詹研



摘 要:以2016-2018年697家高新技術企業數據為樣本,探究企業創新活動與企業績效之間的關系。通過引入技術創新產出這一中介變量,將創新活動劃分為科技產出和成果轉化兩個階段,結果發現:滯后一期、二期的資金、人力研發投入均對企業績效有著顯著正向影響;資金和人力研發投入均對技術創新產出有著顯著正向影響;創新產出顯著促進了企業績效的提升。創新產出發揮著部分中介效應。研究結論為企業有效開展創新活動提供了有益參考。
關鍵詞:創新活動;企業績效;中介效應
一、引言
隨著信息化時代的到來,企業的經營環境愈加復雜,面臨的市場競爭日益激烈,此時,提升自主研發創新能力是企業站穩腳跟、獲得長足發展的制勝法寶。高新技術企業具有知識、人才、技術密集的典型特點,足推動國家技術進步、促進社會經濟發展的核心力量,典研發創新效率也足國家、地區和產業研發實力的重要休現。企業進行研發活動的最終目的足獲取核心競爭力,提高企業績效,而研發活動轉化為經濟效益是一個復雜曲折的過程,企業首先通過研發投入產生新技術,再通過技術商業化運用以產出最終經濟成果,創新產出足研發投入轉化為企業績效的中介橋梁。企業的創新活動足同時包括科研產出階段和成果轉化階段的遞進過程,其中任何一個階段的成敗都會影響研發活動的價值創造結果,研發投入對企業績效的影響機理足科學研究的重點。
基于創新活動的兩階段過程,本文旨在探究研發投入、創新產出與企業績效之問的關系,技術創新產出的中介作用,本文的創新點主要體現在以卜三個方面:第一,區別于以往研究中廣泛使用的研發投入與企業績效之問的單向直接過程,本文將創新活動劃分為研發投入轉化為創新產出、創新產出轉化為經濟效益兩個過程,以探究創新產出的中介效應;第二,豐富化了研發投入的衡量方式,即同時考慮人力研發投入與資金研發投入兩個維度;第三,豐富了研發投入的時問衡量廣度,同時考慮滯后一期和滯后二期的研發投入。
二、理論分析與研究假設
(一)研究假沒
1、企業研發投入與企業績效
針對企業研發投入與企業績效之問的關系,國內外學者已經開展了大量研究,并出現了諸如正相關、不相關、負相關、線件、非線性等多種研究結果,主要可分為以下3種觀點:
第一種觀點認為研發投入與企業績效之問存在線性正相關關系。段海艷等[1](2020)發現文化創意類上市公司研發投入對滯后1期的企業績效有顯著正向影響,對滯后2期的影響不顯著;王臨夏[7](2020)研究發現新能源汽車企業的研發投入積極影響其經濟績效。
第二種觀點認為研發投入與企業績效之問存在線性負相關關系。張儉等[11](2014)以我國上市公司連續三年的面板數據為研究樣本,發現研發投入與企業盈利能力之問旱現顯著的負相關關系,這種負作用甚至影響到企業以后兩年的效益;郭斌[2](2006)發現軟件開發企業研發強度對利潤率、產出率存在著顯著負向影響。
第三種觀點認為研發投入與企業績效之問并非簡單的線性關系。韋圍旺[8](2020)認為過往的研發投入有助于優化中小企業債務結構,促進其效益的提升,但過度投資卻適得其反;一些學者認為研發投入與企業績效之問存在門檻效應,武志勇等[9](2020)實證研究發現當期、滯后一期、滯后二期的研發投入均以國際化程度為門檻,對企業價值影響呈u型關系。
研發投入作為一種投資活動,具有高風險性,但長期的研發積累可以給企業帶來持續的競爭性優勢,使企業在激烈競爭中處于領先地位,幫助企業獲取新專利、研發新產品,從而給企業帶來超額收益??紤]到研發投入要轉化為切實的經濟利益需要多種要素的持久投入,所以研發投入的影響存在一定的滯后性。基于以上分析,本文提出假設:
H1:企業研發投入對企業績效具有顯著正向影響,并存在滯后性。
2、企業研發投入與技術創新產出
關于研發投入與技術創新產出的研究,主要體現在對創新系統的解構以及對技術創新效率的分析上。劉和東等[5](2019)基于“黑箱”視角,發現企業在研發投入轉化為創新產出階段資源投入利用效率較低,產出轉化能力較低;王利政[6](2011)研究了“十一五”以來我國高技術產業發展中存在的突出問題,指出我國高技術產業的R&D經費投入強度與專利產出比重處于較低水平。
總結已有研究結果可知,多數學者認同研發投入的增加一定程度上可以增加技術創新產出,隨著內部研發經費的投入和研究人員的大力參與,通過科學研究、技術開發和反復試驗,企業最終產出創新成果,如新工藝、新技術、新產品等?;谝陨戏治?,本文提出假設:
