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99精品在线视频,手机成人午夜在线视频,久久不卡国产精品无码,中日无码在线观看,成人av手机在线观看,日韩精品亚洲一区中文字幕,亚洲av无码人妻,四虎国产在线观看 ?

認知綜合復雜性:評估方法及相關研究

2020-04-09 06:29:38劉嘯蒔彭凱平
心理研究 2020年1期
關鍵詞:文化研究

劉嘯蒔 陳 濤 張 鵬 彭凱平

(清華大學社會科學學院心理學系,北京100084)

1 引言

認知綜合復雜性(integrative complexity)是一種人們思考問題時的認知加工傾向,它源自Kelly(1955)的個人構念理論(personal construct theory)。它是一種認知風格,被定義為可以區分不同的觀點,但同時又能在一個更高的層次上,以一種連貫的方式整合這些觀點的思考方式(Suedfeld&Tetlock,1977)。認知綜合復雜性的評定針對的是思考的結構(structure)或形式(style),而非思考的內容(content)。它主要集中于思考過程中信息處理和決策的復雜性,一般認為包括區分(differentiation)和整合(integration)兩種結構維度(Suedfeld&Leighton,2002; Suedfeld & Tetlock, 1977; Suedfeld &Tetlock,2014;Tetlock,Metz,Scott,&Suedfeld,2014;Tetlock,Peterson,&Berry,1993)。前者是指一種容忍不同觀點的能力和意愿,后者被定義為一種能在不同的觀點之間產生聯系的能力。需要注意的是,二者處于一個連續體上,區分是整合的必要但非充分條件,整合是在能區別不同觀點的基礎上才可能出現。

研究發現,認知綜合復雜性與領導人的選舉結果(Conway et al.,2012)、態 度 傾 向(Conway,Dodds,Towgood,Mcclure,&Olson,2011;Tetlock,1986;Tuckman,1965)、組 織 管 理(Patel,2016;Wong,Ormiston,&Tetlock,2011)、工作創造性(Tadmor,Galinsky,&Maddux,2012)均有密切的關聯。認知綜合復雜性的研究主要集中在政治心 理 學 領 域(Suedfeld,Cross,& Brcic,2011;Thoemmes&Conway,2007),管理心理學(Wasike,2017;Wong et al.,2011)、文化心理學(Tadmor&Tetlock,2006;Tadmor,Tetlock,&Peng,2009)領域也有探究。然而,目前,國內鮮有涉及認知綜合復雜性的研究。由于認知綜合復雜性有著獨特的測量方法,以及它在政治心理學、管理心理學領域的獨特應用,本文擬通過對認知綜合復雜性的評估方法和相關研究的梳理,為國內研究者開展這一領域的探究提供啟示。

2 評估方法

盡管認知綜合復雜性的評價針對的是思考的結構(structure)而非內容,但具體的評價過程需要以思考的內容為載體。評估過程主要涉及以下幾個步驟。首先,需要獲得評價認知綜合復雜性的原始材料。原始材料的獲得可以采取訪談、問卷的方式,也可以采用來自報紙、演講報告等存留的檔案記錄,這些資料構成了原始的“定性材料”。其次,需要制定相關的編碼方案,將“定性材料”轉化成為“定量數據”,這需要對編碼人員培訓。在取得可靠的評分者一致性系數之后,最后再由編碼人員依據編碼方案對材料進行正式編碼和計分。

2.1 收集材料

2.1.1 書寫和訪談

書寫和訪談是大多分析認知復雜研究采用的數據收集方式,二者各有利弊(見表1)。因此,認清二者的利弊,視情況選擇其中某種方式,是研究首先需要確定的問題。比如,訪談更適合單人施測、沒有字數限制,更方便提問和回答,但比較耗時,需要更多精力投入編碼;問卷則方便集體施測,而且后期文字轉錄相對容易,但由于需要書寫,如果書寫內容過多,可能導致參與者不配合等。其次,研究者需要針對研究的議題先設計提問的內容。比如,如果研究多元文化對認知綜合復雜性的影響,就需要設計有關“文化經歷”提問(Tadmor et al.,2009)。再者,確定提問的數量。有研究提問了參與者1個問題(Maddux,Bivolaru,Hafenbrack,Tadmor,&Galinsky,2014),并強調寫成至少250字的短文。有研究則要求參與者回答6個問題(Tadmor et al.,2012),每個問題至少回答200~500字。還有研究采取訪談方式(Pratt, Pancer, Hunsberger, & Manchester,1990),作答沒有時間和字數限制。絕大多數研究的提問介于1個到6個之間。盡管提問數量越多可能會獲得更為準確的評估,但也耗費更多的評估和編碼時間。

