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暖暖,于志強
我國已進入互聯網常態化的新時代,隨著新媒介由生產向生活領域的全面嵌入,以新媒介為中心的信息化社會已然形成。根據中國互聯網絡信息中心2019年2月發布的第43次《中國互聯網絡發展狀況統計報告》顯示,截至2018年12月,我國網民規模已達8.29億,其中50歲及以上的網民比例由2017年底的10.5%提升至12.5%[1]。這意味著在2018年全年新增的5653萬網民當中,48.3%為中高齡網民,其中,60歲及以上網民的增加數量更是達到了1457萬,我國網民向中老年群體滲透的趨勢明顯。這一方面得益于我國互聯網建設的加速發展,另一方面也反映了老年群體信息化進程的進一步推進。
新媒體的發展,沖擊著報紙等媒介原有的信息傳播方式[2]。就媒介效果來看,報紙具有信息傳播、經濟指導、社會服務和輿論監督等多種功能,由此承擔著新聞紙、實用紙、文化及娛樂紙等多重媒介角色,是社會用以協調、聯系、交流和監控不可或缺的工具。麥克斯韋爾·麥考姆斯指出,媒介能夠告訴人們該想些什么,以及怎樣想。具體而言,媒介通過議題選擇與不同立場的表達,能夠影響公眾對議題重要性的了解和對議題屬性的接收[3]。
本文意在研究,現階段我國報紙對老年人信息化進程及其相關議題的報道(以下簡稱為“老年人報道”)有哪些特點,是否存在顯著的媒介取向,具體研究問題包括以下幾個方面。
Q1:老年人報道的主體取向有哪些特征?
Q2:老年人報道的框架取向集中于哪些內容?
Q3:報紙在老年人信息化報道中持怎樣的態度立場?
Q4:老年人信息化報道呈現怎樣的變化趨勢?
為考察以上問題,本文以“老人”“老年人”分別與“新媒體”“網絡”“互聯網”“電腦”和“智能手機”進行關鍵詞組合,時間限定為2014-2018年,在中國報紙資源全文數據庫對新聞標題進行檢索,共獲得報道912篇。后結合本文研究領域進行篩選,刪除重復報道、國外老人和廣告軟文等內容,最終得到研究報道602篇。本文以內容分析為主要研究方法,首先結合研究目的與需要設計編碼手冊,按照“報紙媒介”“報道形式”“報道內容”和“老年人主體”四大項對研究報道進行類目建構,隨后依據表1進行類目細分和編碼,最后錄入SPSS軟件對數據進行統計分析。需要說明的是,由于本文著眼于傳播學視角,故未將網絡電視、智慧養老系統以及智能可穿戴設備等納入研究范圍。
表1 編碼類目表

報紙媒介報道形式報道內容老年人主體報紙名稱報紙類別發行范圍是否轉載報道年份報道月份配圖數量配圖類型報道字數報道體裁報道標題消息來源報道議題情感態度群/個體性別年齡地域身份形象
人或事物通過媒介再現的形象即為“媒介鏡像”,其一方面是對社會真實的反映,另一方面本質上卻是由從業者建構而成的媒介真實,受眾往往會將其等同為社會真實,并在其影響下形成對鏡像主體的理解認知,最終成為受眾真實。已有研究發現,媒介對老年人形象的再現,能夠直接作用于社會公眾的老年觀以及老年群體的自我認同,同時為社會應對人口老齡化帶來多重影響[4]。本文研究發現,報紙對老年人報道的對象選取與呈現,主要呈現以下三個特征。
在所有研究報道當中,涉及老年人描述的主體報道共計471篇,其中近一半的報道對象以相對清晰的個體面孔呈現,28.0%的報道側重于描述老年人的群體特征,22.5%的報道兼而有之。不計篇幅大小和描述內容的全面程度,共有458個個體形象先后出現于研究報道當中??梢?,在老年人信息化議題的報道方面,報紙傾向于選取有代表性的個體進行描寫,繼而對處于不同信息化階段的細分群體進行延伸表現。