H2:企業研發投入對企業技術創新產出具有顯著正向影響。
3、技術創新產出與企業績效
Griliches[l2](1981)針對美國上市公司進行的實證研究發現,公司擁有的專利數量越多,公司價值越大。李詩等[3](2013)認為專利數量增加有利于提升企業價值,并且發明專利對企業價值的促進作用相對于實用新型專利、外觀專利而言更為顯著。
隨著研究的深入,創新產出研究重點開始從專利數量拓展到專利質量層面。許伯桐[10](2018)以創新型上市公司2006-2013年的數據為樣本進行實證研究,發現專利數量的劇增對企業經營績效有顯著的負向影響,專利質量能促進企業經營績效的改善。
一方面,創新產出通過促進企業對新技術、新工藝的應用及推廣,改善企業的牛產方式,提高企業的生產效率,使企業具有成本優勢;另一方面,創新產出同市場需求相結合,使企業生產出個性化的高附加值產品,擴大市場占有率,最終提高企業盈利能力。創新產出還可以形成技術壟斷,給企業帶來持續性競爭優勢。基于以上分析,本文提出假設:
H3:技術創新產出與企業績效存在顯著正向影響。
4、企業技術創新產出的中介作用
劉和東等[5](2019)基于“黑箱”視角,將高新技術企業創新系統解構為研發和商業化兩個子系統。其中,研發子系統是指從初始研發投入到中間技術創新產出的上游技術研發過程,商業化子系統則是指從創新產出向最終創新經濟收益轉化的卜游技術商業化過程。李作志等[4](2019)把研究視角從以往單系統的“黑箱”結構向多系統“灰箱”結構轉變,構建了多系統網絡結構,將技術創新過程分解成科技系統、經濟系統兩大過程,前者為科技研發階段,而后者則為科技研發成果向經濟成果轉化階段。
技術創新產出是研發投入影響企業績效的中介橋梁,是研發投入最終能否成功提升企業經濟效益的關鍵制約因素。企業通過投入研發經費、培養大量研究人員,其糧本目的是研發出領先的新工藝、新產品等創新產出。而將創新產出轉化為經濟成果,又需要進一步的投入,如市場調研費用、安裝費用、營銷費用等,通過不斷試驗和推廣,創新產出才有可能轉化為經濟產出并提高企業績效。基于以上分析,本文提出假設:
H4:企業技術創新產出在研發投入與企業績效的關系中起部分中介作用。
三、研究設計
(一)變量定義與指標選取
為探究企業的研發創新活動對企業績效的影響機制,本文將企業的創新活動分解為研發支出孵化為科技成果、科技成果有效轉化為經濟產出兩個階段,以辨析企業技術創新產出在研發投入對企業績效影響過程中發揮的中介效應。因此,本文共設置了被解釋變量、解釋變量、中介變量以及控制變量4類變量。
企業績效內涵豐富,同時包括企業短期的綜合表現和長期的發展狀況,托賓Q值充分考慮到了企業的現狀與未來發展狀況,能夠反映企業長期業績以及未來現金流收益等信息。本文研究的創新活動具有高風險性、高失敗性等特征,是一個周期長、跨度大、成效和收益緩慢的過程,短期難以促進業績的提升,真正影響的是企業的未來前景和長期發展狀況,所以本文選擇托賓Q值來代表企業績效水平。
企業的研發投入可以細分為研發資金投入和研發人力投入兩個部分。參照以往研究,本文選取研發資金投入相對值來衡量研發資金投入強度,使用研發人力投入相對值來度量研發人力投入力度。研發投入相對值指標能夠在一定程度上消除企業規模對研究造成的影響,真實有效地反映研發投入對企業績效的影響。
研發投入使用增量指標,作為對應,創新產出也使用增量指標。專利數量足企業進行研發活動的一個最直接的創新成果,足研發投入得到有效利用的直接體現。因此,本文選取企業每年新增專利申請數量來衡量企業創新產出。
從公司治理和經營情況出發,本文選取總資產、資產負債率、主營業務收入增長率、總資產的現金回收率、產權性質、行業、公司年齡、董事長與CEO兼任情況、前兩大股東持股比例之和作為控制變量。
具體各變量的解釋說明與賦值情況列示于表1中。
(二)樣本選擇與數據來源
本文以2016-2018年的高新技術企業上市公司為研究樣本,并剔除異常樣本以保證數據的有效件。具體樣本篩選遵循以下原則:(1)為保證樣本公司披露數據的完整性與真實性,剔除2016年后上市的公司;(2)為避免特殊值對回歸結果產生的異常影響,剔除研究期間內ST、★ST特別處理的上市公司;(3)剔除金融類上市公司;(4)剔除數據異?;蛉笔У墓尽=浐Y選,最終選取697家上市公司作為研究樣本,共1394組數據。
