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衛峰
小組合作是“合作式學習”的典型形式,是促進學生主動學習的學習方式,其效果也顯而易見。在實踐教學活動中,總結出“合作式學習”的方式方法多種多樣,呈現百花齊放的態勢。然而在實際操作中,筆者覺得還有很多需要琢磨的地方,要思考當前合作中存在的問題,探索合作需要的因素,然后針對合作進行優化與創新。
當前合作存在的問題
缺乏系統的思考 “小組探討:這個句子有什么作用?”“小組探討:怎樣讀好這個句子?”“小組合作:表演這段情節。”……這樣的小組合作要求層出不窮,但往往指向單一,內容淺顯。許多教師在設計小組合作方式思考討論問題的時候,常常局限于某一個片段,而缺乏對一類文章的系統思考。這會導致學生難以形成系統的思考——對問題的整體構建、文本前后關系及思維邏輯關系的整體把握。
缺乏使用的必要性 從課堂觀察看來,有教師為合作而合作,不管有沒有教學的需要,都采用合作的方式;設計的問題不管有沒有價值,都進行討論。只關注合作的表層現象而忽視合作的本質,偏移了課堂的重點,造成課堂效率的低下。
缺乏豐富的形式 小組合作大多是四人或多人一個小組圍成一圈進行討論。然而,許多教師并沒有根據課題或者形式的需要作改變,永遠是老樣子。他們認為,合作就是教師提問,學生先圍圈討論,再挑人回答,這樣一個流程結束就是合作任務單完成。這樣,整個過程形式過于單一,沒有對學生的綜合能力起到訓練的作用。
探索合作需要的因素
小組合作需要考慮哪些因素呢?對于實施合作的方式,教師需要考慮以下幾方面內容。
組塊化課堂結構 組塊化的教學方式,有利于課堂結構清晰化,明確每塊目標,便于學生有的放矢。組塊教學需要教師有精確的教學目標,合理分步,逐層化解,可將課堂學習分為并列、遞進、轉折等各種形式的學習模塊。根據模塊學習的需要,分配合作學習方式,這樣有利于合作的選擇和有效。
調理課內外關系 合作內容范圍,一般以文本內容為主,但也不僅僅局限于此,也需要補充課外相關內容,對合作起到輔助理解、對比論證、提升認知的作用。因此,在選擇探討內容時,可以兼顧課內外知識鏈接,課內的研討形式或內容也可以延伸到課外。
精確合作內容 合作是一種相互影響的學習方式。課堂應用是為了解決問題,相互交流思考路徑,達到思維提升的目的,也有鍛煉技能、相互展示和補充的作用,因此,合作內容可以從文本核心出發,有明確的訓練目標與合作路徑,最終達成目標。
合作再優化
前置自學,提高效率 合作,需要學生將看法和別人進行交流,再形成共識。然而,交流的思想是現場獲得再交流,還是帶著思想直接來交流,哪一種更有效率?因此,在學習之前,學生對文本應該有所思,有所悟,在此基礎上,教師提出的問題才能更擊中核心。在具體教學過程中,筆者設計了自主學習單,讓學生從學習單中的提示,先行對文本進行思考。內容既包含基礎性思考,也包含自我初步感悟。比如學習《你必須把這條魚放掉》一文,可讓學生思考:“為什么要放魚?”“你對文中的那一句話最感興趣,為什么?”這樣一些前置問題,能讓學生在預習過程中有所思考,再帶著感悟與老師、同學進行有目標的探討研究。
開放問題,凝練主題 問題的設計是課堂的價值導向,引導學生開放思維,把握文本中心,提取核心價值的關鍵所在。小組合作時,問題設計要從廣泛性、深度性、精確性多方面考慮。教師對問題的設計,既可以是全盤的考慮,又可以是局部的深挖;既可以是個體的研究,也可以是群體的對比;但關鍵還是從文本的主題核心去延伸,讓問題散而不亂,廣而不淺。問題要有研究性,也要有操作性,讓學生能從問題的導向中找到本質所在,從問題的探討中既能找到答案,也能更深入的提出問題,為進一步思考奠定堅固的基礎。比如學習《這不僅僅是個人修養》一文,具有全盤性問題的是:“讀完課文,你對修養有什么感悟?”具有探討的問題是:“對照課文介紹方式,請舉例子來說明主題。”具有延伸作用的問題為:“個人修養還體現在哪兒?嘗試列出提綱來分析。”這樣用問題引導學生思考,引導探究寫作方法,用自己的感悟去學習比起老師逼迫式的學習要有效得多。
豐富形式,前后對比 合作的形式豐富多樣,可以調動學生參與的熱情,讓學生從豐富的形式中,受到不同的感悟。合作不僅僅是內容的討論、情景的表演,還可以是文字對比磨煉、精神價值的辯論。形式的不同,鍛煉的能力不同,學生的收獲更不同。合作方式需要根據文本的特點來設計,如《伊索寓言三則》文本易懂,讀完后就可讓學生根據自己對語言內容和人物形象的理解,嘗試表演。小組自由設定人物形象,自由補充語言,自由想象動作;之后,表演給大家并嘗試說明表演的意圖。這樣,學生就會對文本進行深入研討,扣準每個字眼。在全體討論時,讓學生對其表演再次評價文本的表現力如何,再次加深對語言表現力的感悟。
結束語
合作不是簡單的教學方式。教師不應讓學生做無準備、無目標、無效果的合作,而應讓學生帶著對文本的思考而來,帶著收獲而去。
(作者單位:江蘇省揚州市梅嶺小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