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元
泥鰍是一種營養極為豐富的水產動物,受到人們的喜愛與歡迎。隨著社會經濟的飛速發展,人們亦對生活質量的要求越來越高,這種形式下泥鰍淡水養殖業亦迎來了新的發展路徑。六安市地處江淮之間,境內地表水極為豐富,近些年當地產業結構不斷調整,泥鰍養殖逐漸成為其主要水產養殖業之一。相關調查數據顯示,早在2008年該市金安區泥鰍養殖量就已高達800噸以上,而在多年不斷發展的進程中,該區大力支持泥鰍養殖,引進并探索了各種不同的養殖模式,如水稻與泥鰍共養,逐漸形成多批養殖專業大戶,推動著區域經濟快速發展。但隨著養殖規模的擴大,泥鰍淡水養殖過程中存在的病害問題愈加突出,若是未采取有效措施進行防治,則必然造成嚴重經濟損失。因此,應當加強重視泥鰍養殖病害的防治工作。
一、泥鰍淡水養殖真菌性疾病以及防治
1、泥鰍水霉病
(1)癥狀。該病主要由水霉、腐霉等真菌引起,癥狀為泥鰍活動速度緩慢、食欲大減,染病初期會在病變部位產生細小白斑,后逐漸嚴重擴散成為柔軟棉絮狀水霉,并可直接清晰地用肉眼看出來。
(2)染病原因。該病產生的主要原因有:①潮濕低溫環境下,鰍卵孵化極易感染;②泥鰍運輸或捕撈途中,由于操作不當致使泥鰍機體出現傷痕,也極易感染。
(3)防治措施。①可將鰍卵置于5%的食鹽水中,時間約為1h,且持續3天作用;②可將感染此病的泥鰍置于3%食鹽水中,時間約為10min,或者將醫用碘酒均勻涂抹于染病泥鰍的病變部位。
2、鰓霉病
(1)癥狀。感染此病的泥鰍會出現食欲不振、活動速度減緩、鰓部呈現斑點等癥狀。后期染病嚴重時鰓部呈現出明顯的青灰色,并可檢測出上面的霉菌。
(2)染病原因。該病高發于每年的5月份~7月份,若是淡水區域中水質因環境發生惡化,則極易感染此病害,嚴重時直接死亡。
(3)防治措施。①溫度較高時,應當注意打撈水中的死泥鰍,防止出現尸體腐爛毛病及時進行消毒處理;②可外用低聚糖類藥、內用抗生素,避免出現大面積感染,同時增強泥鰍機體免疫力。
二、泥鰍淡水養殖寄生蟲疾病以及防治
1、小瓜蟲病
(1)癥狀。小瓜蟲病亦可成為白點病,感染此病害后,病鰍機體表面會出現白點狀孢囊,癥狀為鰭條腐爛、機體消瘦、游動異常等,一般情況下每年4月份~6月份為高發季,其危害范圍較為廣泛。
(2)防治措施。①將鰍苗置放于150ml/m3的福爾馬林當中,時間約為15min;②可選用醋酸銅,按照0.3g/m3的用量治理感染病害的養鰍池;③可選用高錳酸鉀處理染病泥鰍,同時浸泡時常為20min。
2、車輪蟲病
(1)癥狀。感染此病后的泥鰍,會出現游動速度減緩、遠離鰍群、食欲不振等癥狀,主要危害鰍苗,若是未能及時防治則會引起大面積死亡。
(2)防治措施。①將鰍苗放置于2%的食鹽水當中,時長約為15min,并應當結合品種來合理調整時長;②可選用硫酸銅與硫酸亞鐵合劑,按照5∶2的比例,0.7g/m3的用量治理感染病害的養鰍池。
3、杯體蟲病
(1)癥狀。染病泥鰍出現游動速度減緩、機體表面出現黑色、常浮于水面等癥狀,當染病程度較為嚴重時,病鰍不再攝入食物,且血痘數量明顯增加。該病全國各地均會發生,集中于5月份~8月份。
(2)防治措施。①放養前,可將鰍苗置于8mg/L的硫酸銅溶液當中,時間約為15min,并結合實際情況合理調整浸泡時間;②感染此病后,應當選用0.7g/m3硫酸銅硫酸亞鐵合劑(5∶2),化為溶液之后進行全池潑灑。
三、泥鰍淡水養殖細菌性疾病以及防治
1、脹氣腸炎病
(1)癥狀。染病后的泥鰍會出現肚皮變薄、脹氣、漂浮在水面等癥狀,染病初期能夠在水中游動,嚴重時浮在水面的病鰍則會直接死亡。
(2)發病原因。若是淡水養殖水質發生變化,泥鰍一次性游出水面攝取大量食物,致使腸道消化出現障礙,即感染細菌,出現脹氣腸炎病。
(3)防治措施。①結合實際養殖情況,嚴格控制飼養量與飼養時間;②選用0.04g/m3濃度為30%的二溴海因,噴灑至養鰍池;③內服中藥魚賦康、菌立克,以此增強泥鰍的免疫能力。
2、白尾病
(1)癥狀。發病初期,病鰍尾部出現灰白色,后期逐漸擴散到全身,且顏色變成白色。通常情況下在每年6月份~8月份發病率較高,病程短,不容易被發現,但若是未防治則會造成大面積死亡。病因主要為黏球菌感染。
(2)防治措施。①捕撈、運輸過程中應盡可能避免對泥鰍造成表面損傷;②定期使用生石灰做消毒處理,保證淡水池清爽;③可選用漂白粉,灑于池水當中,使其濃度可按1ml/g;④選用諾氟沙星粉與多維,比例為2∶5,飼養淡水泥鰍,提高其機體免疫力。
四、泥鰍淡水養殖其他類型疾病以及防治
1、曲骨病
(1)癥狀。該病的主要癥狀為病鰍背骨彎曲,染病的主要因素為飼料中缺少維生素。
(2)防治措施。①結合實際情況,合理控制淡水池溫度;②改善水質,保證池水通透;③根據泥鰍的生長狀態增添維生素,使其可健康成長。
2、氣泡病
(1)癥狀。染病泥鰍機體表面會出現小氣泡,且游動出現異常,嚴重時其鰓部、鰭部會腐爛,亦會造成大面積死亡。該病任何時期都會發生,在潮濕以及雨后光照強的天氣發病率較高。其發病因素主要有泥鰍腸道消化能力弱、誤食池底甲烷等匯聚成的小氣泡、水池溫度較高等。
(2)防治措施。①天氣炎熱時,應當確保淡水池水位高于70cm;②定期使用底質改良劑,降低池底有害物質的產生與堆積;③ 使用枯草芽孢桿菌制劑調節水質;④可根據病害嚴重全池噴灑食鹽,用量約為4kg/畝;⑤合理規劃飼養時間,盡量不在晚上9點之后投食。
(作者單位:237181安徽省六安市金安區東河口鎮農業技術綜合服務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