翟冬梅
羊腹瀉主要發生在1~3周齡的羔羊以及斷奶后的羔羊群體當中,具有很高的發病率和致死率,對養殖戶造成的經濟損失比較嚴重,并且引起羔羊腹瀉的致病原因多種多樣,十分復雜,在實際防控過程中,需要結合患病羊的具體原因具體治療,排除患病因素,然后采取綜合措施降低發病率。本文主要結合實際工作經驗,分析了羊腹瀉的鑒別診斷和防治對策,希望通過本次研究對提升羊腹瀉疾病的防控針對性有一定。
一、流行病學鑒別診斷
臨床上引起羊腹瀉疾病的致病原多種多樣,常見的主要為細菌感染,包括了大腸桿菌、沙門氏菌和梭菌性疾病,這些細菌感染引起的羊腹瀉疾病,流行情況大致相同,但又表現出一定的差異性,在調查過程中通過認真仔細的判斷,能夠及時明確致病原因。
1、羔羊大腸桿菌病的流行特點。羔羊大腸桿菌病的致病原為致病性大腸桿菌,養殖場的患病羊和帶菌羊是主要傳染源,致病原能夠經消化道呼吸道進行傳播,該種疾病傳播流行不分季節,任何時期都可以傳播流行,隨著羊日齡的升高,感染該種致病原之后所表現出來的臨床癥狀逐漸減輕。養殖場飼養管理不當,氣候突變,氣溫多變,飼料營養價值較差,圈舍內潮濕不堪,養殖環境較差,圈舍通風不良導致羊身體抵抗能力下降,就可以為大腸桿菌病繼發流行提供條件。該種疾病主要呈散發流行或地方流行,對6周齡以內的羔羊造成的危害最為嚴重,致死率最高。
2、羊沙門氏菌病的流行特點。羊沙門氏菌病的致病原為致病性沙門氏菌,該種致病原革蘭氏陰性染色。引發羊腹瀉疾病的沙門氏菌血清型較多,主要包括了羊流產沙門氏菌、鼠傷寒沙門氏菌和都柏林沙門氏菌。臨床上沙門氏菌引起的羊腹瀉疾病和羔羊大腸桿菌病的臨床癥狀較為相似,但是侵染動物存在一定差異性。致病原主要經消化道傳播,另外也可以通過交配實現致病原的垂直傳播。患病羊和隱性帶菌是主要傳染源,該種疾病傳播流行也沒有季節特點,一年四季均可發生,可以危害感染任何年齡和品種的羊,其中斷奶羔羊是該種疾病的高發群體,妊娠母羊感染該種疾病之后也會表現出臨床癥狀。
3、羔羊梭菌性疾病的流行特點。羔羊梭菌性疾病又被稱為羔羊梭菌性痢疾,該種疾病的致病原因是B型魏氏梭菌。養殖場的羔羊是該種疾病的主要傳染源,成年羊通常不會表現出明顯的臨床癥狀。養殖場的帶菌母羊在該種疾病傳播流行方面發揮著不可替代的作用。致病原主要經消化道、臍帶和創傷進行傳播感染。誘發該種疾病的原因主要是因為母羊在妊娠期間飼料營養價值缺乏,羔羊出生之后體質較差,外界氣溫不穩定,突然遇到寒冷刺激,尤其是在風雪之后,羔羊的身體抵抗能力逐漸下降,會加大各種疾病的發病率。羔羊梭菌性痢疾主要發生在7日齡以內的羔羊,具有很高的發病率,具有發病急,傳播速度快,致死率高的特點,常常在發病1~2天內突然死亡。
二、臨床癥狀鑒別
1、羔羊大腸桿菌病的臨床癥狀。羔羊大腸桿菌病主要表現為嚴重的敗血癥和腹瀉癥狀、敗血型的患病羊主要發生在2~6周齡的羔羊。發病之后,患病羊精神狀態出現變差,身體虛脫,并出現輕微的腹瀉癥狀。有的部分患病羊不會表現出明顯的腹瀉癥狀,突然死亡。下痢型患病羊主要表現為嚴重的腹瀉癥狀,糞便當中夾雜很多腸粘膜,血液和粘液,惡臭難聞,在出現腹瀉癥狀的同時,患病羊還會伴隨腹痛,身體出現虛脫嚴重脫水,隨著病情進一步發展,患病羊脫水死亡。
