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新
大豆是我國主要的糧食經濟作物,具有重要的食用價值與經濟價值。我國北方地區氣候條件適宜種植大豆,影響大豆產量與質量的關鍵因素在于種植技術以及病蟲害防治,前者的不合理與后者的不到位都會造成大豆減產、質量下降。所以,為了保證北方大豆種植的產量與質量,必須要深刻把握大豆種植技術與病蟲害防治措施。
一、北方大豆種植技術
1、時間與品種選擇
北方大豆種植一般分為春播與夏播,春播時間一般為清明節前后,也就是4到5月,夏播為麥收后,6月間播種。由于北方地區物候條件復雜,氣溫差異明顯,具體播種時間還應根據當地實際情況而定。例如東北地區,遼寧省適宜春播期為4月20日到5月10日。對于大豆品種的選擇,要結合地方氣溫情況,堅持“三高一抗”標準,即選擇高油、高蛋白、高產、抗病蟲害的大豆品種,如吉育89蛋白質含量35.27%,經試驗平均1公頃產量可達3000千克,而且抗大豆花葉病毒、高抗大豆霜霉病,適合遼寧省有效積溫2600℃以上的地區種植。
2、播前處理
實際播種前,根據田地土壤實際情況,針對性采用平翻、深翻、壟作、耙茬等方式進行整地,調整土壤結構,同時殺死藏于土壤中的蟲害蟲卵,并破壞細菌孢子。對于墑情不好的地塊,在播前可以灌水一次,只要將土壤浸濕即可,為種子發芽創造良好土壤條件。大豆良種發芽率高,播前通過風選、水選等篩除病粒、蟲粒、破瓣粒,并用0.3%~0.5%多菌靈加克菌丹拌種,以實現對地老虎、根腐病等苗期病蟲害的防治。
3、種植
種植春大豆,冬前翻耕并分廂、開溝,確定分廂寬度為2~3米,春季選擇晴天進行精細整地,保證土壤細碎、廂面平整。在日平均溫度在10~12℃時播種,結合實際情況針對性選擇窄行密植、等距穴播、精量點播、玉米地套種等方式。以等距穴播為例,淺播種薄蓋,控制行距在30厘米左右、穴距在17~20厘米范圍內,具體播種密度按照品種特性與水肥條件來確定。早熟品種畝栽3~4萬株,中熟品種畝栽2.5~3.5萬株。
根據大豆實際養分需求施肥,并保證施肥的合理性。播種前施農家有機肥用作基肥,以改善土壤;出芽期施氮磷鉀肥用作種肥,以促進種子發芽及根系生長;開花結莢期到收獲期,充分考慮不同生長階段對養分的需求施追肥。
4、田間管理
田間管理主要工作為除草、灌溉。除草過程中,采取機械噴施除草劑加人工清除的方式共同進行,并及時清理田間病枝、枯枝以及大豆病蟲害寄生植物,一方面減少病蟲害寄居場所,避免田間病蟲害進一步擴散,另一方面杜絕雜草與大豆爭奪養分。為了防止除草劑對農田土壤環境以及大豆植株的傷害,在現有條件支持下應用高效低毒、低殘留除草劑。灌溉過程中,根據當地氣候變化情況,結合條件應用渠道防滲、管道輸水、滴灌、滲灌等節水技術及時灌溉,以滿足大豆對水分的需求。
二、北方大豆病蟲害防治
1、生物防治
生物防治主要是利用生物拮抗作用來防治病蟲害,包括微生物防治、捕食性天敵防治、寄生性天敵防治等,是一種無害的防治措施。例如,大豆食心蟲以幼蟲蛀入豆莢吸食豆粒為害,常年蟲食率嚴重時可達30%~40%。對大豆食心蟲進行生物防治,選擇大豆花期后到結莢期,噴施99%礦物油150~200倍液與蘇云桿菌1000倍的混合液,或者是在老齡幼蟲入土前每畝撒施1.5千克白僵菌粉加細土9千克,以殺死幼蟲;選擇成蟲產卵盛期,每畝釋放1萬頭赤眼蜂,控制放蜂點距為26×26米,以殺死成蟲。
2、農業防治
農業防治主要以除草、種子處理、合理施肥等農業手段來防治病蟲害,一般與大豆種植同步進行。例如,大豆黃葉病是大豆缺鋅、缺鐵的表現,發病與連作、病菌感染以及天氣條件有關。早期發病時,葉片較黃,植株矮小,中期發病時,常有無粒、癟粒等現象,從而造成大豆減產。對大豆黃葉病進行農業防治,多施農家肥、微生物肥改良土壤結構,平衡配方施肥,畝噴施鋅、鐵適量,配植物調節劑。再如,大豆紫斑病為害豆莢、豆粒、葉片與莖稈,染病表現為褐色圓形斑或長條斑,發病也與連作、天氣條件有關。對大豆紫斑病進行農業防治,選擇大豆開花初期或結莢期,在播種前用種子重量0.3%的50%福美雙加50%克菌丹拌種,對種子進行處理,殺死其中的病菌孢子。
3、物理與化學防治
物理防治主要是運用光、顏色、溫度等物理元素以及物理機械(工具)來防治病蟲害,包括燈光誘殺、顏色誘殺、高溫滅菌等。例如,春大豆地老虎一年生2代,幼蟲藏于土層中越冬,3齡以后為害嚴重,一般多從地面咬斷幼苗,造成缺苗斷垅。對春大豆地老虎進行物理防治,選擇4月中旬到5月中旬成蟲盛期,用黑光燈或者糖醋液誘殺成蟲。化學防治主要是運用化學藥劑來防治病蟲害,防治起效快,但會對農田土壤環境會形成一定的危害。所以,化學防治時盡可能地要選擇低毒、低殘留的化學藥劑。
綜上,在實際大豆種植中,不僅要深刻把握從種植時間與品種選擇到田間管理各個環節的種植技術,也要采取針對性措施做好病蟲害的防治工作,以提高大豆的產量與質量。
(作者單位:112604? 遼寧省鐵嶺縣現代農業發展服務中心白旗寨鄉分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