表1 書寫和訪談法的差異比較

2.1.2 檔案

無論是問卷還是訪談法,都需要先設計相關的問題進行提問來收集數據。檔案法則直接通過查找檔案(廣播、報紙等)的方式獲得原始材料,不需要設計提問。這也是認知綜合復雜性研究中非常獨特的一種收集數據方式。這種方法有幾個關鍵步驟。

首先,確定研究對象。檔案法不同于問卷和訪談法的一個最大特征是,它除了可以研究個體水平(individual level)的認知綜合復雜性外,還常用來研究團體水平(team level)的認知綜合復雜性。甚至有研究者對比了獲獎電影與非獲獎電影(McCullough&Conway,2018),以及受歡迎的小說和不受歡迎的小說之間認知綜合復雜性的區別(McCullough,2018)。其次,確定檔案資料的來源。檔案資料的來源非常豐富。比如,政治心理學領域的研究可以從外交部發言、領導人公開的演講、官方媒體評論等方面獲取檔案的第一手資料(Suedfeld,Cross,&Brcic,2011;Wasike,2017;Winter,2007);也可以來自報紙評論(Wong et al.,2011)。再者,設定搜索的內容。盡管檔案法不需要像問卷和訪談法要事先設計提問的內容,但它需要根據研究的主題,提前設定搜索資料的內容范圍。比如,針對企業管理認知綜合復雜性的研究,不可能將任何相關企業的報告內容都納入到分析材料中,只有關于企業管理風格(management styles)的主題報道才會歸為編碼材料(Wong et al.,2011)。最后,材料收集和匯總。檔案分析最終匯總的資料遠多于訪談和問卷,在Wong等人(2011)的研究中他們根據事先設定的標準搜集了符合要求的61家企業管理團隊的資料,每個團隊總共20~50頁不等的文本,平均16793個字的文本介紹。上述材料盡管源于已有的檔案記錄,但搜索和收集的過程仍需耗費大量的時間和精力。

2.2 編碼方案的制定

資料收集后需要對收集到的資料進行編碼分析。有關認知綜合復雜性的編碼最初由Schroder,Driver和Streufert(1967)開發,隨后由Baker-Brown等人(1992)在其基礎上做了進一步擴充。目前,絕大多數研究都是采用Baker-Brown等人制定的編碼系統進行編碼(McCullough,2018;Tadmor,Tetlock,&Peng,2009;Tetlock,1985;Wasike,2017)。

研究對象的認知綜合復雜性被描述為一個從簡單(認知綜合復雜性低)到復雜(認知綜合復雜性高)的連續體。基于區分和整合的差別,認知綜合復雜性的評估一般包括7個等級(1分到7分)。高區分意味著個體能從兩個甚至多個角度思考問題。低區分反映了研究對象只關注問題中的一個主題,或者僅僅依賴于問題的某一特征來解釋事件或做出選擇(例如“墮胎是冷血謀殺”)。此時,研究對象的推理是一種非黑即白(black-or-white),全或無的(all-ornothing)的思考方式,不能容忍不確定性和多元的觀點,喜歡認知閉合,一般編碼為1分。相比之下,更高水平的分化說明研究對象能認識并接受問題的不同方面,或認識到不同觀點都是有一定道理的(例如,有些人將墮胎視為公民自由問題,是婦女選擇生育的權利;其他人認為墮胎是對嬰兒的謀殺)。分數為3表示中度至高度的區分。整合則意味著更高層次的認知綜合復雜性。高認知綜合復雜性的人的評價和決策具有多樣性,能夠接受不確定性,甚至能多角度地整合相反的觀點(Thoemmes& Conway,2007)。分數為5反映了高度的分化和適度的整合,此時研究對象認為不同的觀點在一定程度上都是合理的,并將它們結合起來。分數為7分則反映了高分化和高度的整合,此時研究對象會使用復雜的規則來比較和對比不同觀點。另外,2、4、6分,反映的是由下一個等級到上一個等級的過渡階段。上述描述只簡單介紹了編碼方案,Baker-Brown等人(1992)的手冊提供了更為詳細的指導。

