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系統式家庭治療將家庭視為一個系統,通過擾動家庭成員間的互動模式使來訪者的癥狀得到緩解,對兒童青少年群體具有較強的適用性。系統式家庭治療的基本策略包括去診斷、積極賦義、循環式提問、假設性提問、差異性提問等。
【關鍵詞】系統式家庭治療;中小學;心理輔導
【中圖分類號】G444【文獻標志碼】B【文章編號】1005-6009(2020)16-0009-03
【作者簡介】錢璐,江蘇省蘇州工業園區景城學校(江蘇蘇州,215021)教師。
系統式家庭治療與個體治療的不同之處在于,家庭治療將關注焦點從對個體的診斷轉移到家庭成員之間的互動關系上,認為來訪者呈現的癥狀其實是家庭系統交互作用產生的結果。咨詢過程中將整個家庭系統作為對象,發掘癥狀存在的意義,探尋家庭的積極資源,利用系統的自組織功能,通過擾動家庭互動模式,啟發家庭找到變化的方向和多種可能性,使來訪者的癥狀得到改善。
學校的個別心理輔導案例中,來訪學生的行為、情緒等問題往往只是表象,究其根本是學生背后的家庭關系問題,學生的困境往往來源于長期的不良家庭互動模式,因此,一對一的個體咨詢常常收效甚微,或是癥狀稍稍緩解后很快就有反復。而系統式家庭治療的理念能深入來訪學生的家庭,將家庭納入輔導系統,從根本上為學生創造良好的家庭環境,為學校心理輔導提供了全新思路。
20世紀80年代,系統式家庭治療的理論被引入國內,學者們開始在各領域探索應用。以趙旭東為首的研究團隊對系統式家庭治療的治療理念、操作技術和臨床實踐進行了全面深入的研究,如《系統家庭治療中有關治療關系的觀點———附中德比較》[1]《對18歲以下心理問題者進行系統家庭治療的研究》[2]等。
從實證研究角度,專業人員開始運用系統式家庭治療的技術處理一些臨床問題,如治療一些有情緒障礙、神經癥、青少年發展性障礙、品行障礙等問題的來訪者,取得了較好的效果。從已有的相關研究中發現,在臨床應用中,系統式家庭治療對18歲以下兒童青少年的心理問題有較廣的適用性,尤其是對12歲左右的少年[3]。李靜、許秀峰、趙旭東對行為問題兒童的系統家庭治療結果表明,應用系統式家庭治療的思想和技術“擾動”兒童家庭、干預兒童的行為問題是可行和有效的[4]。張鳳寧等人對青少年網絡成癮進行研究,通過系統式家庭治療幫助網絡成癮者認識上網成癮的危害性,通過治療師的擾動改變原家庭模式[5]。
1.去診斷。
“去診斷”指解除病態標簽,解除病人角色,暗示患者對癥狀具有影響力。個體咨詢中通常的診斷做法是把某些癥狀確切地歸入一個病癥;而家庭系統觀認為,應該把當前問題的存在看成一個系統中成員交互作用所產生的循環因果,所以不需要去尋找導致問題的原因,而是探索維持癥狀的交互模式。
2.積極賦義、重新界定。
“積極賦義、重新界定”指中立而積極地描述家庭系統中的行為方式,不做任何評判,從建構的角度為癥狀賦予意義,把所有行為看成家庭成員為了保持家庭凝聚力作出的建設性貢獻。例如,拒學孩子的種種問題是為了影響感情破裂的父母,用犧牲自己來守護家庭。
3.循環提問。
“循環提問”是請每一位家庭成員表達對其他成員之間關系的看法。在治療評估的過程中,問題必須被擴展開,從被指認癥狀的人轉移到家庭成員彼此的聯系,以此提出解決問題需要每個成員共同參與。如:當孩子做出某一行為時,詢問父親做何反應,詢問母親如何理解父親對孩子的做法。當這些問題被提出時,每位成員都被拉入關系中,開始正視自己的行為對其他成員造成的影響,這是改變的開始。
4.假設性提問。
“假設性提問”包括前饋式提問和反饋式提問。前饋式提問是一種面向未來的、以對未來的假設為前提的提問技術,刺激家庭把某種積極的意義投射到未來。如:如果有一種神奇的魔力能讓你的癥狀馬上消失,你覺得你會是什么狀態?反饋式提問是一種以與現實相反方向的假設進行提問的技術,目的也是激發來訪者探索更多的積極資源。