報道對象的男女性別比重分別為20.8%和17.3%,另有22.8%報道男女兼有,39.2%的報道未提及主體性別。男性個體作為報道對象出現的比率略高于女性,報道主體的性別傾向性并不突出。年齡分布如圖1所示,報道個體以60~69歲的低齡老人所占比例最高,70~79歲的中齡老人僅次之,50~59歲的高年個體由于即將步入老年階段略有提及,而80歲以上的高齡老人因為在新媒介學習和接觸方面具有典型性特征也占有8.1%的比重。以上數據顯示,老年人報道當中,低中齡老人具有更高的關聯傾向性。這反應了一定的社會現實,即在低齡老人中更易形成新媒介滲透,與新媒介之間形成更為密切或頻繁的互動關系。

圖1 報道主體的年齡分布
本文將老年人所處地域分為大陸城市、大陸農村、港澳臺地區、未提及4個類目,對其身份構建分為普通民眾、知名人士、模范典型、空巢老人、其他、未提及6個類目。結果如表2所示,逾七成的報道對象來自大陸城市,僅有2.5%的報道取材自農村老人,報道地域取向顯著失衡。在這15篇農村老年人報道當中, 有4篇關注的是獨居和留守老人,講述網絡下單為老人生活帶來便利,以及縣城網店幫助其出售農產品實現增收。另有4篇關于老年人參加電腦或智能手機培訓班,解決新媒介學習中遇到的問題,老年人對網絡技術的態度可表述為“既陌生又渴求”。具體表現農村老人樂享網絡新生活的報道有4篇,內容分別為網絡觀影、養生保健、與在外打工的孫輩視頻聊天、農村老人的生活方式正在發生變化。最后3篇報道選擇了信息化融合程度較高的典型代表,既有73歲唱歌收獲上萬粉絲的網絡主播,也有86歲編寫老人自學教材的電腦高手??梢?,在信息化發展視角下,老年人報道并無明顯的地域歧視,農村信息化進程較城市略緩,信息來源較封閉以及報紙新聞獲得的便利性不足,可視作老年人報道地域失衡的主要原因。
表2 報道主體的身份與地域結構

身份普通民眾知名人士典型模范空巢老人其他未提及總計地域大陸城市大陸農村港澳臺未提及計數31721418485440占地域的百分比72.0%0.5%3.2%4.1%0.9%19.3%100.0%占身份的百分比85.2%100.0%63.6%78.3%100.0%47.5%73.1%計數100130115占地域的百分比66.7%0.0%6.7%20.0%0.0%6.7%100.0%占身份的百分比2.7%0.0%4.5%13.0%0.0%0.6%2.5%計數0011002占地域的百分比0.0%0.0%50.0%50.0%0.0%0.0%100.0%占身份的百分比0.0%0.0%4.5%4.3%0.0%0.0%0.3%計數45061093145占地域的百分比31.0%0.0%4.1%0.7%0.0%64.1%100.0%占身份的百分比12.1%0.0%27.3%4.3%0.0%52.0%24.1%總計計數372222234179602占地域的百分比61.8%0.3%3.7%3.8%0.7%29.7%100.0%占身份的百分比100.0%100.0%100.0%100.0%100.0%100.0%100.0%
