尖對麥芒,勢必形成對立。后來,我們形成了“統一戰線”——理解是改變的前提,她喜歡老師才會聽老師的話。后來,她上了中學,還跟我說:“劉老師,你逼我做的那些事,還真有用。”往日那個天不怕、地不怕的淘氣鬼,在高考時,報考了廣州師范大學,她說:“以后,我也要做像您一樣的老師。”
“我不后悔”
現在,全社會關注教育人,教育的艷陽天到來了。近兩年,我時常收到學生送給我的禮物。在元旦辭舊迎新聯歡會上,我也會送學生每人一本書,作為新年禮物,并針對每一位孩子的特點,寫下了鼓勵的話。選擇這種方式是我用了心思的。因為讀書可以拉近人與人之間的距離,面對未來,也可以多一些選擇;讀書可以讓孩子學會原諒生活中的不完美,做一個心底有陽光的人。所以,一定要讓學生喜歡讀書。當然,這需要過程,需要等待,需要靜聽花開的聲音。
隨著時光的流逝,我曾經在學生心里種下的種子相繼發芽了,這些學生學會相互交換、贈書于人,學會相互關愛,學會相互傳遞知識;相信,這種習慣的養成,必將陽光般照耀他們成長的一生。
今天,站在講臺上,我最高興的還是看到孩子們渴求知識的目光,“不讓一個孩子掉隊”“讓每一個孩子身心陽光”“讓有差異的孩子個性成長”已成為我的最真實的心愿。當然,有人會問我:“你就沒有遺憾嗎?”我說:“如果有遺憾,就是我把嗷嗷待哺的兒子,送到爺爺奶奶家。兩年間,送走了三位老人。作為女兒和兒媳,我遺憾不能在床前悉心照料。但,我不后悔。因為,我選擇了教育……”
(作者單位:黑龍江省佳木斯市第六小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