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守勤

我國種植業和養殖業兩個行業之間結合不密切,種養分離的模式致使畜禽糞污資源化利用率低,綜合效益差。種植業大量使用化肥農藥,造成土壤板結、面源污染,影響了種植業可持續綠色循環發展。規模養殖場糞污蓄積、無法排放,造成了環境污染和資源浪費。
畜禽糞污經過堆積發酵、機械加工和生化處理等方式,可以制備有機肥料,配合測土配方施肥技術,應用于種植業,走種養結合、農牧循環的路子,既能促進畜牧養殖業健康快速發展,又能減少農業成本投入,提高傳統種植業經濟效益。為了在生產實踐一線獲得第一手資料,我們從9月下旬開始,調查走訪了6個縣的畜禽養殖場,初步了解和認識了德州市畜禽糞污資源化利用情況?,F將有關情況介紹如下,目前,德州市畜禽糞污治理工作中存在的問題主要有以下幾個方面:
一、重視程度不高
畜禽糞污又臟又臭,利用率較低,在環保督察以前,即2015年以前,許多養殖場糞污直接排放,造成養殖場周圍的河溝、場地臭氣熏人,污染了人居環境。隨著近幾年環境整治工作,糞污治理設施設備被列為畜禽養殖場建設投入的一項重要內容。德州市2019年的畜禽糞污治理目標為:大型養殖場糞污設施配建率達到100%,標準化養殖場糞污設施配建率達到95%以上。但是大多畜禽養殖場戶都是迫于環保督察壓力而配建糞污設施,主動性、積極性不高,對糞污資源化利用重視程度不夠。
牛、羊等草食家畜糞便臭味不大,如果能夠做好清理和通風,養殖場內不會引起不適,便于推進養殖管理工作。但是豬、雞等食糧畜禽糞便中含有氨氣、硫化氫等刺激性氣體,如果通風不暢、糞污堆積,再加上氣溫炎熱,就會造成污染環境、臭味擾民等現象發生。
調查走訪了解到一肉雞養殖場緊鄰村莊,夏季陰沉悶熱時整個村莊雞糞臭氣彌漫,引發了村民上訪投訴,在縣政府和畜牧、土地部門的協調下,肉雞養殖場搬遷到遠離居民區的養殖小區內,既有利于人居環境的改善,又保障了畜牧生產。
但是在養殖小區內,糞污處理仍然是個難題,需要找到一條可持續發展、資源化利用的道路。
二、技術水平較低
德州市有的較大規模的肉雞、蛋雞養殖場規模養殖場,肉雞存欄規模在30萬只以上,蛋雞存欄20萬只以上,專門建立了雞糞處理工序,通過發酵設備將雞糞加工成有機肥。但是對于更多的中小型養殖場,存在畜禽糞便收集難、處理難的境況。中小型畜禽養殖場糞污處理目前基本上能達到養殖區、生活區、和糞污處理區三區分離,有簡易的糞污處理設施、設備。但是未完全建立起標準化、技術化、機械化的糞污設施設備,許多中小型養殖場因陋就簡,糞污設施設備比較落后。在夏秋季節,養殖場糞污處理區內沾滿糞污的車輛、堆積的糞便、漫天飛舞的蒼蠅以及臭烘烘的氣味,這些是糞污處理區的“標配”。
在縣里的一個家庭農場式蛋雞養殖場,雞場場長流轉了400多畝土地,購置了撒糞車等機械設備,場長介紹說土地施用雞糞后,保濕能力強,土地肥力高,施用雞糞的玉米地只澆了一遍地,比澆了兩遍的玉米地每畝玉米仍然可增產200斤。一奶牛場場長介紹,奶牛場與經紀人簽訂了牛糞收購合同,牛糞被經紀人運至七十里地外的蔬菜大棚,每車出場價300元,運至目的地可賣900元。牛糞售賣給蔬菜大棚戶,促進了糞污資源化利用,提高了種植業效益,合作共贏,一舉多得。
三、產業運營較難
大型生豬、蛋雞、肉雞養殖場建設標準較高,專門建立了糞污處理生產線,將畜禽糞便生產轉化為有機肥,每噸價格約600元,化肥中的復合肥價格每噸2000多元,畜禽糞肥價格不及復合肥價格的三分之一。養殖場畜禽糞肥自產自銷,廣大種植戶對畜禽糞污有機肥認識程度不高,習慣于用化學肥料。
針對以上問題,提出以下建議:
1、加大政策補貼力度、推進糞污治理工作
近些年來,國家加大環保基礎設施和運轉的資金投入,畜禽糞污資源化利用項目先后在德州市的禹城市、臨邑縣、齊河縣實施,各縣取得了階段性的進展。補貼資金主要用于建設畜禽糞污集中處理中心和改造提升養殖企業的糞污處理設施。應加強對項目實施縣的調研工作,總結成功經驗,吸取失敗教訓,找到一條可持續發展的糞污資源化利用之路。
國家開始重視畜禽糞污處理工作,加大了對糞污處理設施設備的政策補貼力度。國家對畜禽廢棄物處理設備開展農機補貼工作,按購機價格的30%給予補貼,主要補貼沼渣沼液抽排設備、病死畜禽無害化設備及有機廢棄物干式厭氧發酵裝置,根據設備容積等技術指標,每臺設備裝置補貼約1000至30000多元。廣大養殖戶應積極做好糞污處理工作,合理合規申報農機補貼,購置糞污處理設施設備。
2、開展基層技術推廣、倡導農牧循環發展
農業農村、生態環境、土地資源等部門聯合組織科技人員圍繞畜禽糞污資源化利用工作,加強科技研究和先進技術應用。確保畜禽養殖糞污減量化產生,推進畜禽廢棄物無害化處理工作。鼓勵規?;B殖場采用固液分離模式處理糞污,進行固體糞便堆肥或建立集中處理中心生產商品有機肥,養殖污水采用三級沉淀方式達到綠色無污染排放。鼓勵“有機肥+化肥”測土配方施肥技術,提高土壤肥力,促進畜禽糞污就近就地還田利用。對于成效顯著的”養殖場+種植場”種養結合模式進行示范推廣,提高全市糞污綜合利用率。
(作者單位:253000山東省德州市農業農村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