田苗 馮林 田建倉

周至縣地處八百里秦川腹地,氣候溫和濕潤,降雨量充沛,無霜期長,地下水資源豐富,因“山曲為盩,水曲為厔”而得名,南依秦嶺,北瀕渭水,襟山帶河,素有“金周至”之美譽。周至自然生態良好,是國家級生態示范縣、全國首批最具魅力生態旅游縣、國家重點生態功能區和國家主體功能區建設試點示范縣。近年來,縣委、縣政府高度重視農業的發展,依托資源技術優勢,堅持科技先行、市場導向、示范帶動的原則,實施精品農業富民戰略,重點抓好蔬菜、雜果、苗木花卉、牲畜養殖的設施農業建設,有力的促進了縣域經濟大幅度增長。
一、農業生產情況
1、主要作物種植及耕種方式。周至縣自然資源豐富,耕地面積較大,主要種植小麥、玉米、大豆等農作物,一年兩季作物的方式進行耕種。全縣小麥播種18.9萬畝、機收18.16萬畝;夏玉米播種17.8萬畝,機收15.8萬畝。
2、農業機械裝備情況。近年來周至縣農業機械保有量增加,其中拖拉機5316臺(大中型1097臺);聯合收獲機331臺;播種機1814臺;大中型配套農具5000余臺;秸稈粉碎還田機1049臺;秸稈撿拾打捆機21臺,耕整地機械3000余臺。農業機械總動力35.39萬千瓦,耕、種、收農業機械化綜合水平達80%。
3、強化宣傳,本著以機具促利用的原則,積極推廣玉米機收、玉米硬茬播種、滅茬旋耕覆蓋播種、小麥秸稈撿拾打捆、秸稈粉碎還田、玉米秸稈青貯等秸稈綜合利用新技術,農作物秸稈機械化綜合利用率達95%以上。
4、農機戶、種糧大戶、農村合作社等情況。農機專業合作社是農民、農機戶為了維護和實現共同利益,按照 “民辦、民營、民受益”的原則建立起來的一種新型合作服務組織。為了適應社會主義市場經濟要求,促進當地農業發展,組織帶動廣大農戶共同致富。周至縣從2005年開始先后指導成立農機專業合作社11個,現擁有會員總數500人,服務農戶8000余戶,從業人員100人;擁有大中型拖拉機88臺、小麥聯合收割機8臺、挖掘機3臺;各類配套農機具213臺(件);資產總額500余萬元。服務項目包括農機新技術、新機具推廣,農田作業服務,新技術培訓,油料配件供應,機具維修,生產安全監督,農機運輸和農田基本建設等方面。
農機專業合作社成立以來,在提高農田機械化作業水平,增加機手收入等方面做出了巨大貢獻,通過農機專業合作社的統一組織管理和產業化經營,農機戶和農戶均取得了良好的經濟效益,實現了雙贏。
二、制約因素與存在問題和趨勢
1、農業機械裝備結構不合理。周至縣小型農機具較比多,一些在用的小型機械安全性、可靠性、先進性較差,技術含量不高;隨著耕地面積減少,同時地塊小,耕作不連片,分布零散,機械連片作業困難,大規模機械作業受到制約。同時農戶認為購置農機具投入成本太大,使用效率又低,導致購買力不強,著實影響了新機具的推廣與應用,在一定程度上制約著機械化發展的進程。
2、周至縣農機領域社會化、專業化、市場化運行機制沒有真正形成,有實力的農機大戶少,農機專業服務隊、農機合作服務組織的發展不夠規范,農業機械使用率較低,農機經營總體效益不高;新技術、新機具發展緩慢,示范方式有待改進,信息化、標準化滯后,不能及時掌握有關農業產業結構調整的新動態。
3、惠農政策執行情況。周至縣主要是依靠農機購置補貼惠農政策,農戶已自主購機定額補貼、先購后補、縣級結算、直補到卡(戶)、先到先補的方式獲得補貼。補貼額依據同檔產品上年市場銷售均價測算,原則上測算比例不超過30%,農戶在年度內可申請補貼機具臺數原則上不超過2臺套(即2臺主機和6臺作業機具),農業生產經營組織在年度內可申請補貼機具臺數原則上不超過6臺套(即6臺主機和18臺作業機具),同一個購機者年度內補貼最高限額80萬元。凡超過補貼數量或資金總額規定上限的。截至2018年底共實施完成中央補貼資金561.898萬元、受益群眾3487戶,補貼各類農機具3529臺(件),新增總功率18950.94千瓦。其中耕地機械3166臺、拖拉機153臺、莖桿收入處理機械92臺,中耕機械111臺(件)。
三、農業機械發展趨勢
1、全力推進生產全程機械化進程。圍繞產業構建,穩定提升農業綜合生產能力和農業結構調整,大力推進主要作物生產全程機械化作業,同時加速推進山區農業機械化水平;著力加快農業機械化科技創新。推動農機與農藝融合,強化技術集成配套,保障農機手、農戶收益持續增長;建立規模經營和農業綠色發展奠定物質技術基礎,農業機械智能化將會是農業機械發展的未來方向。
2、農機技術人員應定期深入到鄉村、田間地頭、農家院落,開展農機化技術培訓。通過培訓有效提高農機手駕駛、操作、維修農機具的技術水平,提高農民群眾對農機技術和農業機械的知曉率和使用率。并結合本地農機發展情況引進適宜當地農機作業的先進機具和新技術,通過舉辦現場會進行試驗示范,讓農戶實實在在看到新機具、新技術給其帶來的效益,發揮示范引領作用,推動農機化發展進程。
隨著市場經濟的發展,經營模式的靈活性,過去的方式已經越來越不能適應市場的競爭,從農業這個角度來說,解決農業問題必須全局考慮,農機農藝融全,合力提升農機化水平,調整農業生產結構,制定符合市場變化的經營模式,突破技術、工藝與制造的壁壘,使農機化與生態農業同步發展,降低農業成本,實現資源整合、共享共用,推動農機服務健康有序發展真正實現農民增產、增收。
(作者單位:710400陜西省西安市周至縣農業機械化推廣工作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