本文的樣本研究期問為20162018年,有關上市公司各項數據均取自CSMAR國泰安數據庫,并使用統計軟件Stata進行數據分析。
(三)模型構建
1、主效應檢驗
CP=a0+a1RD+a2CL+e1
(1)
IO=b0+b1RD+b2CL+e2
(2)
CP=c0+c1IO+c2CL+e3
(3)
企業研發投入、技術創新產出與企業績效之間的兩兩影響關系的判斷是本文的主效應檢驗。主效應檢驗一共采用三個方程,其中,使用方程(1)檢驗企業研發投入(RD)對企業績效(CP)的影響,使用方程(2)檢驗研發投入對創新產出(IO)是否存在顯著影響,使用方程(3)檢驗創新產出對企業績效的影響。CL代表上文提到的各種控制變量(Control variables),e1、e2、e3代表各個方程的誤差項。
2、中介效應檢驗
CP=d0+d1IO+d2RD+d3CL+e4
(4)
借鑒Bardon[13]提出的中介效應檢驗三步法:首先,檢驗研發投入對企業績效是否有顯著影響;其次,檢驗企業研發投入對創新產出足否有顯著影響;最后,檢驗加入企業創新產出變量之后,研發投入對企業績效足否仍有顯著影響。中介效應檢驗的第一、二步由方程(1)、(2)完成,第三步由方程(4)完成。
四、實證研究
(一)描述性統計
從企業長期績效水平來看,托賓q值均值為1.588,高新技術企業表現良好,不過該指標的區間浮動較大,不同企業的市場價值差距明顯。企業研發資金投入強度在相鄰年的差別較小,資金投入水平具有穩定性特征。不過仍有部分企業資金投入強度為0,高新技術企業對研發的重視程度依然有較大差距。2016年、2017年人力投入強度最大值分別高達0.875和0.844,一定程度上反映了企業對研發人才培養的重視。從中介變量來看,新增專利數量標準差和極差均較大,說明不同企業創新產出實力有著較大的差距; 2017年新增專利數量均值為97.189,可見高新技術產業整體創新產出水平較高。企業總資產對數值的標準差為0.965,波動性明顯降低。從資本結構來看,資產負債率均值為0.422,高新技術產業整體杠桿水平良好,但最大值為4.543,意味著仍有部分企業面臨著巨大債務問題。高新技術企業主營業務增長率均值達劍26.1%,其在未來有較大的成長空間,但不同企業的盈利增長水平有著較大差距。
(二)相關性分析
從相關系數矩陣的結果可知,2016年資金投入力度(0.143,p<0.01)、人力投入力度(0.190,p<0.01)與托賓q值均存在顯著正相關關系;2017年的資金投入力度(0.116,p<0.01)和人力投入力度(0.215,p<0.01)與托賓q值存在顯著正相關關系,假設H1得到初步驗證。此外,絕大多數的控制變量之間的相關性小于0.3,不存在明顯的多重共線性問題;且多數控制變量與企業績效之問存在顯著關系,說明控制變量選取合理,模型設計科學,有利于后續的研究。值得注意的是,2016年、2017年的資金、人力投入強度都在1%的水平上顯著相關,相關性均大于0.4,因此同一年份兩個維度的研發投入指標不適合同時放入回歸方程。
(三)回歸結果
1、主效應檢驗
研發投入、創新產出與企業績效之問的具體回歸結果如表2所示。模型1、模型2和模型3分別對研發投入與企業績效、研發投入與技術創新產出、技術創新產出與企業績效之間的關系進行了檢驗。
從模型1的檢驗結果可知,無論是2016年,還是2017年,人力投入強度與資金投入強度的回歸系數均通過1%的顯著件水甲檢驗,其回歸系數均為正值,說明滯后一期、滯后二期的人力投入強度與資金投入強度對企業績效均有顯著的正向影響,研發投入對企業績效的影響具有滯后件,假設H1得到支持。
從模型2的檢驗結果可知,2016年的資金投入強度和人力投入強度的回歸系數均通過5%的顯著性水平檢驗,均對技術創新產出有顯著的正向影響;2017年資金投入強度的回歸系數通過了5%的顯著件水平檢驗,人力投入強度的回歸系數通過1%的顯著件水平檢驗,均對企業技術創新產出有著顯著正向影響。回歸結果表明,當期、滯后一期的研發投入對創新產出均有顯著正向影響,假設H2得到驗證。
