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勇
在社會經濟發展的過程中,為了實現經濟發展的均衡化,我國政府以及相關部門必須注重不同地區的經濟發展現狀以及差異性。尤其是對于貧困地區而言,相關部門要加大對當地的農業產業結構調整力度,根據當地的實際情況研究出具體的對策,并深入落實。本文就此做出了簡單研究。
在貧困地區發展的過程中,大都需要依靠農業的發展帶動當地經濟的發展,充分發揮當地的特色,提升貧困地區農業生產的價值。因此,對于貧困地區的農業產業結構,就必須要時期在社會發展的背景之下結合市場經濟的具體需求做出調整。貧困地區農業生產結構的合理調整,能夠促進當地經濟效益得到提高, 對當地產業結構的變化和調整留出更大的余地,優化農業產業結構。但是,就目前的實際情況來看,貧困地區在農業產業發展的過程中并未獲得比較高的經濟效益,當地的農業產業結構調整受到了各種因素的制約,這對于新時期下農民增收、企業增效的發展目標非常不利。所以,對于貧困地區的發展,還是要在調整農業產業結構的基礎上注重農業產量,盡最大可能提高經濟效益。
一、貧困地區農業產業結構調整中比較突出的問題
1.農民進行農業產業結構調整的積極性不夠
國家在對貧困地區進行農業產業結構調整的過程中,有一部分農民由于對農業產業結構調整工作的認識不夠深刻,以至于始終對其持以抗拒、不信任的態度。農民在傳統農業運作模式的影響之下,農業生產的觀念相對落后,面對這種全新型的農業生產模式,他們雖然具有比較強的好奇心,但要想實際實施,卻還缺乏很大的勇氣。
2.農業產業結構調整缺乏科學的規劃和引導
雖然農業產業結構調整的工作模式已經提出了長達20年的時間,但是其只是在最近幾年以來才得到了深入高效的落實和貫徹。因為貧困地區發展的落后,在農業產業結構的發展規劃上缺乏全面性和可持續性,農業發展中很多新的理念和政策不能及時被農民接收到,以至于貧困地區的農業運營規模依舊比較小,對于外界企業的吸引力度不夠。
3.農業產業零散,不成規模
很多貧困地區農業發展的效率低下常常是因為農業生產的種類繁多,但是不成規模。農業產業發展的過程中缺乏主導性的產業培植,沒有根據當地的實際特點以及氣候狀況選擇合適的種植產物。貧困地區的傳統農產業種植分散,區域間不連片,在農業生產上的集成化水平得不到提升。而且,農民對于農業發展的規模意識不夠強烈,在各家各戶分散種植的條件下,各村鎮之間的農產品銷售協作力度有待提升,貧困地區的農產品資源優勢不能被集中起來,由于生產規模的限制性,導致當地農業產業結構的市場競爭能力較弱。
二、貧困地區農業產業結構調整的具體對策
1.調動農戶農業產業結構調整的積極性
要在貧困地區實施農業產業結構的調整和改革,首先需要政府以及相關部門調動起農民的改革積極性,讓農戶在認識到農業產業生產結構調整意義的同時積極的參與進農業改革之中。相關部門要積極的對農民進行農業科技知識的普及,在貧困地區大力推進先進的農業科技新技術。要引導農民利用先進的科學技術積極的參與到農業產業結構的調整工作中去,政府要給予農民充分的動力和支持,已發展農民的經濟效益為出發點,開展農業產業結構調整。
2.轉變觀念,優化生產模式
新時代下的貧困地區農業產業結構調整,需要相關人員積極的拓寬新思路,以創新的眼光和思維實施農業生產。不僅要解放管理人員的農業運營思想觀念,還要為農民傳輸新的發展理念。結合現代社會市場經濟的發展現狀和趨勢,可以在農產業結構調整的過程中融入“互聯網+”技術,將農業生產模式科學化、體系化。對于農產品的生產銷售,要結合具體農產品的特點對原料加工基地、生產基地、包裝基地等進行一體化管理,要引入外界企業和機構,打造合適的農產品品牌,實現貧困地區農產品的模式化營銷。
3.引進龍頭企業,為農業生產做保障
各個貧困地區應該在當地政府的扶持之下積極引進外界先進的企業,當地的農業產業運營要借助外界企業的宣傳和支持來提高效益。為了加深貧困地區與企業之間的合作力度,實現二者的共同發展,政府就要在稅收、金融、商品流通等方面對企業進行政策以及資金的扶持。鼓勵社會企業帶動貧困地區進行農產業結構調整,從而改變貧困地區落后的發展狀況,提升當地的經濟發展水平。
總而言之,對貧困地區進行農業產業結構調整,是發展農村貧困地區經濟水平的明智之選,可以帶動貧困地區在科學有效的發展規劃下提升農業生產產量以及農業運營的經濟效益。對貧困地區開展農業產業結構調整工作,是引導貧困地區逐漸適應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發展的新體制的重要過程,對于我國社會經濟水平發展的均衡化有很大的推動作用。
(作者單位:665199 云南省普洱市寧洱縣茶葉和特色生物產業發展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