從社會身份來看,報道對象集中于普通民眾,而家庭身份則偏重于空巢、獨居老人。六成以上的研究報道以普通民眾為報道對象,這不僅說明了以電腦和智能手機為代表的新媒介在我國現階段的普及程度,也反映出報紙在老年人信息化報道中的平民化視角。部分報道對老年人退休前的職業有所提及,主要包括教師、醫生、企業職工、工人、公務員、工程師,等等,其中不乏大學教授和高級工程師,在時間、物質和文化條件同時滿足的前提下,這部分老年人有了更多親近新媒介的機會和更高的自主性。涉及對象家庭結構描述的報道共有65篇,其中近一半家庭只有老夫妻兩人,另有近三成為獨居老人。老年夫妻家庭的報道高頻詞包括“空巢”“留守老人”“子女外地工作”和“家庭守望者”,而老人獨居的主要原因是離異和喪偶。這樣的家庭結構分布首先源于空巢、獨居老人往往有著更強烈的情感需求,在信息化融合方面也面臨更大的困境;其次表明我國報紙在進行報道視角選取時,對老年人當中的較弱勢群體具有傾向性,突出反映了報紙作為大眾媒介的社會關懷。
本文結合報道對象的外在言行和內在心態描述,提煉老年主體的形象特征,同一篇報道有多位老人出現的,按主要形象進行歸納。最終得到年老體弱、精神空虛、落后守舊、糊涂無知、困惑無助的負面形象,以及表現為健康進取、善良熱心、勤奮好學、新型老人的正面形象共計9個類目。其中,對于老年人網絡使用過程中自控力差形象的報道歸于精神空虛類目。如圖2所示,老年群體整體呈現客觀能力下降而主觀意識增強的形象特征。

圖2 報道主體的形象特征
客觀能力方面,本文按照健康、退化和疾病三個層次,對報道個體對象進行健康度衡量。除小部分身患疾病外,逾四分之一身體狀況表述為健康,其報道高頻詞包括“健碩”“很不錯”“耳聰目明”,等等。67.27%的個體表述為身體機能退化,集中表現在視聽覺能力、行動能力、學習能力和接受能力幾方面。而在群體特征描述當中,對老年人身體狀況的界定竟全部為退化。這說明傳統認知模式下老年人的刻板印象依然存在,“年老體弱”仍是現階段我國老年人難以撕掉的群體標簽。
主觀意識方面,在所有涉及主體形象特征描述的報道當中,勤奮好學、積極參與新媒介培訓學習的老人占比最高,其報道高頻詞包括“熱情高漲”“一絲不茍”“聚精會神”“信心十足”以及“活到老學到老”。相應的行為描述則更為生動,包括培訓班上“像小學生一樣”“變身問題寶寶”“不停地詢問”“認真記筆記”,等等,集中呈現了老年人的積極心態、與時俱進的思想和學習態度。其次是掌握了不同層面的新媒介技能,實現信息化融入和轉型的新型老人,其報道高頻詞包括“時尚”“達人”“趕潮流”“晚年生活豐富多彩”“越活越年輕”,等等。曾經促使老年人做出信息化決策的負面情緒,如孤獨感、挫敗感、失落感、不適感,等等,在信息化轉型后得以改善。報道對這一轉變的敘述,不僅體現了新媒介對于老年群體的積極影響,也側面表明了報紙對老年人信息化進程的鼓勵與支持。
媒介框架理論認為,新聞報道以框架提示議題,通過選擇和突出,實現對描述內容的定義、解讀、評論或推介[5]。媒介從業者一般都會遵循特定的報道框架,在框架下定義和選擇信息,而受眾在接受媒介的同時,也接受了相應的媒介框架,形成對媒介文本的解碼。按照臧國仁的框架結構分層理論,框架可分為高層次的宏觀議題框架,對事物進行性質和意義界定;中層次的中觀結構框架,體現媒體的報道重點;以及低層次的微觀表達框架,由報道文本的字、詞、句、圖等語言符號構成[6]51。
艾揚格從宏觀角度將新聞報道界定為“主題性框架”與“情境性框架”,其中主題性框架由關于一般趨勢的信息或政策事件構成,報道形式全面概括,報道目標客觀抽象。情境性框架則呈現為具體的故事或人物、事件描述,以此反映報道主題[7]?,F階段我國報紙的老年人報道以情境性框架為主,本文通過報道主題和事件性質梳理,將其歸于事實框架、風險框架、功能框架、素養框架、文化框架、教育框架六大類。
