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菊秀
近幾年,我國高度重視馬鈴薯種植及有關產品的研發(fā)工作,農業(yè)農村部等部門先后制定出臺有關措施,深入實施馬鈴薯主糧化戰(zhàn)略,有效提升了我國馬鈴薯種植水平,如今馬鈴薯已經成為我國僅次于小麥、水稻、玉米的第四大糧食作物。在馬鈴薯種植過程中,應高度重視馬鈴薯種植有關技術,特別是加強對馬鈴薯配方施肥技術的研究,這對實現馬鈴薯增產、增效具有重要意義。
一、馬鈴薯的生長環(huán)境要求
在種植馬鈴薯之前,農民應對當地自然環(huán)境進行綜合分析,認真選擇最適合馬鈴薯種植的環(huán)境和區(qū)域,確保馬鈴薯種植地區(qū)具備比較平坦的地勢,同時確保水源充足,排水設施完善,一來方便灌溉,二來防止洪澇災害對馬鈴薯生長造成不利影響,確保實現穩(wěn)產增收的目的。馬鈴薯對土壤性質的要求非常高,種植馬鈴薯時最好選擇砂性土壤,因為砂性土壤的土質疏松,耕層比較厚,有利于馬鈴薯地下塊莖的生長發(fā)育,能夠促進馬鈴薯產量的提高。現階段,我國在種植馬鈴薯的過程中,已普遍應用覆膜、脫毒良種、大壟種植等技術,配方施肥技術也有一定應用。
二、配方施肥技術的優(yōu)勢
馬鈴薯配方施肥技術是指在種植馬鈴薯之前,首先對種植區(qū)域的土壤進行取樣和檢測,再結合土壤成分構成科學選擇適合的肥料類型,配制適合馬鈴薯生長所需的肥料,該種施肥技術又叫作測土配方施肥技術。應用配方施肥技術時,技術人員可利用多種先進化學分析儀器進行各項操作,有效確保測量結果的準確性和真實性,還可結合馬鈴薯種植的實際情況,合理施用鉀肥、氮肥等有機肥,確定科學的施肥間隔時間、施肥方式、施肥量等,有效確保馬鈴薯生長正常。配方施肥技術不僅能夠為馬鈴薯生長的整個生命周期提供所需要的各種肥料,而且能夠有效防止肥料浪費的情況。此外,采用配方施肥技術時,還能夠分析不同配方施肥對馬鈴薯產量和效益的影響,從而更好地實現增產增效目的。
三、馬鈴薯配方施肥技術
在馬鈴薯生長發(fā)育的各個不同時期,所需營養(yǎng)成分的種類和數量均有所不同。馬鈴薯自發(fā)芽至幼苗長成期間,因塊莖中蘊含著豐富的營養(yǎng),需要從外界吸收的營養(yǎng)物質相對較少,大約占整個生育期所吸收養(yǎng)分的四分之一左右。馬鈴薯自塊莖形成期至塊莖膨大期,因塊莖生長迅速、莖葉生長繁茂,需要吸收大量營養(yǎng)成分,該階段所吸收營養(yǎng)成分大約占整個生育期的一半以上。馬鈴薯在淀粉積累階段所吸收的營養(yǎng)成分有所減少,大約占整個生育期的四分之一左右。馬鈴薯在不同生育期吸收磷、氮、鉀的情況也不盡相同。在苗期,馬鈴薯所需氮肥較多,在生長中期所需鉀肥較多,在整個生長周期中只需少量磷肥。根據馬鈴薯對各種肥料的需求特性以及地上和地下部分在不同時期的生長特點,馬鈴薯種植應當遵循以農家肥和基肥為主,化肥為輔,適當進行追肥的施肥原則。
1、重施基肥
馬鈴薯的主要食用部分是地下塊狀莖,為確保馬鈴薯地下部分生長迅速,塊莖膨大健壯,在馬鈴薯種植期間要高度重視種肥和基肥的使用。在耕地之前應全面撒施一遍土雜肥,在播種時將商品速效化肥、有機肥和微量元素肥料在種子旁進行條施或穴施。假如所施底肥數量不夠,可于馬鈴薯發(fā)棵期在葉面噴施或補施速效肥料。
種植馬鈴薯所施的基肥主要是腐熟的農家肥,同時增施一定量化肥,基肥的施肥量一般占施肥總量的三分之二以上,具體的施肥量如下:產量為22.5t/hm2的地塊,尿素施用量300kg/hm2,有機肥施用量22.5~37.5t/hm2,鉀肥施用量150~180kg/hm2,普鈣施用量300~450kg/hm2,施肥時應在距離馬鈴薯塊莖2~3cm處穴施,防止種薯與化肥直接接觸,施肥以后蓋土。為提高化肥的利用效率,可將有機肥和化肥混合施用。
2、及早追肥
在馬鈴薯齊苗之后的幼苗期,要及時結合中耕培土追施一次氮肥,通常是按照75~120kg/hm2的標準對水澆施尿素。在馬鈴薯開花之后,一般不再進行根際追肥,尤其是不可在根基使用氮肥。假如施肥不當會導致馬鈴薯莖葉瘋長,對塊莖形成造成阻礙,延緩馬鈴薯塊莖發(fā)育,導致畸形薯、小薯等情況,降低干物質的含量,同時容易使馬鈴薯感染瘡痂病和晚疫病。馬鈴薯開花之后,可通過葉面噴施的方式追施鉀磷肥,每間隔8至15天,按照750kg/hm2的標準對馬鈴薯葉面噴施0.3%~9.5%的磷酸二氫鉀溶液,連續(xù)噴施2至3次。假如馬鈴薯出現缺氮肥的情況,可在葉面噴施時增加1.50~2.25kg/hm2的尿素。利用根外追肥方式可有效增加馬鈴薯塊莖產量,提高塊莖的耐貯性和塊莖品質。
3、根外追肥
馬鈴薯在生長發(fā)育過程中需要一定量的鎂、鈣、硫等微量或中量元素,為了進一步提升馬鈴薯塊莖品質,可以結合病蟲害防治工作,對馬鈴薯實施根外追肥,比如按3kg/hm2的標準噴施2400倍液的高樂葉面肥。在馬鈴薯種植前期,為增加葉綠素含量,增強馬鈴薯的光合作用,可噴施高氮型葉面肥。在距離馬鈴薯收獲期40天左右時,可每隔7至10天噴施一次高鉀型葉面肥,這樣不僅可以防止馬鈴薯出現早衰的情況,同時還能夠促進淀粉的積累,有利于增加馬鈴薯的產量,提高馬鈴薯的品質。
總而言之,只有深入研究并科學分析馬鈴薯種植技術及配方施肥技術,才可不斷推進技術創(chuàng)新和改革,全面提升馬鈴薯的產量和品質。因此,應廣泛推行先進種植技術,利用配方施肥技術為馬鈴薯正常生長提供足夠的肥料,促進馬鈴薯增收、增效,實現我國馬鈴薯種植的全面快速發(fā)展,不斷提高農民的經濟收入。
(作者單位: 731500甘肅省臨夏州康樂縣農業(yè)技術推廣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