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兵
新蔡縣位于河南省東南部,地處淮河流域洪汝河下游豫皖兩省四市六縣結合部,全縣轄20個鄉鎮,4個街道辦事處,349個農業行政村,7個居委會。總面積1453平方公里,可耕地148萬畝,總人口112.73萬人,其中農業人口91.13萬人,占全縣總人口的80.8%,是典型的農業大縣。全縣地勢平坦,土地肥沃,屬典型的中緯度暖溫帶大陸性季風氣候,氣候溫和,四季分明,雨熱同期。常年平均氣溫15℃,降雨量885.5毫米,日照時數2130.4小時,大于或等于10℃的積溫4286℃,無霜期221天,有利于多種農作物生產。近年來,縣委、縣政府認真貫徹落實黨的十九大精神,堅持科學發展,強化工作措施,全縣農業經濟繼續保持良好發展態勢,糧食實現持續增產,為國家糧食安全做出了應有貢獻。
一、基本情況
為了加快農業科技創新,加大新品種新技術的推廣力度,促進科研、推廣、種業深度融合發展,把科研成果迅速轉化為現實生產力,為現代農業發展提供強有力的科技支撐,2016年以來,新蔡縣農業技術推廣中心積極與許昌市農業科學研究所、河南省兆豐種業公司、河南許農種業有限公司合作,圍繞小麥、大豆新品種優質高產栽培技術推廣應用,堅持政策驅動、科技推動、示范帶動,狠抓關鍵增產技術的普及應用及生產條件的改善,加大技術創新工作力度,狠抓均衡增產,努力提高單產,增加總產。通過樣板田、示范方等典型引路,大力推進小麥、大豆新品種標準化生產、產業化經營,為新蔡縣小麥、大豆生產水平的提高發揮了重要的作用。
二、實施情況
2016年課題啟動以來,圍繞小麥、大豆新品種優質高產栽培技術推廣應用,開展了配套栽培技術研究,并加以推廣應用,形成了一套規范的栽培技術體系。
2016-2018年,小麥新品種主要推廣了許農5號、許農7號、昌麥9號,示范展示許麥318、兆豐3188小麥新品種。3年來,累計示范推廣應用16余萬畝,平均單產540.3公斤,總產達到8644.8萬公斤,較前三年平均單產512.5公斤/畝,畝增產27.8公斤,增長5.4%。按每公斤小麥2.30元計,累計增加社會經濟效益1023.04萬元。同時推廣了一系列節肥、節水、病蟲草害綜合綠色防控等技術,保障了農業生態安全。
2016-2018年,大豆新品種主要推廣了許豆3號、許豆6號、許豆8號,2018年,對兆豐3號新品種進行了示范展示。累計示范推廣應用9余萬畝,平均單產240.6公斤,總產達到2165.4萬公斤,較前三年平均單產219.1公斤/畝,畝增產21.5公斤,增長9.8%。同時推廣了種肥同播、病蟲草害綜合綠色防控等技術,促進了綠色優質高效生產,保障了農業生態安全。
三、取得的成效
通過項目活動的開展,推廣了秸稈還田、增施有機肥等地力培肥技術、機械深耕改土、小麥精量半精量播種、前氮后移優質高產栽培、小麥測土配方施肥、小麥冬春控旺防凍防倒綜合配套技術、大豆種肥同播輕簡化栽培、大豆病蟲草害綠色防控等關鍵技術,探討總結出了新蔡縣在目前耕作制度下進一步提高小麥、大豆生產水平的有效途徑;逐步研究總結小麥、大豆新品種高產配套栽培技術,為今后大面積高產開發提供了技術儲備;通過樣板田、示范方等典型引路,大力推進了小麥、大豆新品種標準化生產,帶動了小麥、大豆整體生產水平的提高。
四、主要措施
1、搞好新品種宣傳推介。品種是發展優質農產品的基礎,我們對小麥、大豆新品種的突出優點進行了認真歸納,編寫了技術宣傳畫冊、發放小麥、大豆不同時期的管理意見明白紙3萬余份,制定了《小麥、大豆新品種優質高產栽培技術實施方案》并針對各鄉鎮的具體情況出臺了相應的技術規程。堅持多布點,合理安排品種試驗、示范,由高級農藝師巡回舉辦專題技術講座,提高農民對小麥、大豆新品種的認識,使小麥、大豆新品種種植面積逐年遞增。
2、開展試驗示范研究。小麥、大豆品質是自身的遺傳性與環境互作的結果,遺傳性是決定品質的內因和依據,環境是品質形成的外因和條件。環境條件包括自然生態因子和人為因子兩個方面。研究環境因子對小麥、大豆品質的影響十分必要。從2016年開始,先后在新蔡縣原種場、磚店區域站、龍口區域站等地連續安排試驗,開展了土壤環境對小麥、大豆品質的影響試驗;不同施肥時期對小麥、大豆品質的影響試驗;不同播期對小麥、大豆品質的影響等試驗。通過試驗,取得了翔實的第一手資料。
3、加強技術指導,強化技術服務。建立農業技術人員直接到戶、良種良法直接到田、技術要領直接到人的農技推廣新機制,做好關鍵技術的推廣和普及。通過績效考評,充分調動農業技術人員的積極性,提高農業科技成果轉化率和普及率。通過多層次、多渠道、多形式的技術培訓,不斷提高農民的科技文化水平。在農業生產的關鍵時期,與專家一起做好田間會診、技術會商和技術講座,開展形式多樣的技術指導。
4、開展技術培訓,提高農民科技意識。技術培訓是提高農民科學種田、保證技術落實到位的前提。為此,充分利用會議、廣播、電視、報紙、科技培訓等形式,在生產季節奔赴各鄉鎮利用廣播召開培訓會、舉辦培訓班、印發技術資料等多種形式,向農民群眾大力宣傳小麥、大豆新品種應用的技術措施,以提高群眾認識,增強群眾接受小麥、大豆新品種的積極性和主動性。幾年來,累計舉辦培訓班、培訓會40余場次,培訓技術骨干800余人,培訓農民6萬人次,印發技術材料5萬份。通過培訓既鍛煉了技術人員,又提高了農民科學種田的水平,為小麥、大豆新品種的推廣提供了強有力的保證。
5、開展觀摩宣傳,注重帶動效果。現場觀摩是認識和比較品種的最直接方式,召開現場觀摩會是新品種推廣的一個重要宣傳形式,是一種“體驗式”推廣,具有直觀性強、說服力高、宣傳效果好等優點。小麥小麥、大豆臨近收獲的關鍵時期,分別組織農技部門、種子企業、經銷商、種植大戶進行觀摩參觀,并連續多年邀請許昌市農業科學研究所、河南省兆豐種業公司、河南許農種業有限公司專家在觀摩時進行品種講解,極大地提高了觀摩人員對系列品種的了解和認識。在設置高產創建示范方時,有重點地選擇一些科技示范戶,提供種子由其自由選擇田塊種植,并對示范戶進行科技培訓和技術指導,由于多數科技示范戶種植水平較高,其種植田塊的品種表現在當地群眾中更具說服力、帶動性,起到了較強的示范帶動效果。
(作者單位:463500河南省新蔡縣農業技術推廣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