2.3 正式編碼和計分

在正式編碼前,需要對編碼人員進行培訓。實際上,由于編碼等級較多,認知綜合復雜性的編碼難度較大,不事先進行培訓,很難對評分標準有很好的掌握。

一部分研究中,先由編碼人員選擇其中25%樣本進行編碼,然后計算編碼一致性系數,只有編碼人員的評分者一致性系數達到一定水平之后(如編碼人員達到85%的一致性)才開始正式編碼(Baker-Brown,1992)。然而,有研究并沒有報告計算一致性的具體過程(Tadmor et al.,2012)。還有研究是在培訓之后直接由兩個編碼者全部編碼了所有的材料再計算評分者一致性系數(Tadmor et al.,2009)。

實質上,在正式編碼階段,一種方式是由一名編碼人員編碼完所有的樣本;另一種方式則由兩個編碼者同時進行編碼。無論采用哪一種方式,都有可能存在編碼者漂移,也就是隨著編碼的推進,編碼者依據的標準存在前后不一致,從而導致編碼信度降低。需要注意的是,如果編碼由兩名編碼者完成,則最終的得分有兩種計算方式:一種是需要計算二者的平均分(Van Swol,Carlson-Hill,&Lewis,2018);另外一種則由二者共同商討不一致的內容達成統一,作為最后的得分(Tadmor et al.,2009)。

3 評估的特殊性

3.1 個人vs.團體(i ndividual vs.group)

很多心理變量分析的對象是個人(由一定數量“個體”構成的樣本),然而,認知綜合復雜性的研究對象非常廣泛,除了以個體為研究對象外,研究對象可以是某一確定的團體(由一定數量的“團體”構成的樣本)。例如,總統內閣或企業管理團隊等。

在眾多個體對象中,國家領導人(Conway,Suedfeld,&Clements,2003;Suedfeld,Wallace,&Thachuk,1993;Thoemmes&Conway,2007)的講話吸引了不少研究者的注意。這些研究分析了一些特殊歷史事件,如古巴導彈危機(Winter,2007),或競選前后國家領導人公開講話的認知綜合復雜性(Tetlock,1981)。Suedfeld(1985)還分析了歷屆美國心理協會(APA)主席演講的復雜性。然而,某些個人的講話實際上背后存在智囊團隊的支持。例如,Wasike(2017)研究了從華盛頓到奧巴馬等各時期美國總統的國情咨文(the State of the Union Address)報告中的認知綜合復雜性,盡管針對的是個人報告(speeches),但這些報告可能是由背后的智囊團體共同撰寫的。另外一些研究則明確說明資料是源自內閣(Conway et al.,2012;Walker&Watson,1994)或最高法院(Gruenfeld,1995)的相關文件。還有研究以管理團隊為單位,研究團隊在問題討論過程中的認知綜合復雜性(Park&DeShon, 2018; Van Swol, Carlson-Hill, &Lewis,2018;Wong et al.,2011)。

總體而言,認知綜合復雜性的研究可以針對任何個人和團體,但總體偏好分析一些領導人,或者領導團隊在一些特殊時期的講話或報告。

3.2 狀態vs.特質(s tate vs.trait)

“思維方式”長期以來被認為是一種人格特征,在不同的時間和情境中具有一定程度的穩定性,如場獨立性、解釋性風格等(Suedfeld&Tetlock,2001)。同樣,早期關于認知綜合復雜性的研究受Kelly(1955)個人構念理論(personal construct theory)的啟發,將認知綜合復雜性視為一種相對穩定的特質。然而,后續研究發現認知綜合復雜性對壓力、價值沖突和責任壓力等環境線索非常敏感(Tetlock,Peterson,&Lemer,1996)。研究者放棄了純特質的觀點,轉而認為認知綜合復雜性既是一種人格特質,也可以受到即時外在環境的影響,具有狀態性的特征(Tetlock,1981,1983)。因此,一方面認知綜合復雜性具有狀態特征,說明認知綜合復雜性的提升是有可能的;另一方面作為一種人格特質,也說明它具有一定的穩定性。

