姜忠勇
當前,在語文教學中,閱讀與習作脫離較嚴重,造成了學生習作能力異常薄弱的現象。如何提高學生的讀寫能力是語文教師必須重視的問題。筆者認為,在教學中,教師要尋找有效的契合點,對學生進行寫作訓練,讓讀與寫高效結合,促進讀寫雙豐收。
一、品味佳段,表達真情
作文訓練并不是孤立的,它與閱讀教學緊密結合。我們的教材都是千挑萬選出來的,無論是文章內容還是篇章結構都是非常優秀的,是學生進行語言文字訓練的最好范本。例如,統編版三年級下冊《肥皂泡》一文中有一段是詳細描寫吹肥皂泡的方法。文中抓住一系列連貫動作:把用剩的碎肥皂放在一只小木碗里,加上點兒水,和弄和弄,使它融化,然后用一支竹筆套管,蘸上那黏稠的肥皂水,慢慢地吹起,吹成一個輕圓的網球大小的泡兒,再輕輕地一提,那輕圓的球兒便從管上落了下來,軟悠悠地在空中飄游……讀者仿佛身臨其境,從中可以感受到作者吹肥皂泡時的心情是多么的愉快,對肥皂泡是多么的喜愛。教學時,教師可先讓學生找出描寫動作的詞語,仔細揣摩。然后讓學生回憶自己平時學習生活中的場景,如跑步、打球、做飯、掃地等活動。最后讓學生模仿這一段的寫法進行描寫。這樣的小練筆,既讓學生有例可仿,寫起來比較容易,又貼近生活實際,學生興趣盎然。
二、觀察插圖,再造想象
綜觀小學語文,多數課文都配上了色彩明麗、形象逼真的圖畫。通過文字和圖畫的巧妙結合,不僅可以引導學生欣賞圖畫的趣味,還可以感受語文的魅力,培養學生的再造想象力,提高學生的語言表達能力。如統編版三年級上冊《去年的樹》一文中的第一自然段,只用了寥寥幾句就寫出了鳥和大樹的關系。教學時,教師可讓學生認真觀察文中的插圖,結合課文引導學生想象,抓住文中“天天”二字想象一下鳥兒會在什么時候給樹唱歌,從時間變化、心情變化等方面進行想象。下面這段話就是一位名師在執教本課時,抓住圖畫和文中關鍵詞引導學生進行的再造想象。
師:當太陽剛露出笑臉的時候——
生(朗讀):鳥兒站在樹枝上,給樹唱歌。樹呢,聽著鳥兒唱。
師:當月亮悄悄掛上樹梢的時候——
生(朗讀):鳥兒站在樹枝上,給樹唱歌。樹呢,聽著鳥兒唱。
師:當秋天葉子飄落的時候——
生(朗讀):鳥兒站在樹枝上,給樹唱歌。樹呢,聽著鳥兒唱。
師:當冬天來臨,森林里的雪都融化了的時候——
生(朗讀):鳥兒站在樹枝上,給樹唱歌。樹呢,聽著鳥兒唱。
師:走過春天,走過夏天——
生(朗讀):鳥兒站在樹枝上,給樹唱歌。樹呢,聽著鳥兒唱。
師:迎著風雨,迎著霜雪——
生(朗讀):鳥兒站在樹枝上,給樹唱歌。樹呢,聽著鳥兒唱。
師:這真是一段美好的時光……
教師創設情景,通過品味“天天”,把文字讀成了畫面。在回環誦讀里,學生自然感受到了樹與鳥那一唱一聽,相伴相守的美好。學生也在一步步的想象中,感悟出樹和鳥的深厚情感。教師在課堂上從不同角度挖掘教材,引導學生同桌互說來進行口語練習,然后再讓學生把豐富的想象寫下來,這就是一種非常有效的寫作訓練途徑。
古詩文是一種凝練的語言,距學生的生活年代較遠,學生理解起來較困難。許多古詩文都有插圖,這對理解古詩文的內容、意境大有裨益。教師可以在學生通讀完古詩文之后,指導學生觀察插圖,然后進行口語交際,再然后進行小練筆。如統編版四年級上冊《精衛填海》一文,這個故事多數學生閱讀過,對于故事內容并不陌生。教學時,教師可以引導學生根據插圖以及原有積累的故事經驗,想象精衛的外貌、語言以及動作、神態、心理,從而真正體會精衛的精神,最后再寫成一篇記敘文。教師要因圖而導,通過巧妙的引導,恰到好處的點撥,讓學生或惟妙惟肖地寫景,或有聲有色地敘事,或傳神生動地寫人,或敞開心扉地談感受。方法得當,不僅能有效地幫助學生理解課文內容,還能大大豐富學生的習作材料。同時,讓觀察、表達等學習活動潛藏于小練筆中,學生言由心生,隨性表達,就會消除畏懼作文的心理障礙。
三、轉換角色,傾聽心聲
轉換角色,就是讓自己走進課文中的人物或相關人物的內心世界,設身處地地站在文中人物的立場上去想去做。如統編版三年級下冊《陶罐與鐵罐》一文,通過詳細描寫鐵罐的語言與神態,讓讀者感受到鐵罐的驕傲自大。學完課文,學生明白了童話之中蘊含的深刻道理。此時,教師可以馬上讓學生思考:“如果是陶罐看不起鐵罐,會是怎樣的情形呢?”通過轉換角色,引導學生通過想象發現陶罐和鐵罐身上不同的精彩故事。這樣,既能讓學生進一步理解課文,同時又能激發學生的寫作欲望,達到讀寫結合的有效訓練。再如,學完統編版四年級下冊《人類的“老師”》這一課后,可以讓學生將題目改成《“我”是人類的老師》,介紹平時觀察的動物,說說人類從它們身上得到了什么啟示。通過第一人稱的轉換,用一種新的方式來表達,學生既能再一次理解課文內容,又能起到練筆的作用,這是內化文本語言的一個好方法。語文教師要有一雙慧眼,及時發現讀寫訓練的結合點,緊扣課文的內容與方法,指導學生練筆,讓學生在具體的語言實踐中,積累語言,創造性地運用語言。
四、拓展延伸,編織精彩
語文課文里有許多留白,這些留白給了學生披文入情、感悟文本、發揮想象的無限空間。教師可以利用文本的特點,讓學生進行小練筆。如統編版六年級上冊《窮人》一課的結尾只是簡單的一句話:“你瞧,他們在這里啦。桑娜拉開了帳子。”教師應適時抓住這個留白的內容,讓學生展開合理的想象,課后再讓學生進行《窮人》的續寫練習。通過練習,學生既鞏固了對課文內容的理解,又更深刻地體會到了漁夫一家的善良。又如,在教學統編版五年級上冊《搭石》時,教師可先出示搭石圖片,讓學生想象有可能發生在搭石身上的故事,然后進行小練筆,最后教師再出示課文中的文字資料。這樣,學生不僅感悟到了搭石默默奉獻的品質,還能從搭石身上看到鄉親們的純樸與善良,既加深了對課文的理解,又加強了語言文字的表達訓練。因此,語文教師要善于挖掘文本,抓住文章的“空白”,讓這些留白處成為學生習作練筆的“美味佳肴”。
古人云:“為學之道貴在厚積薄發。”語文教師要善于利用教材,開辟閱讀教學課堂上的一方小天地,有目的、有計劃、長期地讓學生進行小練筆,這將有助于學生習作能力的提高。
(作者單位:福建省尤溪縣洋中中心小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