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譯元
摘? ?要:自媒體的快速發展給大學生的心理健康帶來一定的負面影響,給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帶來了一定挑戰。構建合理、規范的危機預警指標體系、確定高危個體預警對象,建立危機預警防護網等一系列的措施來幫助學生對心理危機進行預警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文章結合自媒體并運用合理的方法、舉措,多維度對大學生心理危機進行干預,幫助學生增強應對心理危機的能力。
關鍵詞:自媒體;心理危機預警干預。
1? ? 自媒體背景下大學生心理健康問題的主要表現
1.1? 網絡媒介依賴,人際交往能力不足
作為與互聯網共同成長的一代,當代大學生是真正意義上的“網生代”,互聯網已不僅僅是一種“媒體”的概念,而是結構了一整套的生活方式。通過問卷調研,QQ、微信、抖音、微博等自媒體的使用率達到100%,“人—自媒體—人”的交流模式取代了人與人面對面的交流,現實感情的真實體驗缺失,進而導致了一些大學生人際交往能力不足,甚至爆發交往障礙。
1.2? 心理問題凸顯,抗挫折能力弱
越來越多的大學生來自“4+2+1”模式的家庭,長期處于高度關心和呵護下,衣來伸手、飯來張口,幾乎沒有經歷過困難和挫折,對生活的感悟局限于“父母可以幫忙解決一切”,缺乏生活自理能力、自控能力、自制能力。進入大學,遠離家人的羽翼,很多學生無法及時調整自己,無法適應大學生活,遇到問題不會積極尋找解決辦法,一旦遇到更大的挫折,極易“發酵”,爆發心理問題。通過新生心理普查及訪談,很多大學生的心理問題來源于中小學階段,盡管其在中小學階段能夠得到父母和教師的監管,但心理發展任務并沒有順利完成,即大中小學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缺乏有效銜接。
1.3? 網絡成癮,學習動機功利化趨勢明顯
自媒體成為大學生獲得知識的網絡來源,甚至有學生將網絡視為精神寄托,進而導致網絡成癮。學習動機是激發一個人從事學習活動的原動力。調查結果顯示,當代大學生的學習動機大多與近期目標關聯,且目標多指向自我,如“通過期末考試”“獲得獎學金”等外部因素在學習動機中所占比重較大,學習態度不端正,加之依賴網絡,沉迷網絡,缺乏學習動力和熱情,學習效率低下,對未來缺少領悟新知的期望。
1.4? 理想信念意識淡薄,主流加之觀念淡薄
在自媒體環境下,大學生的“成人意識”逐漸清晰,個人主義價值取向顯著,模仿網絡的思維方式進行思考和處事。通過訪談,發現當代大學生對“理想信念”理解得不夠深刻,人生目標很模糊,大局意識淡薄,談及今后的人生規劃,更多的是考慮個人。在自媒體大環境中,充斥著商業、文娛和利益色彩,使大學生對虛擬世界和現實世界的認知產生了斷層。
2? ? 自媒體時代大學生心理危機預警研究
《教育部、衛生部、共青團中央關于進一步加強和改進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的意見》中明確指出,要努力構建和完善大學生心理問題高危人群預警機制。為此,開展自媒體背景下對大學生心理危機預警與干預研究,是當前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者急需探索的中心課題。
2.1? 構建合理規范的危機預警指標
自媒體的媒體屬性,打破了傳統媒體強制性的限制為大學生創造了言論自由的空間,每個人在網絡中都有一定的話語權。此時,大學生想要表達個性化和獨立性的愿望被大大激發,但并沒有受到正確的規范與引導,自媒體的消極影響不容忽視。因此,當前背景下,更需要構建科學、規范的危機預警指標,這是大學生心理危機預防的基礎。危機預警的專業性指標是指根據危機預警目標的實際情況設立的高危預警指標體系,運用相關原理與經驗,剖析當代大學生心理特征與心理狀況,進行大學生心理危機初期預測。
基于問卷調查的結果,以“環境背景”“生理狀態”“人格特征”“認知應對”“生活事件刺激”“個體情緒狀況”6個維度構建大學生心理危機預警四級指標體系。通過大樣本調研,歸納大學生心理危機源如下:
(1)人格缺陷、性格孤僻、思想消極。(2)缺乏合理的減壓途徑,壓抑情緒無法釋放。(3)缺乏危機意識及目標規劃。(4)軀體疾病。(5)社會支持系統不完整或不融洽。
構建合理規范的危機預警指標是評估分析大學生心理健康狀況的必要前提,是能夠準確、客觀地反映危機形勢,及早發現各種心理問題,將危機消解,防止危機惡化的基礎。
2.2? 篩選并確定高危個體對象
