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 要:本文基于效用理論的視角,構建農地經營權抵押貸款風險分擔比例模型。實現風險在政府、金融機構、第三方擔保組織三方之間風險分擔,以期引導農地經營權抵押貸款模式可持續發展。
關鍵詞:政府主導模式; 農地經營權抵押貸款; 風險分擔; 效用理論
一、引言
隨著農村金融改革推進,2014年中央“一號文件”首次提出“允許承包土地經營權向金融機構抵押融資”,以此加大了對“三農”發展的金融支持。但實際上,農地經營權抵押融資隱含較大的風險,如信用風險、抵押物風險、操作風險(趙一哲等,2014)、經營風險、擔保風險等(楊奇才等,2015)。在缺乏合理有效的風險分擔機制的情況下,從而較大程度上影響了金融機構參與農地經營權抵押貸款的積極性。
二、基于效用理論的農地經營權抵押貸款風險分擔模型構建
(一)模型假設
假設一:政府、銀行、擔保組織在風險分擔過程具有積極的合作傾向
假設二:政府、銀行、擔保組織的風險分擔比例相互獨立。
(二)模型構建
假設三方效用函數滿足收益為V和成本為C的函數,U=U(V,C)。設預期總風險成本為Cx,實際總風險成本為Cy,m1、m2分別為政府、銀行風險分擔比例,0≤m1≤1、0≤m2≤1,則擔保組織比例為1-m1-m2,則:
其中,Cx1、Cx2、Cx3分別為政府、銀行、擔保所分擔的預期風險成本;Cy1、Cy2、Cy3分別為其實際風險成本。
Cy1=G(m1,Cx1),Cy2=H(m2,Cx2),Cy3=I(1-m1-m2,Cx3),,
其中,G,H,I為政府、銀行、擔保組織對風險控制的有效性函數,三方對風險的有效控制而產生溢出效益分別為:
V1=Cx1-Cy1=m1*(Cx-Cy)
V2=Cx2-Cy2=m2*(Cx-Cy)
V3=Cx3-Cy3=(1-m1-m2)*(Cx-Cy)
受各種社會環境的影響,建立一個綜合效用和的目標函數,表示為:
f(U1,u2,U3)=β1*(U1-U1,0)+β2*(U2-U2,0)+β3*(U3-U3,0)
其中,β1、β2、β3分別為政府、銀行、擔保組織在談判中的權重系數,在現實中,風險分擔總會受到除雙方外的第三方影響,使得β1+β2+β3<1,為了計算方便,假設β1+β2+β3=1;由于承擔風險的日標是獲得總效益的最大化,所以各方的溢出效用均為正值,因此有:
U1-U1,0>0,U2-U2,0>0,U3-U3,0>0
由于風險的總成本很難確定,那么農地經營權抵押貸款的最小風險成本是政府、銀行擔保組織的共同期望成本,表示為Cy=EC
因此,風險再分擔比例的優化模型可表示為:
針對f(U1,U2,U3),對m1、m2求偏導數,其中Cx為常數,由具體項日確定,Cy為關于α的函數,則對α求偏導數,并令其為0:進而可以求得最佳風險分擔比例,M1、M2,其為關于β1、β2、β3的函數,運用拉格朗日定理可求最優解。最后聯立可以依次計算出Cyβ1、β2,易知,M1、M2是與農地經營權抵押貸款項目在合作談判中的地位關系密切,若M1、M2確定,也就決定了談判合作的方向。
三、結論與建議
(一)結論
基于效用理論,考慮風險承擔能力以及談判地位的差異,構建出風險分擔比例模型,得出政府、銀行、擔保組織三位主要風險分擔主體間存在較為合理的風險分擔比例,實現了參與方帕累托最優的目標。
(二)建議
第一,政府、金融機構、擔保組織在簽訂有關風險防范三方協議時,充分考慮各方的利益訴求,政府部門要根據未來長期發展設置合理的風險防范政策、規定。
第二、在現有成都溫江區“借款人+土農地經營權及地上附著物+處置企業+金融機構”模式,應當在風險凈損失分擔主體從政府、金融機構增加為政府、金融機構、處置企業。
第三、政府應出臺更加完善有關風險分擔機制的政策,釋放金融機構在農地經營權抵押貸款風險分擔比例下降的信號,緩解銀行“慎貸”情緒。
參考文獻:
[1]趙一哲,王青.農地承包經營權抵押貸款風險的研究——基于涉農金融機構視角[J].安徽農業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5,24(02):12-16.
[2]楊奇才,謝璐,韓文龍.農地經營權抵押貸款的實現與風險:實踐與案例評析[J],農業經濟問題,2015,36(10):4-11+110.
作者簡介:
何嘉潤(1999-),男,漢族,籍貫:四川廣元,學歷:本科,研究方向:金融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