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天升 王燦玲 宋盼
古代海上絲綢之路的起點是泉州,在唐代泉州是中國四大外貿港口之一。隨著這波進出口熱潮的興起,茶以消費品的身份來到市場。青茶,又名烏龍茶,是我國特有的一類茶葉,產品種類繁多,風格各異,在國內外享有較高的聲譽。本山,是制作烏龍茶的良品,憑借獨特制造工藝造就獨特風味,本篇論文從本山鮮葉采摘與加工過程出發(fā),系統(tǒng)闡述了本山制成烏龍茶的制作工藝。
本山是安溪四大名茶之一,國家級良種,更是做烏龍茶的王牌品種,與鐵觀音是“兄弟”,因香氣與味道次于鐵觀音,被稱作“觀音弟弟”。“本山”既是茶種品種名,也是茶葉商品名,原產地位于安溪縣西坪鎮(zhèn)堯陽村,被一位名為“醒”的人在1870年前后發(fā)現(xiàn),因此也有人稱此茶種為:“園醒種”。今稱為本山種,有長圓葉之分,無性系,灌木型植株,中葉類,芽生種。不同于其他良種,其樹姿開張,枝條細瘦且分支細密,橢圓葉狀,葉片薄嫩質脆,稍內卷,形狀雜亂無規(guī)則,波浪邊葉緣,葉齒大小不勻,芽密且枝細長。本山的茶梗細又長,由制作工藝的推進,它的茶梗形似竹節(jié),其長勢和適性均比鐵觀音強,是制作烏龍茶的良種。
一、青房設計
青房是做茶的空間基礎,它的設計至關重要。進出青房作業(yè)能夠方便快捷,門窗要靈活實用,做到關能密封防止污染,開能通風透氣。青房內設置控制系統(tǒng),有效控制溫度、濕度。另外要設置專門的通風口與集水槽,讓空氣經過濾后進入青房內,茶葉散發(fā)的水汽也能夠得到有效的解決。地板鋪設尼龍網,能夠使茶葉在短時間內完成攤青。
二、采摘
春茶在立夏前采摘,秋茶在寒露前后一周內采摘,采摘標準為一芽三葉初開面,需掌握細采手法。通常手工采摘,一是鮮葉不會破損;二是鮮葉均勻一致;三是鮮葉三不帶,即不帶損蒂、不帶單葉、不帶魚葉。采摘的鮮葉及時運回青房進行攤晾,確保茶青的活性和鮮度。切勿層積堆漚,防止葉落腐爛。(鮮葉原料是決定烏龍茶品質的物質基礎,合理的采摘是做優(yōu)質茶的重要措施。)
三、鮮葉的攤放和曬青
為防止采摘的鮮葉損傷劣變,進場后鮮葉需立刻攤放在陰涼通風的場所,并翻葉兩至三次,促使鮮葉水分蒸發(fā)萎凋,待太陽西下,光線變至柔和時開始曬青,曬青宜輕,防止損傷茶青,一般曬到手摸微感柔軟為度(大概30-50分鐘),便撤回青房,放在籬簍上進行晾青,以散發(fā)葉面熱氣。晾青攤葉的厚度,依照氣溫高低來決定,溫度高時,鮮葉旭薄攤8-10cm,反之則厚攤12-15cm。待葉內水分曬至均勻分布后開始搖青。
熱天采摘的鮮葉,葉質較柔軟,需進行輕曬,因為熱天水泥板溫度較高,防止產生死青或形成“日腥味”,可以放塊布巾在水泥板上,將鮮葉與地板隔離開,再把鮮葉放在上面曬青。
四、搖青
搖青需看天氣和青葉靈活掌握。需在搖青室內,避免陽光直射,保持空氣相對靜止,溫度、濕度均控制在一定范圍內。春茶鮮葉含水量高,內含物豐富,要促進水分蒸發(fā)和物質變化,使梗葉水分消失,搖青宜重,才能形成醇厚的滋味和濃馥的香氣。(1)搖青在鮮葉輕度失水的基礎上,調節(jié)一定的溫度,通過多次搖青使茶青葉片不斷受到震動、摩擦和碰撞作用,葉緣細胞株不損傷并均勻地加深,青葉生化成分發(fā)生激烈,復雜的變化,與此同時,青葉的形態(tài)、色澤與氣味也會隨之改變。在實際生產中,溫度調控占主導因素,當溫度低于20℃時要采取加溫措施,濕度低于80%時就要灑水增濕。(2) 搖青過程轉數(shù)逐漸加多,搖青鮮葉的厚度與晾青的時間由少逐漸加多,葉片的發(fā)酵程度也會漸漸加深。搖青需在8-10小時內完成。(3)搖青的方式視具體情況而定,茶種產地的不同,品質、季節(jié)、茶樹的品種,曬青程度都是影響因素。
五、殺青
殺青是提高茶葉品質的關鍵。需要掌握“高溫、葉少、拋炒結合”的原則,對青葉進行均勻的拋炒。目的是破壞酶的活性,控制溫度尤為重要。當溫度過低時,酶的活性微弱,會對催化作用有影響;殺青溫度越高,酶被破壞的也會更快更充分,但同時葉綠素也被破壞,易毀壞葉的品質;因滾筒殺青普遍使用,在此以滾筒殺青機進行說明,溫度控制在280℃,投葉量11-13斤,時間(3-3.5)分鐘。待殺青葉手握有黏手感,茶梗不易折斷,有熟香透出,含水量在60%左右。
六、揉捻
揉捻是給葉片“塑型”,促進葉片表面的內含物充分吸收。集中于破壞葉片的細胞組織結構,使內含物質轉變,在飲茶和審評的沖泡時加速切容易進入茶湯。本山茶一般芽葉粗,梗大,成熟度高,水分較少,較難卷曲成條,需采用熱揉方式進行操作,出鍋后快速進行熱揉。可用閩茶30型和35型揉捻機進行操作。揉捻機操作方式為揉捻重壓,揉至揉盤上有小茶塊出現(xiàn)為度。揉捻后要立即進行攤放開展散熱,防止產生悶黃影響茶葉品質,再進行加工做形,制成條索狀,也可卷成方圓或是三角形,使其看起來玲瓏雅致。
七、烘干與包揉
第一次烘干至含水量50%左右,烘后包揉,把茶葉放在小布袋里進行包揉,使茶葉緊結圓結,包揉后迅速解去布袋,將茶圓解散,防悶熱發(fā)黃和產生紅梗現(xiàn)象。第二次烘干包揉,烘至茶葉有刺手感,含水率在35%左右,再進行包揉,至茶圓緊結,捆緊布袋靜置一小段時間,即15-20分鐘,固定外型條索,然后解散茶圓,進行分篩,把篩出的粗條在進行第三次烘干包揉,但不宜烘得過干,以免碎末茶增多。若遇上陰雨天,加工后必須用低溫慢烘,直至干燥為止。
在青葉揉捻完畢,即刻進行烘焙。采用“文火慢烘”的方式,有利發(fā)展鐵觀音香氣,烘溫控制在65-75℃,待到手折茶梗斷脆時即完成。需要注意的是:烘干與包揉過程需結合進行,多次重復操作,烘干的時間需短且快,如此做到的茶能夠保持高長香氣,滋味也會鮮爽醇厚,湯色金黃鮮亮,濃艷清澈,葉底軟亮。
(作者單位:1.362400福建安溪日月升茶葉有限公司;2.362400福建農林大學安溪茶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