事實框架直接描述事實,包括整體或區域范圍內老年人的信息化融合現狀、老年人對新媒介的認知和行動反應、公眾含子女對老年人信息化的態度、社會為推動老年人信息化進程推出的政策舉措,以及老年群體對相關硬、軟件的客觀需求。風險框架對老年人新媒介接觸可能或業已帶來的危害進行提醒或揭示,其呈現的外在防范因素主要包括網絡詐騙、網絡傳銷、金融風險、網絡暴力和網絡謠言,內在避免因素則集中于媒介依賴、社交隱私以及網絡沉迷導致的身體損傷和心理障礙。功能框架重點介紹新媒介對老年人而言能夠實現的功能效用,報道一方面對網絡的實用性應用進行推介,另一方面展現新型和轉型老人因信息化獲益的生活圖景,包括技能獲得、身份認同、價值觀的樹立以及生活滿意度和幸福感的提升,等等。
素養框架關注老年群體的新媒介素養,焦點置于老年人因媒介素養缺失或水平低下而面對的網絡困境,包括數字鴻溝、邊緣化、科技恐懼、社交困惑以及網絡時代的訂餐看病出行難等問題。文化框架著眼于我國敬老愛老的優良文化傳統,報道自社會層面提出應通過硬件開發、機構扶持、無障礙環境營造及公共設施建設給予老年群體更多關愛,自家庭層面倡導子女對父母的技術反哺和有效陪伴,弘揚網絡時代的“孝文化”。教育框架以老年人對新媒介的學習為主要議題,介紹各地不同部門、機構為老年人提供的信息化培訓,包括場地、設備、師資、頻次、教學形式和內容等,通過學習目的、態度、持續性以及學習效果和評價展現了老年人的學習風貌。
經過進一步梳理,本文總結出老年人報道的10項具體議題,分別是科普/宣傳、教育/學習、績效/獲益、網絡應用、損失/危害、困境/障礙、事跡/奉獻、求助/維權、不良影響和其他。其中,績效/獲益和困境/障礙兩項議題分別對應功能框架與素養框架分析,損失/危害和不良影響議題對應風險框架內的外在防范因素和內在避免因素分析。此外,本文將報紙就老年人信息化現象組織網友展開的主題討論,以及對老年智能手機開發和電腦選購提出的建議等議題歸于其他。
首先,從議題內容來看??破?宣傳以網絡詐騙的案例警示和防范為側重點,老年人成為“通訊網絡詐騙受損最大群體”,且遭遇網絡詐騙后維權比例較低,老年人的形象特征多描述為糊涂、輕信、貪便宜、缺乏分辯能力和防范意識。教育/學習議題下,老年人的學習內容多為媒介基礎知識,對于學習效果老年人多表示“不難學”“沒有開始以為的難”,這表明我國老年人的信息化進程尚處于開始階段,老年人對新媒介仍存有一定的認識誤區。網絡應用議題涵蓋形式較為豐富,包括網絡購物、購票、競技、健身、棋牌、K歌以及民生服務和公共事務參與等多個方面,其中不乏富有老年群體特色的應用項目,如網絡婚戀和網絡祭祀,等等,體現了當代老年群體的網絡新風尚。
其次,從議題分布來看。老年人報道的議題傾向尤為顯著,報道重點集中于如何借由新媒介學習改善網絡困境和網絡新生活的獲得。如圖3所示,教育/學習議題的報道數達292篇,占總報道數的48.5%。其次是績效/獲益74篇與困境/障礙53篇,分別占報道總數的12.3%和8.8%,除其他議題報道外,剩余議題分布較為均衡。按照新媒體、網絡、互聯網、電腦和智能手機五個報道維度細分,針對電腦和智能手機兩項信息化硬件展開的報道明顯高于其他三個維度。其中,以電腦和智能手機的學習培訓議題為主。這源于現實教育環境中,培訓班多以“電腦”和“智能手機”進行關鍵詞命名,而老年人的學習目的和需求也更具實用性。

圖3 報道內容的議題分布