自媒體對信息的傳播速度之快,讓很多大學生對信息的認識和辨別缺乏警惕性,不能夠對事件的性質、影響范圍作出合理的預測和準確的分析判斷,極易被片面、消極的錯誤觀念誤導。在不良信息的驅使下,一些學生出現心理危機問題。通過回訪及調研分析,高校學生心理危機預警對象大概有下面幾類。
(1)在新生心理普查中篩查出來有心理障礙的高危學生群體,其可能在初高中階段爆發過心理危機,或經歷過嚴重負面生活事件如高考失利、原生家庭破裂等,心理承受能力較弱,對陌生環境的適應性較差。(2)入學適應問題產生心理困惑的學生。很多學生進入憧憬的大學,出現各類不適應,如無法融入宿舍生活、生活自理能力差等,進而產生焦慮、緊張等情緒。(3)與他人交往有障礙的學生群體。(4)受學習壓力困擾、考試焦慮的學生群體。(5)戀愛情感受挫、難以自拔的學生群體。(6)家庭發生嚴重或刺激性事故造成心理創傷的學生群體。(7)單親家庭、經濟特困家庭學生群體。(8)焦慮、迷茫、自負、自卑的學生群體。
2.3? 建立危機預警防護網
由于自媒體傳播的普及性和大眾化,其成為大學生認識世界、了解社會的主要渠道。高校教育工作者應挖掘優質自媒體,幫助學生了解最新時事、擴大人際交往圈、激活學習內驅力、樹立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和價值觀。因此,結合自媒體,通過以下方式建立危機預警防護網:
(1)朋輩心理互助。(2)專、兼職心理健康工作人員的參與。心理健康教師的參與為高校心理預警系統提供有效的支持,幫助學生及時發現心理問題,將關愛傳達給學生。(3)高校專職心理教育機構工作人員的幫扶。高校輔導員、專職心理健康教師是做好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骨干力量,通過不斷、探究學生們心理上的變化,不斷提高自身的工作專業化水平。(4)暢通的信息渠道。
3? ? 自媒體時代大學生心理危機干預研究
近年來,隨著大學生心理危機事件持續增多,高校對大學生心理危機干預工作的關注和重視也持續增強。
3.1? 通過自媒體進行宣傳教育,強化危機防范意識
對于一些有特殊心理問題的學生,可以利用微信、郵箱、微博等方式為其提供私密的心理幫助,指導化解其心中的不安與焦躁并保護這部分學生的隱私。運用自媒體通過以下幾種方式進行教育和引導:
(1)搭建心理輔導員自媒體平臺,作為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的輔助課堂。(2)開設網上心理情感關愛咨詢熱線,進行一對一輔導。(3)在微信公眾平臺或其他學生在校能接觸到的自媒體平臺傳遞政能力,如播放關于美麗心靈的電影、視頻短片等。(4)心理專、兼職老師探索心理課程直播,積極運用互聯網的優勢開展心理健康教育工作。
3.2? 通過建立心理電子檔案數據庫,拓寬干預實現途徑
心理健康教育工作需要遵循大學生心理發展規律,大學生心理普查的結果及日常心理動態追蹤是可靠的數據來源之一。建立科學完善的電子檔案數據庫,通過采集學生信息,對學生的心理狀況、生理疾病、情緒波動、興趣愛好等做好翔實記錄及后期跟蹤,建立心理電子檔案數據庫,掌握學生心理危機的發展規律,對不同類型的學生展開分類指導和幫扶,確保危機干預工作的順利完成。
3.3? 建立自媒體監控體系,防止心理危機惡化
當代大學生習慣在網絡抒發情感,發表感想,QQ空間、朋友圈都是其常用的自媒體平臺。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者,可充分調動朋輩資源,建立自媒體監控體系,根據學生的網絡語言、網絡情感、網絡情緒,對學生遇到的問題作出初步的判斷,根據進一步追蹤數據,及時發現危機,防止危機惡化。
[參考文獻]
[1]周曉梅.大學生心理危機防范、干預和快速反應一體化研究[J].智庫時代,2019(48):215-216.
[2]段媛媛.多元文化環境下大學生心理危機干預現狀及對策研究[J].遼寧經濟管理干部學院學報,2019(5):119-121.
[3]王文波.自媒體時代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創新—評《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案例賞析》[J].新聞與寫作,2019(9):115.
[4]李惠,王宇,安丹丹.自媒體時代大學生心理危機干預工作的新舉措[J].甘肅科技縱橫,2019(6):65-6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