從模型3的檢驗結果可知,2017年專利申請數量對企業績效的回歸系數顯著為正。假設H3得到驗證。
由此可得,假設H1,H2,H3均得到支持,主效應得到驗證。研發投入與創新產出均可以促進企業績效的提升,研發投入可以促進創新產出水平。
2、中介效應檢驗
中介效應檢驗由模型1、模型2和模型4共同組成,其中,模型1和模型2的結果在主效應檢驗中已經得到驗證。模型4則同時使用研發投入與專利申請數量作為自變量去對企業績效進行回歸,通過關注研發投入與專利申請數量的回歸系數變化情況來判斷技術創新產出是否發揮著中介效應。具體回歸結果如表3所示。
在回歸方程中加入專利申請數量這一中介變量后,2016年資金投入強度的系數由0.0221變為0.0212,顯著件水平保持不變,說明專利申請數量這一變量的加入部分削弱了資金投入強度對企業績效的正向影響,部分中介效應存在;2016年人力投入強度的系數由0.0078變為0.0074,系數顯著件由0.000變為0.001,系數變小且系數顯著性變低,同樣存在部分中介效應。
2017年,資金投入強度的系數由0.0307變為0.0298,顯著件水平保持不變,資金投入強度對企業績效的正向影響被削弱,存在部分中介效應;2017年的人力投入強度的系數由0.0060變為0.0055,系數顯著性由0.006變為0.012,系數變小且系數顯著性變低,人力投入強度對企業績效的影響被削弱,同樣存在部分中介效應。
總休看來,技術創新產出的中介效應得到檢驗,假設H4成立。
五、結論與建議
1、高新技術企業資金研發投入強度和人力研發投入強度均對創新產出、企業績效均有顯著正向影響。高新技術企業應加大在核心技術方面的各項研發投入,注重對研發人才的栽培與重視,加強專業人才隊伍的建設,注重企業的長期表現,形成企業的核心競爭力。
2、創新產出對研發投入和企業績效起部分中介作用,優化機制、提高創新效率足高新技術企業將研發投入轉化為經濟成果的關鍵。目自高新技術企業在研發投入方面仍然面臨著轉化率低、成功率低、回報率低等問題,這些問題意味著資源的浪費,企業需合理配置研發經費,適當減少中間環節,加強對研發機制的監管與控制。
參考文獻:
[1]段海艷,李巖,郭凱.文化創意企業債務融資能力、研發投入與企業績效[J].會計之友,2020(04):52-59.
[2]郭斌.規模、R&D與績效:對我國軟件產業的實證分析[J].科研管理,2006,(01):121-126
[3]李詩,洪濤,吳超鵬.上市公司專利對公司價值的影響一一基于知識產權保護視角[J].南開管理評論,2013,(6):4-13.
[4]李作志,蘇敬勤,劉小燕.中國高技術產業技術創新效率斫究[J].科研管理,2019,40(12):31-41.
[5]劉和東,陳文瀟.高新技術企業創新系統“黑箱”解構及效率評價[J].科技進步與對策,2019, 36(03):117-122.
[6]王利政.我國高技術產業發展的現狀與建議[J].科學管理研究,2011(5)70-73+77.
[7]王臨夏.研發投入、政府補助與企業績效——來自新能源汽車上市企業的經驗[J].經營與管理,2020(01):44-49.
[8]韋國旺.中小企業研發投入對企業效益的影響研究[J].中外企業家,2020(02):18
[9]武志勇,王則仁,馬永紅.研發投入、國際化程度與制造業企業價值的門檻效應分析[J/OL].科技進步與對策:1-8.
[10]許伯桐.以質取勝一一企業技術創新與經營績效[J].運籌與管理,2018,27(11):193-199.
[11]張儉,張玲紅.研發投入對企業績效的影響一一來自2009-2011年中國上市公司的實證證據[J].科學決策,2014,(01):54-72.
[12]Griliches Z.Market value.R&D and patents[J]. EconomicsLetters.1981,7(2):183-187.
[13] R.M. Bardon.D.A.Kenny. The Moderator MediatorVariable Distinction in Social Psychological-Research-Conceptua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