臧國仁認為,作為框架的核心意義,報道主題在一定程度上決定了報道的呈現方式[6]34-44。即使新聞素材相同,也可以通過設置不同的報道主題凸顯不同內容,實現不同目的,報道因此呈現不同的組織架構、體裁類型和語言表達。
本文按照一般體裁的劃分標準,將研究報道分為消息、特寫、深度報道、評論、人物專訪、圖片新聞、讀者來稿、通訊和其他共計9個類目。其中,針對一類人或典型事件進行的報道歸于特寫,培訓班開班等通知類報道歸于其他體裁。統計發現,超過半數的報道體裁為消息,其中又以篇幅在500字以下的短消息為主,占消息體裁總報道數的63.8%。特寫和人物專訪分別占報道總數的15.1%和5.1%,一般篇幅較長,篇幅最長的兩篇報道分別是《華晨商報》2014年4月發表的《89歲老人想學電腦看韓劇》3040字和《汕頭特區晚報》2017年5月發表的《走近老年人的網絡生活》2911字。表達報紙、網友或公眾態度的評論體裁,占比10.5%,通訊與深度報道相對匱乏。整體來看,老年人報道多著眼于現象,而原因、規律、發展等系統、深入分析不足。
以老年人為第一人稱敘事的報道僅有5篇,分別題為《80歲老人的幸福網絡生活》《不少老人愛上網絡聊天》《一個老人的互聯網生活》《耄耋老人的互聯網生活》《老人要盡享互聯網+之樂》,內容描述凸顯了老年人構建信息化生活的主動性,語氣多為自信、快樂、鼓舞和滿足。此外,作為媒體宏觀取向的微觀反映,圖像敘事往往能夠在信息層面以外,實現更為深刻社會層面的傳播效果。統計發現,34.7%的老年人報道配有圖片,配圖數量共計221幅。圖片形式來看,寫實性的照片計180幅,運用最為普遍,合成圖像以及手機屏幕截圖僅有3幅,其余為漫畫。圖片內容來看,漫畫運用并無明顯的諷刺傾向,漫畫內容既有老年人被各式網絡詐騙圍困的無助,也有自如融入網絡生活的快樂,既有面對媒介新事物的疑惑,也有在年輕人引領下走向互聯網新時代的從容。照片內容多為信息化教學現場、新型老人生活照、老年人網絡應用場景及其對應用成果的展示。值得注意的是,教學現場的鏡頭選取,老年人接受指導明顯多于其自主學習,這顯然是對信息化施教過程中,老年人作為受教一方被扶助地位的暗示,在一定程度上強化了老年人的弱勢定位。無論文字還是圖形語言,報道視角的他者化取向均較為顯著,老年人仍缺少發言權。
既有研究提出,按照文本的語義和語氣判斷,報道態度可以分為正面、負面、紀實以及客觀帶贊賞和客觀帶諷刺口吻五種類型[8]。本文參考這一模式,為研究報道的情感態度構建正向、客觀偏關愛(以下簡稱“關愛”)、中立、負向以及不可辨識5個類目。其中正向態度表現為贊揚、肯定和支持,關愛態度同時包含同情或擔憂,而批評、質疑或厭惡則歸于負向態度。整體來看,老年人報道以正向和客觀偏關愛態度最為顯著,負向報道較中立報道則較為淡化。
按照熱奈特對“敘述者”和“作者”概念的區分,敘述者是作品中的事件講述者,而作者是作品之外進行實際創作和寫作的人[9]。根據作品中所處位置的不同,熱奈特將敘述者進一步分為異敘述者和同敘述者,前者敘述他人故事,后者則是對故事的自述。本文通過梳理報道的消息來源,為之構建記者/媒體、老人、子女、普通民眾、政府部門、社會團體/機構以及專家/調查報告和不可辨識共計8個類目。記者和報紙媒體視為“作者”,老年人報道中的主體人物則視為“敘述者”,其中,老人為同敘述者,子女、普通民眾等人員為異敘述者。