3.3 領域特殊性vs.領域一般性(d omain-specificvs.domain-general)

Benet-martinez等人(2006)發現具有雙文化的個體,相比單一文化的個體,在思考文化領域的問題時確實更具認知綜合復雜性;然而,這種模式并沒有擴展到與文化無關的領域(例如,景觀的描述)。這就涉及認知綜合復雜性的領域特殊性和領域一般性的特征分析。Tadmor等人(2009)對亞裔美國大學生(研究1)和在美國工作的以色列人(研究2)的研究表明,與同化或分離的個體相比,雙文化認同的個體在不同領域(如文化、工作)之間均具有更高的認知綜 合 復 雜 性(Tadmor, Galinsky, & Maddux,2012)。實質上,不同領域的遷移依賴于不同領域是否共享一些核心的成分(Holyoak&Koh,1987)。另外,有研究者將“工作”視為一般領域衡量的標準(Tadmor et al.,2009)。那么,是否有其他更寬泛的生活主題更適合作為一般領域的指標?

4 不同取向的認知綜合復雜性研究

4.1 政治心理學視角下的認知綜合復雜性研究

政治心理學領域下的一個研究主題是,經濟或政治危機與個體或團隊的認知綜合復雜性的關系。由于測量的特殊性,報刊、演講、政府文件為認知綜合復雜性研究提供了豐富的素材。有研究者探究了戰爭與和平期間,國家領導人認知綜合復雜性的變化,發現認知綜合復雜性對經濟局勢和政治局勢的變動非常敏感(Suedfeld,2010)。在螺旋式升級的戰爭爆發前,戰爭雙方的認知綜合復雜性持續下降;在危機和平解決之前,領導人之間溝通的認知綜合復雜性則持續保持較高水平(Suedfeld,2003)。另外,研究還發現,戰爭時伴隨著領導人權力動機和責任水平的顯著提高,而和平時期顯示出更高的綜合復雜性和成就動機(Winter,2007)。還有研究發現911事件發生之后,即便沒有參與911事件,中東領導人的認知綜合復雜性也迅速下降(Suedfeld&Bluck,1993)。另外,支持和反對戰爭的雙方,可能因為戰爭呈現不同的認知綜合復雜性;海灣戰爭期間親伊拉克和反伊拉克領導人在發生危機的很多階段表現出相反方向的復雜性變化(Suedfeld,Wallace,&Thachuk,1993)。

政治心理學領域有關認知綜合復雜性的另外一個研究主題是,探究一些政府或機構的領導人在選舉期間的一些講話。比如,有研究分析了從華盛頓到奧巴馬總統個人的魅力和國會發言中的認知綜合復雜性之間的關系,結果發現,認知綜合復雜性和個人魅力在總統的第一個任期中有正相關,然而,這種關系只適用于最終贏得連任的總統(Wasike,2017)。領導人政治言論的認知綜合復雜性在選舉季節往往會下降,而且隨著選舉季節的推進,認知綜合復雜性會比非獲勝候選人更加顯著地下降(Conway et al.,2012)。另外,還有研究發現,被大學生認為具有杰出貢獻的美國心理協會主席具有更高的認知綜合復雜性(Suedfeld,1985)。

4.2 文化心理學視角下的認知綜合復雜性研究

Tadmor和Tetlock(2006)提出了文化適應復雜性模型(a cculturation c omplexity m odel,ACM)。文化心理學視角主要關注個體在接觸一種新文化的過程中,其認知綜合復雜性與文化認同策略如何逐步變化,并最終形成穩定的文化認同取向。他們認為,那些具有雙文化背景的人,可能會經歷需要整合不同的、帶有沖突的文化信息的事件,在面對沖突信息的過程中需要付出認知努力,并最終提升認知綜合復雜性。Tadmor等人(2009)通過三個研究首次直接探討了文化適應策略與認知綜合復雜性的關系。研究發現,相比同化取向和分離取向的個體,雙文化認同的個體在文化認知綜合復雜性和一般認知綜合復雜性上都有更高的得分。另外,研究還采用啟動技術發現,相比單一文化啟動,雙文化啟動顯著提升了個體對認知綜合復雜性的偏好。

