梅逸紅?楊磊?賈愛君
摘要:從1851年第一屆英國世界博覽會至今,世博會已經走過了一百多年的歷史。世界博覽會的發展不僅帶動了經濟、科技與文化的發展,促進了世界人民之間的交流,更帶動藝術的發展。文章主要從建筑背景、空間功能、藝術設計等方面分析2005年日本世博會的中國館和2010年上海世博會的中國館,探析國家展館的設計內涵。
關鍵詞:世界博覽會;中國館;藝術設計
引言
世界博覽會是世界文化發展中優秀成果展示的重要表現形式之一,是藝術與科技的發展。世博會經過這一個多世紀的發展已經不僅僅只是單純的展覽會,逐漸變成一種以展示設計為主要手段的全球性的交流活動,見證人類時代文明的進步以及現代藝術設計的發展進程1。
一、日本愛知世博會的中國館
2005年的世界博覽會在日本的中部地區愛知縣舉辦,此次愛知世界博覽會占地面積173公頃,分為海上區域和青年公園兩個部分。愛知世博會的主題是“自然的智慧。”此次世博會中的中國館的主題是“自然、城市、和諧-生活的藝術。”因此,陽光、空氣、水和中國符號成為設計的主要因素。
設計師們充分尊中國傳統文化,將自然與科學無縫對接通過藝術展示將中國館設計成了一個運動、立體、開放的空間。中國館在建筑立面上通過藝術設計表現出自已的特點,將中國傳統文化十二生肖通過藝術設計以中國優秀手工藝術剪紙、皮影與現代造型融合表示出來,使中國特色與現代藝術結合感表現強烈。建筑本身也成為這屆博覽會上亮眼的展品。
內展廳由五個不同的展示形式來表達華夏文明的發展,讓參觀者在參觀中探索人與自然的發展,充分的體現了民族文化。中國館在整體空間功能構架上,設計師們經過不斷探索、求證、大膽設想,將此次中國館的內部整體結構用先進的藝術展示設計形式將中國館劃分成立體的流通空間,在不知不覺中使參觀者們在靜謐中享受空間帶來的神秘感。循序漸進的進入主題造型后,又是一番使人眼前一亮、別有意味的感受,活力十足、現代生命樹植物造型映入眼簾,若之前的神秘感帶給人們寧靜那隨后的現代植物帶給人們希望與活力,更映射出中國的蓬勃發展。此次世博會的中國館摒棄了傳統觀念形式,以一種更加新穎的展示形式去傳遞中國的文化精神。使參觀者猶如身臨其境般,營造和諧統一的環境氛圍,使其具有更加深刻的精神意義,引發參觀者們對自、社會人文以及人生的思考2。
二、上海世博會的中國館
2002年對中國上海來說是幸運也是幸福的。中國申請舉辦世博會的要求經過國際展覽局的投票表決最終中國上海獲得了2010年世界博覽會的舉辦權。2010年上海世博會是從1851年倫敦舉辦世界博覽會后首次在中國舉辦的第41屆綜合性世界博覽會。主題為:城市,讓生活更美好。通過藝術設計的形式將中國優秀的傳統文化、進步的科技展示給世界人民。此次上海世博會的參展規模非常大,共有190個國家、56個國際組織參加展覽。中國館以城市發展中的中華智慧,表現出中國這個東方泱泱大國的氣勢及頑強拼搏、堅持不懈的精神。
設計師何鏡堂將展館的外在主體建筑設計的像一個巨大雄偉的紅色大鼎,象征著中國精神,是中國呈現給世界的中國紅,也被譽為“東方之冠”。中國館以大紅色為主要基調與主體造型下的四個臺基座猶如古代守護和平的四大神獸之一玄武的四只大腳柱子在其中匯聚參觀人流,寓意著四方太平、杜澤神州、富裕四方。紅色在中國的傳統文化中象征喜慶的顏色,紅色亦象征著活力像火一樣春風吹又生的頑強生命力,象征著中華民族的頑強精神。
中國館占地15000平方米分為三層,分別代表三個主題,也被稱為主題館群。
主題為城市,城市是人生活的場所,尋尋覓覓中圍繞衣食住行四大基本生活需求慢慢的探索中國這個古老且神秘的國家漫長的發展史,帶領著參觀者們了解華夏文明,仿佛在見證一個叫“中國的孩子”的成長史。展館通過層層遞進的空間形式,展現了中國文明的源遠流長及中國科技進步與新能源的發展。我國古代偉大的思想教育家孔子先生曾說:“有朋自遠方來,不亦說乎?”。“東方之冠”更是顯現出了中國對世界四面八方遠道而來的每一位朋友的歡迎。
古哲學家亞里士多德曾說:人們來到城市,是為了生活。人們留在城市,是為了更好的生活。中國館主要講述城市中人的故事。進入主館內不同的空間展現出想要表達出的不同感情,體現“以人為本”的原則,通過各個展館內的不同展示品使參觀者們接收不同的信息。讓參觀者直觀的感受到我們國家的偉。,地球是人與環境組成的,中國館以“共生”為展覽主線,通過藝術設計將人類、城市與環境以一種共生共贏的關系展現出來。
館內由組成世界的“金、木、水、火、土”五行元素表現的螺旋狀坡行通道向人們展示地球資源的狀況,并賦以大量的數字來向人們敲響地球需要我們保護的警鐘。世博會本身就是一種展示形式,通過藝術的設計使物體及形成的空間表達與傳遞信息。上海世博會緊緊圍繞“城市,讓生活更美好”這一主題通過展示設計與現代藝術相結合讓中國館向全世界表達了友好之情。上海世博會中國館的設計突出了中國建筑設計師們的優秀,更體現了中國展示空間設計的新水平。
結語
世界博覽會像一條紐帶將世界聯系起來,帶動舉辦國及其周邊的經濟文化發展,使更多的人了解其優秀文明及發展史,并且極大地促進各國之間的交流發展。通過藝術設計不同動態以及靜態的形式將人類文明的發展與時代的進步展示給全世界。世界博覽會的舉辦本身就是最大的藝術展示,更是推動世界各國之間政治、經貿、人文交流、教育以及世界的美化3。
參考文獻:
[1]羅天祺.世博會中國館引發的思考[J],讀寫算(教育教學研究),2010.08.
[2]苗亮.有關世博會歷程及世博會典型場館建筑特征的分析研究[D],上海大學,2007.
[3]安顏.中華世博緣[J],創新時代,2010.04
課題名稱:本文系安徽省精品資源開放課程“展示設計”(2017kfk109)階段性成果。
作者簡介:
梅逸紅(1998-),女,安徽蕪湖人,環境設計專業學生;
楊磊(1996-),男,安徽銅陵人,環境設計專業學生;
賈愛君(1984-),女,山東高密人,副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