結果如表3所示,記者/媒體是老年人報道最主要的消息來源,報道態度的作者取向明顯。其中,記者的采訪調查明顯高于其他媒體轉載,報道更傾向于媒介本身的態度主張。轉載來源并不局限于《人民日報》《法制日報》以及新華社、央視網等權威媒體,也包括《中國老年報》《中國婦女報》等對象類媒體與《齊魯晚報》《西安晚報》《羊城晚報》等地方性媒體。異敘述者的態度表現遠高于同敘述者,社會團體/機構來源達到報道總數的三成以上,其組成包括街道社區服務站、老年人協會、圖書館、文化館、高等院校及其志愿者服務隊,等等,這些機構團體多為老年人信息化教學的組織和實施方,因此也成為報道態度的主要發聲來源。就不同主體的態度傾向來看,記者/媒體以正向態度和客觀偏關愛態度為主,其中,又以正向態度最為顯著,負向態度鮮有流露。社會團體/機構的正向態度表現尤為突出,反映了我國社會對老年人信息化轉型的積極評價與認同。此外,老人子女主要持客觀偏關愛態度,因無奈父母不恰當的媒介行為而表露的負面態度略有提及,其余主體的態度呈現較為均衡。
表3 消息來源與情感態度

情感態度正向關愛中立負向總計消息來源記者/媒體老人子女普通民眾政府部門社會團體/機構專家/調查報告不可辨識計數15784383282占情感態度的百分比42.4%56.8%48.7%50%46.8%計數14005占情感態度的百分比0.3%27.0%0.0%0.0%0.8%計數4163225占情感態度的百分比1.1%10.8%3.8%33.3%4.2%計數990119占情感態度的百分比2.4%6.1%0.0%16.7%3.2%計數737017占情感態度的百分比1.9%2.0%9.0%0.0%2.8%計數17417190210占情感態度的百分比47.0%11.5%24.4%0.0%34.9%計數141211037占情感態度的百分比3.8%8.1%14.1%0.0%6.1%計數43007占情感態度的百分比1.1%2.0%0.0%0.0%1.2%總計計數370148786602占情感態度的百分比100.0%100.0%100.0%100.0%100.0%
本文將議題設置與情感態度進行關聯分析發現,正向態度集中于教育/學習、績效/獲益、網絡應用和事跡/奉獻四組正向議題,其報道高頻詞包括“老有所學”“老有所樂”“深受歡迎”“有意義”“打開新世界”“樂在其中”“享受便捷”“趕上時代的步伐”“熱心”“與時俱進”“不輸年輕人”和“一道獨特的風景”,等等。梳理正向態度的結構因素,教育/學習議題大多反映老年人主動的學習意識、積極的學習過程和顯見的學習效果,對信息化教學組織方的助老服務加以贊賞,對其制定的惠老政策和采用的教育形式加以宣傳和推廣??冃?獲益與網絡應用的正向態度集中于老年人信息化轉型帶來的益處和實現途徑,重點推介網絡對其社會生活的重構意義和應用方法。事跡/奉獻議題主要對信息化融合的代表人物進行特寫或專訪,這些老人不僅有著對于新媒介的獨到認知,更多的是對提升家庭、身邊甚至整個社會同齡群體的新媒介素養起到影響和帶動作用。
客觀偏關愛的報道態度集中于科普/宣傳、損失/危害、困境/障礙和不良影響四組負向議題,其報道高頻詞包括“易受騙”“防不勝防”“詐騙重災區”“忘網生畏”“遙不可及”“脫網族”“與時代脫節”“老年低頭族”,等等,報道標題的擬訂常見“老年人防范電信網絡詐騙”“‘互聯網+’,別忘了加上老人”“網絡圍困下的老人們”“老年人如何用好智能手機”,以及“老年人沉迷智能手機怎么辦”。態度表述以“為老人加加油”“別把他們拋棄”“要耐心教,不要嫌麻煩”和“給父母多一些陪伴”等倡導性詞句最為顯見,呼吁子女以及全社會給予老年群體更多幫助與關心,讓老年人共享互聯網生活的便利。
