歐彩梅
摘 要 油茶作為主要的油料經濟作物,具有極高的生態效益和經濟效益。油茶是一種根系發達、四季常青、枝繁葉茂、耐干旱瘠薄、適生范圍廣的優良樹種,在廣西環江毛南族自治縣被廣泛用于生態環境改善與荒地綠化造林工作之中。油茶在不斷培育過程中對土壤和環境的適應性越來越強,且隨著廣西油茶產業的發展壯大,其種植面積也得到不斷擴大,讓許多種植戶看到了油茶產業的發展前景。基于此,分析油茶種植技術及其推廣策略。
關鍵詞 油茶種植技術;技術推廣;可持續發展
中圖分類號:S794.4 文獻標志碼:B DOI:10.19415/j.cnki.1673-890x.2020.21.061
油茶是我國南方地區主要種植的油料經濟樹種,已經有2 000多年的種植歷史。油茶產業是廣西河池市環江縣的傳統產業。油茶在環江縣食用與油料加工等行業中均占據著重要地位,同時,油茶產業在農業經濟發展與林地保護中也起到了重要作用。因此,需要充分挖掘油茶產業的經濟效益,促進油茶產業的發展,讓油茶產業在環江縣脫貧攻堅工作中發揮出應有的作用,并鞏固脫貧攻堅產業的成果,為脫貧農民增加后續經濟收入來源。
1 當前油茶種植現狀
自2017年以來,環江毛南族自治縣一直以脫貧攻堅為首要目標,并且踐行“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的理念,將萬畝現代特色林業(油茶)扶貧產業園作為目前環江實施脫貧攻堅、提高農民經濟收入來源以及振興鄉村發展的重要產業來推動。環江縣萬畝油茶產業園的建設目標便是在油茶種植4年開始開花結果,年667 m2產茶油5~8 kg;第6年每667 m2年產量達到30 kg以上,并且以建設五年內解決農村勞動力長期就業500人以上為目標[1]。
環江萬畝現代特色林業(油茶)扶貧產業園以油茶為主要產業,包含了油茶良種高效栽培、油茶林下中草藥、油茶精深加工、科研培訓等多個產業。建設產業園的目的就是加快培養帶有自身特色的林業產業,提高當地現代林業的生產質量與效率,充分發揮產業園的示范與帶動作用,進一步達到農民增收的效果,為環江縣的脫貧攻堅工作開展提供有力幫助。
目前,環江萬畝現代特色農林(油茶)扶貧產業園內已經建成現代化苗圃8.67 hm2、油茶“雙高”示范片72.60 hm2、油茶原料林種植扶貧基地811.07 hm2、油茶精深加工廠3.33 hm2、油茶標準化廠房4 000 m2、文化展廳1 500 m2、技術培訓中心800 m2、育苗大棚14 000 m2、
管理用房3 208 m2。產業園2019年9月榮獲“廣西現代特色農業核心示范區”的稱號。
環江毛南族自治縣位于廣西西北部,屬于亞熱帶季風氣候,雨熱同期且光照充足,極適合油茶種植。目前廣西油茶的種植面積位居全國前列,但在油茶實際種植過程中,還應當對一些方面進行完善,以有效提高油茶種植的經濟效益,推動油茶產業持續發展。
目前產業園內采用“科技+企業+基地”的合作機制,通過與中國林科院、廣西林科院、廣西大學等科研院校建立良好的合作關系,打造出了占地為3.33 hm2左右的大型現代化油茶精深加工廠,采用的也是廣西林科院自主擁有的多項油茶精深加工研究成果,共建立了年處理茶籽烘干3 500 t、年產原味茶籽油3 000 t、年產精制茶籽油1 500 t及年產高檔護膚精油100 t共4條生產線,并且精制生產線出油率比一般行業高出10%以上,生產排污量減少80%以上。
產業園通過不斷完善種植技術、生產技術與培訓體系,加強與各個院校之間的聯系,面向全縣的全縣16家合作社、2家企業以及12個鄉鎮70多戶種植大戶展開種植技術培訓,降低了油茶種植戶的投資成本與投資風險,提升了原有油茶林的產量和效益。
當前環江萬畝油茶產業園所采用的“公司+特色產業+基地+脫貧戶”的產業模式,已經能夠有效解決后續產業發展難題。在產業園投產后,會通過“以獎代補”“先建后補”等方式,每年會以每戶1 500元的標準為脫貧戶后續產業再發展發放扶持資金,連續扶持5年,帶動1.8萬建檔立卡貧困戶穩固脫貧,進一步提高林農的經濟收入,帶動貧困戶穩定脫貧。并通過這種產業模式,在全縣起到示范引領作用,以點帶面,不斷擴大油茶種植面積,壯大油茶產業發展,助推環江縣脫貧攻堅和新農村建設。
2 油茶種植技術要點
2.1 選地
為了滿足油茶生長的環境需求,在種植前期可以根據油茶喜溫喜酸的特性為油茶選擇合適的種植區域。一般選擇海拔500~800 m的水肥條件較好的黃紅壤較為適宜。除此之外,在選擇種植林地時還應當選擇光照充足、土壤透氣性強及排水性好的地區進行油茶種植。
2.2 選苗
