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超
玉米是勐朗鎮主要農作物,近年種植面積持續增加,2019年全鎮種植面積為1.5萬hm2,總產量為4.1萬噸,平均產量為2733.33kg/hm2,遠低于全國平均水平。在普洱市玉米地膜覆蓋、高產創建以及耕地地力保護補貼等政策項目持續落實,使得玉米種植面積進一步擴大,然而基于自身地理條件與氣候條件限制,尤其在每年7月份與8月份,溫度增加、降水量增多,導致玉米蟲病害頻發。為了提高玉米蟲病害防治效果提高產量,勐朗鎮開始加大玉米病蟲害識別以及防治力度。
一、玉米常見病害識別和防治手段
1、玉米大斑病
(1)癥狀。玉米大斑病主要從下部葉片發病,并向上延伸。苗期基本不會發病,而抽雄后則發病情況較為嚴重。葉片是主要損害區域,嚴重情況下會對籽粒、苞葉、葉鞘等部位造成影響。發病初期,發病部位產生水漬狀斑點,之后順延葉脈不斷擴大,出現灰褐色或是黃褐色梭形病斑,其邊緣顏色深、中間顏色淺。病斑長度基本上為15cm左右,寬2cm左右。
2016年,滄瀾縣玉米大斑病波的發生面積為0.9萬hm2/次,其中防治面積為0.045 hm2/次,損失高達102t。
(2)發生條件與規律。大斑病主要受到耕作措施、栽培、氣候條件以及玉米品種等方面所影響。其病菌為弱寄生菌,主要將病殘體作為越冬場所,相對濕度超出90%、氣溫達到23℃左右時極易發病。若是玉米出穗期與孕穗期缺少氮肥則會使發病情況加重。連作、密度大以及低洼也會增加發病率。
(3)防治方法:①農業防治。主要通過鄭單2以及掖單12等抗病品種為主,對栽培管理進行強化,并通過藥劑防治加以配合。可以根據情況,適當早播。基肥十足,并施加鉀肥與磷肥。及時將底葉與病株清除,控制大田相對濕度。對玉米秸稈進行集中高溫發酵處理,之后可以作為堆肥,實施輪作。②藥劑防治。對于豐產田玉米以及高價值育種材料,可以在發病初期或是心葉末期至抽雄期在田間噴灑70%甲基硫菌靈、50%多菌靈、70%氫氧化銅、50%福美雙、70%代森錳鋅并與新高脂膜相結合,防治周期為7d/次,需要連續防治2次。
2、灰斑病
(1)癥狀。灰斑病初期呈現黃褐色或是灰褐色,形狀為長方形,病斑兩端較平,與大斑病等病害有著明顯差異,大小為2.5mm×20mm。若是病斑連片則會出現嚴重的葉片枯死問題,在濕度較大情況下能夠看見病斑位置的灰色霉層。2017年勐朗鎮進行品種試驗統計,共有72個品種參試,病害發病級別為:1級、3級、5級、7級、9級,品種數量分別為36個、16個、5個、9個、6個。
(2)發生條件與規律。病原菌主要將病株殘體作為越冬場場所,第二年隨著風雨傳播發病,波及范圍較廣,每年7月份、8月份等多雨月份為促使為病害多發期,濕度超出95%、溫度在25℃左右為最佳發病狀態。所以在氣溫低、降雨量大以及相對濕度高條件下極易發病。
(3)防治方法:①農業防治,選擇抗病品種,完成收獲生產活動后及時對病殘體進行清理,展開輪作,對田間管理進行強化,雨后積極開展排水作業,避免濕氣長時間停留。②藥劑防治。防病初期可以選擇吡唑醚菌酯、氟硅唑、戊唑醇以及苯甲嘧菌酯等進行噴霧防治,防治周期為7d/次,需要連續防治2次。
二、玉米蟲害識別與防治
1、粘蟲
粘蟲遷飛特點較為突出,2代/年。其主要危害是以玉米葉片為主要食物,若是蟲害情況嚴重會將葉片吃光。
防治方法。玉米苗期若是幼蟲數量為25頭/百株,可以選用4.5%高效氯氰菊酯乳油1500倍液以及5%阿維菌素乳油2000倍液進行噴霧防治。若是出現成蟲,可以借助糖醋液以及黑光燈進行誘集。
2、玉米螟
在幼蟲孵化之后,部分幼蟲會潛藏于雌穗著生節上部葉腋位置,以葉腋組織與花粉為食物,達到4齡之后,會蛀莖危害植株生長。大部分幼蟲主要集中于雌穗頂端,以花絲基部為食物。
防治方法。需要重視農業防治,選擇抗蟲害突出的品種。若是發生粘蟲蟲害,可以采用以下方法:
(1)對心葉排孔初到幼蟲集中于心葉但是沒有蛀入莖稈前的時機加以把握,選擇氟蟲雙酰胺、甲維鹽以及高氯等藥劑顆粒放置于喇叭口,該方法防治效果突出。
(2)氯蟲苯甲酰胺2000倍液、氟鈴脲1250倍液、甲氨基阿維菌素苯甲酸鹽1500倍液、滅幼脲3號卷膠懸劑、除蟲精、滅幼脲1號膠懸劑以及殺蟲脒水劑等藥物。
3、玉米蚜
主要將植株汁液作為食物。在幼苗期,蚜蟲主要聚集在心葉,導致植株生長受到嚴重影響,產生發育不良等問題,嚴重情況會出現死苗現象。在抽穗期之后,會聚集到新生心葉進行繁殖,可以觀察到展開葉面上有大量蛻皮殼,此為玉米蚜主要危害特征。
防治方法。需要注意,在玉米苗期托市草蛉、食蚜蠅、瓢蟲、小黑蛛等玉米蚜天敵昆蟲數量較多情況下,應該避免使用藥劑進行防治,以避免殺死其天敵昆蟲。若是蚜蟲盛發跡象較為明顯,應該展開噴霧防治,采用虎拉干懸3000倍液、20%吡蟲啉水溶劑5000倍液、25%噻蟲嗪水分散粒劑6000倍液、3.5%氟腈·溴乳油1500倍液等方法。
4、草地貪夜蛾
(1)危害性。自2019年1月11日,草地貪夜蛾入侵云南地區以來,使得其玉米作物減產20%,同時對云南地區其他作業也造成嚴重影響。當前該蟲害已經波及廣西以及貴州等地區。
(2)習性。晝伏夜出,通常在夜間開展產卵、遷飛以及交配等活動,若是夜晚潮濕、溫暖,則草地貪夜蛾的活動更加活躍。白天主要在植物葉片以及其他隱蔽位置休息,部分貪夜蛾茴子啊葉片基部腋窩處。成蟲壽命一般為1~3周,平均壽命是10天。雌蛾可以進行多次交配與產卵,產卵時間最長可達3周,通常產卵950粒左右,若是氣候溫暖產卵數量會更多。
(3)防控策略:①生物防治,可以培育赤眼蜂以及其他天敵對貪夜蛾生長、發育等進行抑制。②藥物防治,掌握草地貪夜蛾低齡幼蟲成長階段,選用溴氰蟲酰胺、氯蟲苯甲酰胺以及氟氯氰菊酯等藥劑在傍晚與清晨將其噴灑于玉米雄穗、心葉以及雌穗等位置。
(作者單位:665699云南省普洱市瀾滄縣勐朗鎮農業服務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