首先,從不同的報紙類別來看。本文將報紙分為黨報、都市報、專業類報紙、對象類報紙以及產業類報紙5個類目,其中,按照都市類報紙的廣義概念,以“日報”“晚報”“晨報”“早報”等形式命名,以市民為主要對象的報紙均歸于都市報范疇。如表4所示,都市報對于老年人信息化進程的關注最為顯著,其每年發表的報道數均遠高于其他類別報紙。2014至2018年,報紙對老年人信息化的報道力度呈平穩態勢,年度發文均在120篇左右。報道數量能夠反映報紙對于報道議題的重視程度,同時折射出社會環境的現實走向。數據反映,老年人信息化已成為我國社會發展的民生問題,并于現階段得到我國報紙的持續關注。
表4 報紙類別與報道年度分布

報道年份報紙類別黨報都市報專業類報紙對象類報紙產業類報紙總計2014年291201221272015年194101031182016年01084811212017年010271151252018年1876143111總計 4482475514602
其次,就不同的報道議題來看。如圖4所示,教育/學習一直是老年人報道關注的重點,2014至2017年報道數量呈下降趨勢,2018年降幅明顯,困境/障礙以及損失/危害議題報道量緩步上升,其中損失/危害議題增幅較為顯著,其余議題各年度分布持平。本文對此理解,形成以上現象的原因主要有兩點,一是現階段老年人信息化教育的常態化,這會在一定程度上降低教育/學習議題的“新聞價值”。作為報道吸引受眾和影響輿論的核心力量,新聞價值的評價標準主要在于事件的異常性與重要性。二是老年人信息化進程的不斷深化,2018年老年人成為我國網民增幅最大的群體,隨著越來越多的老年人加入到互聯網行列當中,由此造成的物質精神損失和潛在陷阱也就有了更多個案涌現。

圖4 報道議題的年度分布
最后,結合報道月份進行議題分布分析,本文發現一個有趣的現象。不同于其他議題的均衡分布,教育/學習的議題熱度于每年3月份表現最為顯著,績效/獲益議題的最高發布數量同樣也出現在3月,在這兩項議題前者主導、后者輔助的共同作用下,3月形成了老年人報道研究總體的發布峰值。結合現實原因分析不難考慮到,每年3月份正是各地老年大學春季學期開學的日子,是老年人新一輪信息化學習的開始。一般情況下2月適逢春節假期,老人與子女的聯系加深,有了更多新媒介接觸和接受技術反哺的機會,并由此形成更為強烈的信息化意愿。
綜合以上分析,我們認為,現階段我國報紙在老年人信息化報道中存在一定的媒介傾向,其中以報道對象的精神風貌、信息化教育的議題設置以及報紙對老年人信息化進程的正向態度表現最為顯著,其報道特征可具體歸結為如下四個方面。
第一,整體取向的積極化。報道通過援引專家以及調查報告的觀點、數據,肯定了新媒介對于老年人生活的積極作用,認為適度的網絡應用有益于老年人身心健康。通過轉型期老年人的前后生活對比以及新型老人的圖景呈現,強調了信息融合的重要意義,鼓勵更多老年人借助新媒介賦能實現“老有所為、老有所用”。對于不同層次、類型開展的信息化教育,認為不僅是對老年群體的精神慰藉,更為其老齡期的再社會化和時代融合提供了窗口與平臺。對于老年人因知識文化墮距面臨的信息化困境和網絡風險,整體秉承積極的應對態度,認為應通過社會關注、業界支持、家庭互助以及老年人自身新媒介素養的提高進行扭轉和規避。以《寧波晚報》2017年7月發表的一篇報道為例,在這篇題為《寧波市老年人智能手機操作技能大賽正式啟動》的報道當中,一位88歲的老人明確提出“有朋友叫我不要去碰這些網絡銀行什么的,我倒是認為,只有學會了、了解了,才能防騙”。