選擇優質的苗木才能確保后期種植過程中油茶的品質,因此在選擇幼苗時應當要注意選擇抗病性及抗旱性較強的油茶品種;且要求幼苗長勢健壯,無病蟲害。除此之外,還應當選擇對環境需求與種植地區一致的品種,確保后期油茶種植品質與產量都得到保障[2]。環江縣選擇岑溪軟枝油茶以及通過國家和自治區林木良種審(認)定的岑軟2號、岑軟3號、長林3號、桂無2號等優良無性系良種壯苗品種都能夠獲得較好的種植效果。環江縣一般使用2年生嫁接營養杯苗,苗高30~40 cm,地徑0.30 cm以上,根系發達。
2.3 整地
在油茶種植之前應當進行整地,通常會選擇全墾整地、塊狀整地和帶狀整地3種方法,通常在造林前一年,在夏秋兩季進行整地。一般采用機械帶狀整地(坡度25°以下)和人工帶狀整地(坡度25°以上)相結合進行。在整地時需要對林地及周邊環境進行清理,將雜草、石塊以及灌木叢等雜物清理干凈,在整地之后做好挖定植穴工作,通常在水平帶中心線上按穴規格50 cm×40 cm×40 cm挖好栽植穴,穴內回細碎表土和基肥,每坎放生物有機肥1.5 kg左右。
2.4 幼苗移植
在移植幼苗時應當將幼苗以垂直的狀態放入定植穴中。采用營養袋苗栽植的,先在穴內將苗木的營養袋撕開,然后培土,并沿著周邊踩實(小心勿使苗根土塊破碎散開),然后回填一半的土之后,再將植株微微提起,讓植株根系能夠得到充分舒展,最后將剩余土壤回填并壓實表面土壤。油茶較喜歡光照,因此在種植過程中應當控制好林地內的行間距,讓油茶能夠在生長過程中享受到充足的光照。通常情況下油茶植株之間的距離可以控制為2.5 m×3.0 m左右,按照這樣的行間距每667 m2地種植53~100株油茶樹。
2.5 施肥
油茶在生長過程中只有吸收到足夠的養分才能更加茁長生長,因此在油茶種植管理期間,應當做好施肥工作。在油茶幼苗移栽時就應當施好基肥,油茶移栽后1~3年,應當施用適量的氮肥促進油茶生長,同時可以使用磷肥與鉀肥滿足油茶在生長過程中的養分需求。在種植油茶的過程中,種植管理人員應當根據油茶的實際生長狀況進行追肥,可以根據需求施用復合肥與速效氮肥等,提高油茶的產量。
2.6 整形修枝
新造林苗高60 cm左右斷頂,保留3~4個強壯主枝,剪除弱枝。第2~4年每年冬季或早春進行適當修剪,使樹冠均衡發展,形成開心形、圓頭形。每年采果后至翌年樹液流動前修剪,剪除枯枝、病蟲枝、交叉枝、細弱內膛枝、腳枝、徒長枝。大年重剪,小年輕剪。
2.7 病蟲害防治
病蟲害會直接影響油茶的產量與品質,因此在種植過程中應當著重做好油茶的病蟲害防治工作。油茶的蟲害主要有油茶毛蟲、油茶尺蠖等,油茶苗期常見的病害為根腐病、軟腐病和炭疽病等。在面對病害侵擾時,可以加強油茶種植區域的環境管理工作,并且控制好林地內的溫濕度,加強施肥工作,提高油茶自身的抗病能力,若是還無法得到根治,則可以采用噴灑藥劑的方式來防治病害。若是發生蟲害,則可以采用人工捕捉或引入害蟲天敵等方式殺滅病蟲,但是當蟲害大面積發生時,也應當積極采用藥物治療方式,盡可能減少蟲害對油茶的不利影響。
3 油茶種植技術推廣
在實際推廣油茶種植技術時,應當利用油茶種植地區的優勢——豐富的油茶生產經驗與科研資源,以達到較好的推廣效果。還可以加強與林業科學院、油茶生產企業等相關機構和部門的溝通和交流,不斷引入優秀的油茶高產技術人員,促使他們前往田間對林農展開實際種植指導,幫助林農快速掌握油茶種植技術[3]。在推廣油茶種植技術時,還應當組織相關的技術培訓。在油茶種植技術推廣與脫貧攻堅工作中,部分林農的文化水平與技術水平有限,若是不及時開展有效的技術培訓,那么他們便無法掌握到油茶種植的技術要點,進而無法得到較為可觀的經濟收入。因此,要定期開展油茶栽培技術培訓,提高林農的生產能力,讓林農能夠將種植技術應用于油茶種植之中。同時,還可以建立生產基地,用以新技術生產示范,并且充分利用現有產業資源來進行推廣工作。
要讓油茶種植技術推廣人員深入油茶生產工作中,為林農和貧困戶做好種植示范,宣傳科學合理的種植方式,并且將這個理念貫穿于油茶種植的每一個環節。通過積極推廣科學、合理的油茶種植技術,提高油茶的產量和生產效率,為林農獲取更多的收入,能夠幫助貧困戶實現穩定脫貧目標。
4 結語
綜上所述,良好的資源環境更有利于油茶種植與油茶產業的發展,并且油茶具有較高的營養價值,具有極大的發展空間和廣闊的市場發展前景。因此,相關部門應當加強對油茶種植技術的應用和推廣,通過推廣油茶種植來帶動農業發展,提高農民的經濟收益,助推林農脫貧致富奔小康。
參考文獻:
[1] 李志萌,張宜紅,楊志誠.鄉村振興戰略背景下我國油茶產業發展研究[J].農林經濟管理學報,2017,16(6):809-816.
[2] 趙劍斌.硯山縣油茶種植在精準扶貧中的作用探討[J].綠色科技,2017(3):68-69.
[3] 鐘南清,羅春鳳.油茶樹成為江西山區林農“脫貧致富樹”[J].國土綠化,2019(5):50-51.
(責任編輯:劉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