2、羊沙門氏菌病的臨床癥狀。羊沙門氏菌病的臨床癥狀主要分為下痢型和流產型。妊娠母羊在妊娠任何階段感染沙門氏菌之后均會出現,在流產過程中還會出現輕微的腹瀉癥狀。下痢型的患病羊主要表現為嚴重的腹瀉,排出惡臭氣味的糞便,采食欲望下降,患病羊低頭垂耳,背部拱起,體溫顯著升高,隨后倒地不起,一般在發病1~5天之后就會死亡。
3、羔羊梭菌性痢疾的臨床癥狀。該種疾病主要發生在7日齡以內的哺乳羔羊,患病羊表現為突然發病,個別患病羊沒有出現任何臨床癥狀,突然倒地死亡,發病初期患病羊精神狀態逐漸變差,采食量逐漸下降,短時間內就會出現腹瀉癥狀,糞便呈現糊狀,并且在糞便當中能夠發現大量腸黏膜組織和血塊。患病羊排出的糞便稀薄惡臭難聞,顏色呈現黃綠色,黃白色或灰白色,發病中后期之后患病羊排出的糞便呈現血紅色,在糞便當中夾雜很多血液。短時間內患病羊身體逐漸衰弱,臥地不起,通常在發病1~2天內死亡。
三、病理變化鑒別診斷
1、羔羊大腸桿菌病的病理變化。感染大腸桿菌的羔羊解剖之后,主要表現為急性的胃腸炎,病變在胃部存在大量未消化的凝乳塊,腸黏膜嚴重腫脹,脫落出血,腸壁變薄,失去彈性,外觀呈半透明狀,在腸道內存在大量血液狀的內容物和氣泡。
2、羊沙門氏菌病的病理學變化。并沈羊身體消瘦針,真胃和小腸黏膜充血出血,脾臟表面存在充血現象,腸道內容物稀薄,呈現水樣,心外膜存在大量出血點。
3、羔羊梭菌性痢疾的病理學變化。將病死氧解剖之后,可以發現機體脫水明顯,真胃當中存在未完全消化的凝乳塊。小腸粘膜充血,腸道表面存在嚴重的潰瘍,病變腸系膜淋巴結高度充血腫脹,心包積液,肝臟部位存在充血和壞死病斑。
四、防治對策
1、控制養殖場環境衛生。在養養殖過程中應該定期清掃圈舍,保證建設衛生良好,確保養殖環境干凈舒適,及時更換墊草,及時清理各種糞便污染物,讓羊群提供清潔的飲用水。日常消毒過程中所選擇的消毒劑主要有草木灰,石灰水,氫氧化鈉,高錳酸鉀等。另外還應該注重控制好養殖場的養殖密度,保障圈舍通風良好,及時排除建設當中的有毒有害氣體,避免致病菌滋生。養殖場還應該結合實際養殖條件,養殖規模和疾病流行特點,構建完善的疫苗免疫程序。一旦出現發病情況,應該將患病羊單獨隔離養殖進行嚴格的診斷,選擇質優價廉的治療藥物,降低治療成本。
2、采用科學的管理方式。構建完善科學的飼養管理方式,對預防羊膚性疾病傳播流行有著至關重要的作用。養殖場應該做到科學分群,避免不同類型的羊混群養殖。在飼料更換過程中,一定要按照循序漸進的原則進行,避免突然更換飼料,造成嚴重的應激刺激。另外還應該保證科學喂養,根據羊群的實際情況,結合生長發育決定合理的飼料配方飼喂程序。尤其應該注重做好妊娠母羊的營養管理。
3、科學治療。大腸桿菌、魏氏梭菌、沙門氏菌感染引起的羊腹瀉疾病,應該結合上述鑒別診斷和實驗室診斷結果明確具體致病原的基礎上進行嚴格的藥敏實驗,然后選擇高敏抗生素進行對癥治療,保障抗生素使用量和治療周期,確保羊體內有充足濃度的抗生素,抑制致病原繁殖生長,控制病情。
(作者單位:457300河南省清豐縣農業農村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