上述基于雙文化認同發展的認知綜合復雜性是否對個體其他方面有積極影響?Tadmor等人(2012)先后通過三個研究,探究了文化適應策略促進認知綜合復雜性,并進一步影響創造力和職業成功的過程。研究發現,雙文化傾向的個體在創造性任務中(研究1)表現出更多的流暢性、靈活性和新穎性,并在實際的工作中有更多創新的想法(研究2),在職場中有更多的晉升機會以及更積極的聲譽(研究3)。重要的是,在所有三個研究中認知綜合復雜性在文化適應策略與創造力和職業表現之間起著中介作用。也就是說,雙文化認同對創造力和職業成功的積極影響,很大程度上是通過增加個體的認知綜合復雜性達成的。Maddux等人(2014)的縱向研究更能說明認知綜合復雜性的變化對個體現實生活的積極影響。他們發現在一個為期10個月,由高度多元化的群體組成的工商管理碩士課程中,個體“多元文化參與”程度預測了個體從課程開始前到課程結束時的認知綜合復雜性的增加,同時該變化也進一步預測了個體在課程結束6個月后獲得工作錄用函的數量。該研究結果說明,即便短期的多元文化參與也可以促進個體認知綜合復雜性的增加。

具有認知綜合復雜性的個體,由于擅長區別和整合一些有沖突的想法,從而促使他們在一些考察思維流暢性、靈活性的任務中有更高表現。更重要的是,職場中個體需要面對很多信息來源模糊、背景多變的問題,具有較高認知綜合復雜性的個體無疑能更好地應對。總之,在多元文化中,認知綜合復雜性能夠幫助個體更好地適應環境。

4.3 管理心理學視角下的認知綜合復雜性研究

管理心理學視角下的研究則主要關注認知綜合復雜性與個體或管理層的表現等結果變量之間的關系。企業管理機構往往需要協調很多復雜的關系,Wong等人(2011)探究了高層管理團隊(top management team,TMT)的認知綜合復雜性與企業社會績效之間的關系,同時考察了其與企業分權化管理的交互作用。研究發現,當TMT具有較低的認知綜合復雜性時,尤其需要企業組織能夠分權管理,分權管理能夠避免認知決策的簡單化;當TMT具有較高的認知綜合復雜性時,管理團隊已能從不同的方面思考問題,他們已在努力獲取不同利益相關者的需求信息,從而企業組織分權與否不會對企業績效產生較大影響。

還有研究發現,只有當員工工作時具有較高的壓力和較高的認知綜合復雜性時,矛盾型領導才可以促進員工的創造性自我效能;其他的情況下,矛盾型 領 導 的 益 處 不 大(Shao,Nijstad,& T?uber,2019)。另外,結構化的小組討論會增加組別討論的認知綜合復雜性,這種認知綜合復雜性會促進小組在最終決策前更深入地從多角度進行思考(Park&DeShon,2018)。隨著討論的深入,認知綜合復雜性越高,小組成員分享一個觀點時越容易將他人的觀點整合進自己的觀點中(Gruenfeld&Hollingshead,1993)。總體而言,這些研究顯示,認知綜合復雜性在幫助管理團隊整合不同觀點,從不同的視角出發,促進決策的過程中起到積極的作用。

5 存在的問題與展望

5.1 人工編碼vs.計算機編碼

實際上,人工編碼被認為是一種高強度的編碼工作,需要耗散大量的精力。然而,隨著人工智能的興起,研究者開始從繁雜的編碼過程中解放出來。計算機編碼的好處在于:(1)編碼標準更為一致,編碼者漂移現象消失;(2)不存在疲憊,非常地高效,可以進行大量的編碼。

