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秋容
在教學變革過程中,語文學科的教學目標也發生了轉變,從雙基到三維目標再到核心素養的提出,使得語文學科從注重學科取向慢慢轉到注重育人取向。為順應這一時代的要求,在教學實踐中,語文教師應該時時刻刻注重學生核心素養的培養。
一、關注思維成長,指向未來發展
作為語文教師,我們要以長遠的眼光,在教學中更多地關注學生思維的成長,讓語文教學指向學生的未來發展。例如,統編版六年級上冊第四單元《窮人》的教學,筆者為學生搭建了辯論的教學平臺,幫助學生走出淺嘗輒止的學習狀態,在思維的深度和廣度上實現突破。本單元學習重點之一是“讀小說,要關注情節、環境,感受人物形象”。落實到《窮人》一課中,目標之一就是要讓學生從人物對話、心理活動以及環境描寫中探究桑娜和漁夫的形象。在學生把握了課文的主要內容后,筆者緊扣文題中的“窮”字,設計問題鏈,進行小辯論,將課堂的氛圍一步步推向高潮。A方:“桑娜夫婦是窮人”,為什么?B方:“桑娜夫婦并不窮”,為什么?C方:你還有其他看法嗎?學生要想為自己找到辯論的論據,就必須深入文本,找到桑娜和漁夫的對話、心理活動以及環境描寫的語句,進行品詞析句,感受人物形象。一方面,桑娜和漁夫生活在社會底層,經濟條件惡劣,生活十分貧苦,是真正的窮人;另一方面,他們善良淳樸、心存慈悲,寧可自己受苦受累也要幫助他人,是精神上的富翁。在教師合理引導下,學生的思維層次變得豐富,思維能力向著高階水平發展。
統編版語文教材中的文本有不同的課型,教師可以根據相應的學習目標,運用不同的方式來關注學生思維能力的培養。如:可以讓閱讀問題情境化,通過富有思維含量的問題,幫助學生形成思維習慣;可以鼓勵學生自主探究,學會分析、評價和反思,在交流中汲取他人長處,改進自身思維策略;等等。除此之外,教師還可以設計一些語文實踐活動。如課前五分鐘話題討論或佳句賞析或閱讀交流等,為學生的思維培養奠定基礎。
二、借助文本特點,培養語用能力
在倡導生命教育與素養教育的時代,能力的培養是發展核心素養的關鍵,學習的終極目標是能夠學以致用。教學中,筆者以學生發展為本,發揮學科知識性與能力性并重的優勢,積極地進行教學探索。再以《窮人》一課為例,在落實了心理描寫、對話描寫、環境襯托等學科知識教學,讓學生感受了人物形象后,筆者還選擇“兩個人沉默了一陣”這部分內容,讓他們挖掘其中的留白處,并進行合理延伸,借助文本的特點來鍛煉學生的語言建構和運用能力。“沉默中,桑娜會想些什么呢?聯系課文內容,寫一寫桑娜的心理活動。”這樣,學生就必須聯系文本內容去揣摩桑娜的內心活動。考慮到本文是入情入境的經典文學作品,在課堂結束前,筆者還進行了合理拓展。“你贊成桑娜的做法嗎?”“假如可以面對桑娜夫婦這類窮人,你想說些什么?”筆者鼓勵學生由內容想開去,由閱讀課文走向表述自我。大多數學生贊成桑娜毫不猶豫幫助鄰居的做法,贊美了她淳樸善良的同情心和樂于助人的高尚品質。也有部分學生在心理上呈現出糾結的一面,對人物的看法從生活現實和精神品質兩個方面去考慮。對此,筆者并未過多干涉,因為六年級學生已擁有相應的獨立見解和語言運用能力,筆者鼓勵他們言之成理、言而有序。學生嘗試著談真切的感受,用自己的知識積累去評價文中主人公的做法,在表達與交流中形成自己獨特的感受和與眾不同的見解,建構起屬于自己的學科能力。
三、注重方法習得,實現學習迀移
教學的目的不是給學生灌輸知識,而是要實現從“教”到“不用教”的轉變,所以方法、策略的習得顯得尤為重要。以統編版四年級上冊第二單元為例,本單元閱讀教學的重點是“閱讀時嘗試從不同角度去思考,提出自己的問題”。本單元安排了四篇課文,由易到難,層層遞進地引導學生從不同的角度提問題。《一個豆莢里的五粒豆》重在引導學生從內容上提問題;《蝙蝠與雷達》重在引導學生從寫作方法和聯系生活實際上提問題;《呼風喚雨的世紀》重在引導學生提有價值的問題;《蝴蝶的家》是略讀課文,重在檢驗學生是否有了提問的能力。因此,本單元的教學,筆者淡化內容的講解,傾力策略的教導。以《一個豆莢里的五粒豆》為例,筆者借助課后問題清單,引導學生學習怎樣從內容方面提問題:可以針對課文的一部分內容去提,也可以針對全文的內容去提。在針對部分內容提問時,可以從內容的矛盾處提問,如“課文說被青苔包裹的豌豆像‘一個囚犯,但它卻長得很好,為什么?”可以從內容與現實沖突處提問,如“母親為什么把一株豌豆苗稱為‘一個小花園呢?”通過以上引導,學生在讀課文時就有了提問題的方向。在針對內容提問時,還可以引導學生對重點詞句進行質疑,抓住中心段進行質疑,對難理解的詞以及含義深刻的句子進行質疑,等等。在實施從寫作方法和聯系生活實際提問題,以及提有價值的問題時,教師同樣要先教給學生提問的方法與策略,給學生一個思考的支點。長此以往,學生才能擁有語文能力,形成語文素養。
四、善用媒體方式,進行審美熏陶
身處信息時代,學生對媒體內容特別感興趣,教師不妨順應學生的喜好和需求,善用媒體方式開展語文教學活動,對他們進行審美熏陶,進而習得語文核心素養。以統編版四年級上冊《觀潮》為例,本單元學習重點是邊讀邊想象畫面,感受自然之美。在《觀潮》一課中,要突破的學習重難點就是邊讀邊想象畫面,感受錢塘江大潮的壯觀。如果單單依靠課堂講解和閱讀交流,難以對審美體驗實現有效傳達,學生想象的畫面內容單一,缺乏主動性和技巧性。在學習過程中,筆者適時借助網絡鏈接,展示錢塘江大潮的圖片、視頻、聲音,錢塘江大潮的雄偉氣勢和壯觀景象就盡收眼前,那種洶涌澎湃之美讓學生印象深刻。學生感受到自然之美后再進行想象,內容隨之豐富,描述也生動了起來。接著,教師引領學生,一邊欣賞圖片,一邊動情地朗讀,學生熱愛祖國、熱愛大自然之情油然而生。這種直觀感受和切身體驗,是傳統“灌輸式教學”無法比擬的。毫無疑問,利用網絡課件的形式組織教學,不僅內容更加豐富,程序更加流暢,還可以賦予學生生動的審美體驗,從而陶冶學生的性情。
在核心素養的視野下,筆者借助文本特點,關注學生能力的培養和思維發展,重方法獲得,輕知識灌輸,善用多媒體幫助學生形成審美體驗。沿著這樣的教改方向,語文核心素養的理論被具體化,被融入有效的教學活動中,猶如涓涓細流,在靜默的歲月中流淌,以自然的方式潤澤著學生的身心。
(作者單位:福建省閩侯縣尚干中心小學? ?責任編輯:莊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