于占軍

小麥是我國北方地區(qū)重要的糧食作物。近年來隨著國家農業(yè)種植產業(yè)結構不斷調整,小麥的種植面積呈現(xiàn)逐年縮小趨勢,如何提升小麥單位面積內的產量和品質,就成為現(xiàn)階段我們需要重點攻克的難題。在小麥種植過程中,通過加強小麥種植技術和病蟲害防治技術研究,對提高小麥單產,增加農民群眾經濟收入,保證農業(yè)經濟結構穩(wěn)定有重大現(xiàn)實意義。山東省冠縣是小麥生產大縣,在小麥生產過程中需要加強先進種植技術和病蟲害防治技術的推廣應用,革新傳統(tǒng)耕作模式和生產模式,以此來提升小麥產量和品質。
一、小麥種植技術
1、科學選擇小麥品種
小麥品種的生產性能直接影響到小麥最終的產量和品質,現(xiàn)階段在市場上的小麥品種多樣,并且不同小麥品種的生產能力和適應能力存在很大差異性。因此在小麥播種之前,就需要科學選擇小麥品種。在品種選擇過程中,主要結合本地區(qū)的氣候環(huán)境,小麥生育周期和種植制度綜合選擇。另外還應該保證小麥通過省級或者國家級種子單位審定,發(fā)芽率達標,保證小麥種子的抗病能力較強,適應能力廣泛,生產潛力較大。基層地區(qū)在進行新品種小麥示范推廣之前,應該進行連續(xù)幾年的示范種植,確保所推廣應用的小麥品種能夠更好適應本地區(qū)生產環(huán)境,并且具有增產增收的效果之后,才能夠在廣大基層地區(qū)推廣應用,避免出現(xiàn)坑農害農事件。
2、完善耕作方式
在小麥種植過程中應該采取科學有效的耕作方法,這樣能夠在最大程度的降低小麥病蟲害的傳播流行,減輕病蟲害危害。在小麥播種之前應該做到科學選地,避免連續(xù)多年在同一個地塊種植小麥,應該和其他非禾本科的作物交替種植,這對降低土壤病蟲害數(shù)量有很大幫助。另外在小麥播種之前,應該對種植地進行妥善的翻耕處理。前茬作物收獲之后,及時進行深耕滅茬,深耕深度控制在25~30cm,以打破離地層為主。土壤板結嚴重,耕作層較淺的種植地,一般每間隔2~3年選擇使用深松機進行一次機械化深松作業(yè)。通過深松作業(yè)能夠大大提高土壤的蓄水保障能力,增加土壤的呼吸性能,保證小麥根系向著縱深化方向生長,避免小麥在生產中后期出現(xiàn)倒伏。
3、科學施肥
小麥在不同生長發(fā)育階段對養(yǎng)分的需求存在很大差異,因此在小麥生長過程中應該構建完善的施肥方案,選擇高效的肥料。在小麥播種之前結合整地需要做好基肥施入工作,這個階段施肥主要以完全腐熟的有機肥為主,并適當添加氮肥、磷肥和鉀肥,保證養(yǎng)分供給充足。小麥出苗之后應該在不同生長發(fā)育階段及時進行追肥,最大程度的滿足小麥在不同生長發(fā)育階段對養(yǎng)分的需求,促進小麥快速發(fā)育,增加小麥產量和品質。正常情況下,小麥施肥的旺盛階段主要在拔節(jié)期、孕穗期、灌漿期,這幾個階段應該結合小麥具體生長情況,及時追施化肥,追肥主要以速效氮肥為主,適當增施鉀肥。小麥生長到中后期,為了進一步提高小麥產量和品質,可以進行葉面施肥,通過噴灑一定量的磷酸二氫鉀,提高葉子的光合作用能力,增加有機物質積累,這有利于小麥增產穩(wěn)產。
4、科學灌溉
合理灌溉是實現(xiàn)小麥高產穩(wěn)產的另外一個因素。小麥整個生育周期較長,在不同的季節(jié)氣候溫度不同,小麥的需水量存在很大差異性。小麥苗期對水分的需求量不大,因此通常不需要進行灌溉,如果田間過于干旱,可以進行一次小范圍的灌溉,主要以跑馬水為主。冬季土壤沒有全面結凍之前及時灌溉一次越冬水,保證田間墑情,為小麥安全越冬奠定堅實基礎。小麥進入返青期之后,生長速度逐漸加快,對水分的需求量不斷增加,此時應該結合田間墑情和小麥的實際生長情況科學灌溉。另外在小麥生長到拔節(jié)期、孕穗期和灌漿劑結合每次施肥進行一次灌溉。
二、病蟲害防治技術
1、播種期的病蟲害防治
在小麥播種期通過構建完善的病蟲害防治體系,能夠保證小麥健康出苗,保證培育壯苗。在小麥播種之前,通過優(yōu)選小麥種子,提高小麥種子的抗病能力,保證播種之后小麥不受多種苗期病蟲害的威脅,有效防范病蟲害的傳播蔓延。另外在小麥播種之前,還需要選擇種衣劑對種子進行包衣處理,這樣能夠大大降低苗期地下害蟲的危害,保證小麥健康生長。做好小麥播種前的病蟲害防治工作,能夠提高小麥的生長質量,為小麥高產穩(wěn)產奠定堅實基礎。
2、小麥返青期的病蟲害防治
小麥進入返青期之后,地上生物量逐漸增長,是各種病蟲害傳播流行的高發(fā)期,其中紋枯病是威脅小麥生長發(fā)育的最主要的病害。在這個階段應該控制好田間的定植密度,避免小麥生長速度過快,引發(fā)徒長,保障小麥多分蘗,多分有效蘗,增強小麥身體的抵抗能力。日常種植過程中應該做好田間巡視工作,及時發(fā)現(xiàn)患病苗及時拔除,當條件達到防治標準之后,應該選擇針對性藥物進行防控。防治小麥紋枯病,常用的藥物是紋枯凈可濕性粉劑、禾果利可視性粉劑以及三唑酮可濕性粉劑,上述三種藥物按照使用說明書科學搭配,每間隔7~10天使用一次,連續(xù)使用2~3次,對防治小麥紋枯病有很大幫助。另外在該階段還應該做好小麥吸漿蟲的防治工作,通過采用農業(yè)防治,物理防治,生物防治等措施,有效降低吸漿蟲的數(shù)量,維持一個動態(tài)平衡,避免吸漿蟲對小麥生長造成威脅。
3、小麥抽穗期病蟲害防治
小麥抽穗期常見的病和蟲害主要包括了銹病、赤霉病和蚜蟲。這個階段蚜蟲對小麥危害造成的影響最為嚴重,蚜蟲群集在小麥的麥穗上,影響到小麥穗的正常開花授粉和正常結實,被小麥產量和品質造成嚴重危險。防治小麥芽蟲常用的藥物為10%的吡蟲啉可濕性粉劑或高效氯氰菊酯,按照藥物使用說明書兌水之后對小麥進行噴霧,每間隔7~10天使用一次,連續(xù)使用1~2次。進入穗期,外界降雨量逐漸增多,濕度增大,是小麥銹病傳播流行的高發(fā)期。這個階段應該做好小麥田間的排灌工作,及時將積水排除。當田間發(fā)病率達到藥物防治標準之后,選擇使用禾果利可適性粉劑或粉秀寧可濕性粉劑,按照一定比例進行噴霧,能夠在很大程度上防范病情的傳播蔓延。
(作者單位:252516山東省聊城市冠縣甘官屯鄉(xiāng)農林水綜合服務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