最近,計算機編碼也開始應用到認知綜合復雜性的研究中(McCullough&Conway,2018)。然而,如何保證計算機編碼的準確性仍然是一個問題。實際上,目前的研究顯示,計算機編碼和研究者編碼的相關仍然較低。研究發現,計算機與研究者編碼只在較低范圍內表現出高度一致,當在較高的分數段內(如5分到7分)時,計算機和研究者編碼就會出現較大差異;有時計算機會高估實際水平,有時會低估實際水平(Suedfeld&Tetlock,2014)。

到目前為止,沒有任何軟件能夠達到經過培訓的研究者的準確性,特別是對于具有整合性水平的材料(Suedfeld&Tetlock,2014)。在涵蓋1300多個段落的9個數據集中,計算機計算的結果與人類評分的認知綜合復雜性只有中等程度的相關(平均r=0.46)(Conway et al.,2014)。雖然計算機評分和人工評分之間只有部分重疊,但它仍然提供了迄今為止最好的自動化測量。如何在未來的研究中進一步推進計算機估計的精確性,是接下來必須面對的問題(Houck et al.,2014)。

5.2 不同認知綜合復雜性研究取向的進一步深入

目前,政治心理學領域下,很多研究顯示在壓力背景下,個體的認知綜合復雜性會顯著地降低(Suedfeld&Tetlock,1977;Suedfeld,Tetlock,&Ramirez,1977);但也有研究顯示,在消極事件發生期間,名人書信的認知綜合復雜性會顯著地提升(Suedfeld&Bluck,1993)。大時代背景下有關戰爭局勢與各國領導人/集團認知綜合復雜性的關系仍然不明朗。這些差異可能涉及到不同研究中歷史背景、文化因素、地緣政治格局等多方面的因素。

文化心理學則關注具體的文化認同如何影響個體的認知綜合復雜性。進一步的提問是,是否只有經歷東方文化和西方文化的碰撞才能促進認知綜合復雜性的提升?如果個體僅僅經歷兩種非常相似的西方文化或東方文化,那么,多元文化促進認知綜合復雜性的結論是否會失效?什么特征多元文化經歷能最大程度地促進認知綜合復雜性?

管理心理學主要關注團隊的認知綜合復雜性產生的效應。然而,一個重要的問題是,如果說認知綜合復雜性對于群體會產生諸多積極的效應,那么,進一步的提問是,有哪些因素可以促進一個團隊的認知綜合復雜性?目前,很少有這方面的研究見諸報告。

更為重要的是,從上面的分析可知,時代格局、文化差異亦或團體交流的方式等因素會一定程度上影響認知綜合復雜性,但是,鮮有研究探究這些因素是如何共同作用于認知綜合復雜性的。比如,面對復雜多變的外部局勢,團體內部全面深入的探討是否會增減領導者的認知綜合復雜性?東西方的多元文化經歷是否會增加領導者在處理沖突事件的認知綜合復雜性并更加創造性地解決問題?這需要將不同取向的研究整合到一個研究框架中。

5.3 認知綜合復雜性就是好的嗎?

目前,很多的研究都發現認知綜合復雜性的增加會帶來一些積極的變化(Maddux,Bivolaru,Hafenbrack,Tadmor,&Galinsky,2014;Tadmor et al.,2012),但是否是認知越復雜越好?其實,并不是在每一種情況下認知綜合復雜性都會產生積極的效應。最近,有研究比較了美國獲獎電影和沒有獲獎電影之間認知綜合復雜性的差異(McCullough&Conway,2018)。研究隨機比較了1990年至2015年期間5年的奧斯卡金像獎最佳影片和最佳原創劇本類別中的贏家和輸家。同時,還比較了奧斯卡金像獎、金球獎等不同類別的贏家和輸家。研究發現,與沒有獲獎的電影相比,獲獎影片的認知綜合復雜性整體得分更低。研究者認為那些認知綜合復雜性更低的電影似乎更受歡迎。因此,未來研究需要在更多的領域中分析認知綜合復雜性的特點,認知綜合復雜性的提升還需注意情景的適應性,從而獲得最佳的效果。