5.差異性提問。
“差異性提問”是澄清有癥狀和無癥狀在時、空、人、事等情境方面有何差異。當來訪者出現問題時,家人往往把注意力都放在癥狀上,而忽略了積極的方面。差異性提問是為了讓來訪者和家人看到癥狀的出現是有條件的,從而獲取緩解癥狀的資源,尤其注意提問“例外情況”,如詢問來訪者這些癥狀有沒有在某些時刻是不存在的。
1.適應兒童和青少年特質。
兒童和青少年的人格處于不斷變化和發展中,有較強的可塑性和不確定性,在此階段產生的種種行為和情緒問題往往與所處環境相關。系統式家庭治療有一個重要原則是“去標簽化”,不急于把癥狀定義為某種病癥,而是賦予癥狀積極的意義。隨著時代發展,兒童青少年越來越早地具有高度自我意識,在學校心理輔導的個案中,有較大一部分為非自愿個案,由班主任轉介至學校心理輔導室。當老師、父母把注意力放在學生的癥狀上,如攻擊性、拒學等,學生往往認為老師和家長一起與自己對抗,對其困境的改善并無積極作用?!胺e極賦義”對學生表現出的癥狀做出假設,認為家庭系統甚至學校、社會等更大范圍的系統互動模式對癥狀的維持存在意義;系統治療中保持中立的態度也有利于和來訪學生及其家長建立關系,探索、搜集更多的觀點和可能性,以化解父母與孩子之間不良的互動模式。
如來訪學生被診斷為“多動癥”,這種病理化診斷使得來訪者被標簽化,家人認定他是有病的孩子,將關注點放在問題行為上;老師認定他為制造麻煩的人,同學們敬而遠之;其他學生的家長也把他看成班級里的“壞孩子”,建議自己的孩子遠離。來訪學生會感受到環境的壓力,加重緊張和焦慮,情緒更不穩定,一定程度上強化了來訪學生的“病態”行為,使得癥狀在這種行為互動的循環中加重。如果參與處理的人員運用系統觀,將來訪學生看成“很特別”的孩子,需要更小心地對待,老師、家長以溫和的態度幫助他共同應對面臨的困境,來訪學生就會感受到系統給予的支持,他的情緒會有所緩解,行為的癥狀會減輕,從而進入良性互動循環。同時,深入探索家庭也許會發現,來訪學生的情緒及沖動行為和家庭系統有緊密聯系,可嘗試通過系統式家庭治療擾動家庭關系,對癥狀進行陽性賦義,讓家庭找到自我調整的資源。這樣的處理方式更具積極效果,也更符合中小學生可塑性強的特質。
2.有利于家校合作,發揮系統功能。
對于中小學生而言,整個成長階段主要受家庭和學校兩大系統的影響。近年來,學校心理健康教育越來越關注家庭教育領域,很多地區和學校開始通過課題的形式對家庭教育開展研究,也借助課題研究在學校開展父母課堂、家長沙龍等系列活動,希望借助家庭的力量,形成家校合力,共同為學生創造良好的成長環境。系統式家庭治療正是將對學生的關注從行為層面深入到行為背后的關系層面,關注家庭環境互動模式對維持學生行為的重要意義。
如學生在學校出現了偷拿同學東西的行為,學校從德育的層面對學生進行教育是必要的,如果能進一步探索行為背后的家庭關系,也許會發現,父母由于工作繁忙疏于對孩子的關心,孩子的物質和精神需求都得不到滿足,孩子的癥狀是為了引起父母的關注,尋求更多家庭的溫暖。由此,可進一步形成家校合力,邀請父母共同關注孩子的需求,打造全面的家校支持網絡。
[1]趙旭東.系統家庭治療中有關治療關系的觀點冥冥附中德比較[J].國外醫學精神病學分冊,1995,22(2):65-70.
[2]楊昆,趙旭東,湯宇,等.對18歲以下心理問題者進行系統家庭治療的研究[J].云南醫藥,1999,20(3):162-164.
[3]李紅娟,羅錦秀.系統家庭治療技術在心理治療中的應用[J].校園心理,2010,8(2):118-120.
[4]李靜,許秀峰,趙旭東.行為問題兒童的系統家庭治療[J].中國循證醫學雜志,2004,4(8):532-536.
[5]張鳳寧,張懌萍,鄒錦山.青少年網絡成癮及系統家庭治療[J].中國全科醫學,2006,9(1):48-5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