第二,議題結構的模式化。本文研究發現,老年人報道在框架主題、敘事結構、話語表達方面存有較大程度的范式取向。就占報道總數比重最大的教育/學習議題來看,報道主題集中于老年人的學習態度以及教育實施者的服務意識,具體可由“學電腦熱情高”“老年人熱捧智能手機培訓”“電腦課受歡迎 老人沒學夠”,以及大學生/志愿者/社區“教老人學電腦”“讓老人玩轉智能手機”等高頻詞句推導而來。敘事結構作為文本的內部結構,反映著報道的新聞思維,舒德森認為,報道形式相比較報道內容更能彰顯媒介力量[10]。按照導語、情景、結果、口頭反映以及評論五項結構要素分析,教育/學習議題多以教學活動現場的對話、行為描寫作為新聞導語,繼而對教育活動的辦學初衷、形式、規模進行情景介紹,教育結果集中于老年人的學習效果。口頭反應以教育實施者對老年人的積極評價為主,同時也包括老年人對新媒介事物和自我效能的重新認知,記者或報紙媒體對此以正向評論為主,最后部分報道會附有培訓時間、地點等告知類信息。在此結構下,老年人獲得了部分話語權,有了更多自主發聲的機會,但相較于教育實施者,其話語地位仍顯弱化。
第三,媒介思想的人本化。從報紙類別的分布來看,老年人報道呈現自下而上的報道模式,議題流向多為個人到社會,而社會對于老年人信息化進程的關注仍有不足。從消息來源的構成來看,老年人報道又多為他者關懷視角,老年群體弱勢地位的刻板印象仍現實存在。盡管如此,報道依然體現了我國報紙以人為本的媒介思想。整體來看,研究報道主要站在老年人的立場,陳述現象、分析原因、提出觀點。報道指出由于新媒介主要面向年輕人開發,因此對老年群體并不完全適用,應加大對象類智能手機的生產投放以滿足老年群體的網絡需求,同時改善公共服務的細節規劃,于老齡化趨勢下建設老年友好型社會。對于身處信息化進程不同階段的老年人群,報紙呈現的態度為點贊革新者、鼓勵后進者,倡導老年人通過思想行為轉變和新媒介素養的切實提升重構晚年生活,最終實現積極老齡化。
第四,媒介主張的去標簽化。在所有研究發現當中,最令人欣喜的是報道對于老年人傳統認知的突破與顛覆。相當數量的報道指出,隨著智能手機的普及和上網門檻的降低,那些所謂的“新潮”事物早已不再是年輕人的專利,老年人也可以或已經成為互聯網的用戶主體。他們與時俱進、積極向上,同時富于奉獻精神,成為信息化社會的一道正能量。報道體現了信息化背景下,報紙對于老年群體的重新發現與思考。有報道明確指出,當下老年人的網上體驗立體全面,他們的網絡生活“并不像我們想象的那樣貧瘠”,而老年人對于新鮮事物的接受,也“沒有我們想象得那么困難”,不要“太小瞧老年人的潛力”,信息化環境下老年人同樣可以生活得“有質量、有情趣、有尊嚴”?!独夏晟顖蟆?015年10月發表了一篇題為《老人在網絡中缺席,加劇了污名化》的報道,聚焦老年群體的媒介話語權,成為報紙為老年人發聲與正名的代表。
綜上所述,現階段我國報紙在老年人信息化報道中的媒介取向,反映著老年群體借助新媒介對于傳統認知下弱勢地位的局部突圍,是時代變遷與社會進步的直觀呈現,同時也彰顯了報紙作為大眾媒介在老齡化、信息化社會建設中的角色作用。媒介從業者、老年群體、子女晚輩以及社會公眾應進一步理清定位、明確目標,為新時代信息社會的和諧共建貢獻力量。本文在研究過程中,均由人工審閱報道內容進行類目判斷,因此難免存在誤差。后續研究將以報紙在老年人信息化進程中的角色擔當為主要內容,重點考察新聞報道對老年人信息化進程實際產生的影響和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