5.4 認知綜合復雜性類型的進一步探究

盡管Baker-Brown等人(1992)的編碼方案得到廣泛應用,有研究者仍嘗試對認知綜合復雜性進行更細致的劃分。區分可以進一步分為辨證的區分(dialectical differentiation)和精細的區分(elaborative differentiation)。前者指陳述的不同觀點之間存在一定的矛盾,后者指陳述的內容只是簡單地說明某一觀點為什么是正確的(Conway,Conway,Gornick,& Houck,2014; Houck, Conway,& Gornick,2014;McCullough&Conway,2018)。整合可以進一步分為層次的整合(hierarchical integration)和靈活的整合(fixed interaction)。前者指陳述者提供了一種固定的模式來結合不同觀點,后者指陳述者認識到需要視背景的不同來整合不同的觀點(Tetlock et al.,2014)。然而,上述劃分目前只有極少的研究采用(McCullough&Conway,2018)。值得思考的是,很多研究顯示,中國人更擅長辯證性思考,而西方人更擅長邏輯性思考(Peng&Nisbett,1999),那么是否中國人更擅長辨證的區分,西方人更偏好精細的區分?未來研究需要進一步分析東西方文化背景下個體擅長的認知復雜的思考類型,這有待更多研究者的參與。

猜你喜歡
文化研究
文化與人
中國德育(2022年12期)2022-08-22 06:16:18
FMS與YBT相關性的實證研究
以文化人 自然生成
年味里的“虎文化”
金橋(2022年2期)2022-03-02 05:42:50
“國潮熱”下的文化自信
金橋(2022年1期)2022-02-12 01:37:04
2020年國內翻譯研究述評
遼代千人邑研究述論
視錯覺在平面設計中的應用與研究
科技傳播(2019年22期)2020-01-14 03:06:54
EMA伺服控制系統研究
誰遠誰近?
主站蜘蛛池模板: 欧美在线三级| 日韩色图在线观看| 中文字幕无线码一区| 国产jizzjizz视频| 在线观看欧美精品二区| 在线色综合| 99在线视频网站| 国产精品欧美亚洲韩国日本不卡| 久热99这里只有精品视频6| 亚洲男人的天堂久久香蕉 | 色精品视频| 成人免费黄色小视频| 91精品最新国内在线播放| 欧美视频免费一区二区三区| 在线观看无码av五月花| 久久精品这里只有精99品| 人妻中文久热无码丝袜| 亚洲一区二区三区香蕉| 四虎AV麻豆| 无码粉嫩虎白一线天在线观看| 国产成人a在线观看视频| 国产原创演绎剧情有字幕的| 免费看一级毛片波多结衣| 国产精品无码久久久久久| 久久婷婷国产综合尤物精品| 成人无码一区二区三区视频在线观看| 国产午夜不卡| 亚洲手机在线| 福利在线不卡| 久久国产黑丝袜视频| 国产美女91呻吟求| 国内精品小视频在线| 国产高清自拍视频| 一级做a爰片久久毛片毛片| 国产精品精品视频| 亚洲女同欧美在线| 亚洲无卡视频| 国产一区二区免费播放| 婷婷综合在线观看丁香| a毛片在线| 亚洲天堂色色人体| 国产精品女同一区三区五区| 日韩在线永久免费播放| 国产jizzjizz视频| 国产主播在线一区| 国产69囗曝护士吞精在线视频| 欧美区日韩区| 国产在线视频导航| 青青青国产免费线在| 国产簧片免费在线播放| 日韩视频免费| 亚洲福利视频网址| 91精品最新国内在线播放| 国产麻豆另类AV| 国产尤物在线播放| 国产白浆在线| 国产精品成人观看视频国产 | 四虎国产永久在线观看| 久久www视频| 理论片一区| 国产精品综合色区在线观看| 国产农村妇女精品一二区| 国产免费福利网站| 欧美午夜在线视频| 最新午夜男女福利片视频| 亚洲区第一页| 国产精品九九视频| 中文精品久久久久国产网址 | 亚洲中文久久精品无玛| 日韩欧美国产另类| 色哟哟色院91精品网站| 青青国产视频| 67194亚洲无码| 亚洲综合片| 国产黄色免费看| 色噜噜狠狠色综合网图区| 亚洲欧美另类中文字幕| 久久特级毛片| 凹凸国产分类在线观看| 国产爽妇精品| 免费一级成人毛片| 欧美视频二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