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賢流
小學數學教學中,教師不僅要重視對學生進行學習方法的傳授和學習能力的培養,同時還要關注到學生在學習中所形成的學習習慣。但是,從小學數學教學工作中可以看出,一些教師采用的方法不合理,對學生所產生的啟發性不足,不利于他們形成較好的習慣。因此,本文對小學數學教學中學生學習習慣的培養策略進行研究,具有現實意義。基于此,本文先介紹了小學數學教學中學生存在的不良學習習慣,并結合實際教學的情況,探究了小學數學教師調整教學方法,培養學生良好學習習慣的策略。
一、小學數學教學中學生存在的不良學習習慣
(一)注意力不集中
注意力不集中是小學階段學生的一種較為顯著的特征,注意力集中是學生自覺、有目的且需要一定意志力才能達到的狀態。對于小學生而言,他們正處于身心全面發展的關鍵時期,對外界新鮮事物的好奇心較重,注意力難以長期保持集中狀態。特別是數學知識相對抽象,具有邏輯性強的學科特征。當學生在學習的某個環節走神,就很難在后面的學習中銜接上,久而久之,學生出現了注意力難以集中的情況,教師的教學任務也就難以高質量完成。
(二)不能認真審題
小學生因為注意力不能始終保持高度集中的狀態,所以在做題時比較容易走神。同時,由于缺乏良好的審題習慣,容易在題目抄寫、題目分析等環節出現遺漏或者失誤。比如,一些學生將加減乘除的運算符號抄寫錯誤,或者題目抄寫一半,又或者在做完題之后沒有養成檢查習慣,最終的學習效果也不理想。
(三)缺乏傾聽能力
小學生在學習中有較強的表現欲望,但他們大多缺乏認真傾聽的習慣。大部分的情況都是在聽到了一些內容之后,與自己聯想到的內容聯系起來,就開始爭搶著回答問題。但是,在其他同學回答問題時,這些學生也不能保持安靜傾聽他人的回答。在缺乏有效管理方法的情況下,課堂紀律會變得松散,難以維持良好課堂教學秩序。
(四)思考分析能力不夠
當前,學生在小學階段,對于新知識的學習有時是通過模仿的方式完成的。小學數學教學中的大部分知識內容都具有聯系性,如果學生不能獨立地進行思考和分析,完全照搬教師講授的方法,并不能真正地掌握數學知識。還有些學生并不能理解題目真正的意圖,僅根據自己掌握的方法進行解題,往往會陷入誤區,并不能達到預期的學習目標。
(五)語言表達不到位
一些學生在將自己頭腦中思維轉換成為語言進行表述時,會面臨一定的困難,學生可能會出現答非所問的情形。出現這一問題的主要原因是小學生沒有形成良好的語言表述習慣,雖然對部分問題有自己的理解和看法,然而卻并不能流暢地表述出來。因此,在小學數學教學工作中,教師要幫助學生在理解問題內涵的前提下,重點發展語言表述能力,確保他們能精準地表述出自己心中所想。
二、小學數學教學中培養學生良好學習習慣的策略
(一)課前養成預習習慣
課前階段的預習對小學生良好學習習慣的養成起到基礎作用。預習是大部分教學工作者所倡導的一種良好學習習慣。此外,因為小學數學教學內容相對簡單,所以學生在課后時間,家長也可以幫助學生進行預習。之后在課堂上學習時,可以達到強化知識印象的效果,教師也有更多的時間進行重難點突破。例如,在組織學生學習“位置與方向”的內容之前,教師可以為學生布置課前自主學習任務,讓他們嘗試運用東西南北來表達方向,代替以往使用前后左右表達的習慣。這種方式可以讓他們初步養成良好的方向表達習慣,在形成習慣之后,能用給定的一個方向辨認其他的方向,并正確地描述物體所在的位置。
(二)合理規劃學習安排
培養小學生在學習數學課程方面的良好學習習慣,需要引導他們能根據自己的學習狀況,合理安排學習時間,制訂相應的學習計劃。例如,針對課堂上教師布置的學習任務,學生要能在計劃的時間之內完成。如果教師預留的作業在自己計劃的時間內提前完成,則可以將計劃內剩余的時間充分利用起來,選擇復習本堂課的內容或者預習下一節課將要學習的內容。當日講授的知識要在當天內復習完成,真正做到“今日事今日畢”,避免形成拖延這一不良學習習慣。教師在制訂教學進度安排時,可以幫助學生制訂階段的總結復習計劃,讓學生根據自身對知識的掌握程度,調整學習時間進度表并嚴格執行。
(三)培養校園生活習慣
部分學生在從學前教育階段過渡到基礎階段初期,良好的學習及生活習慣還沒有形成。比如,部分學生還不會自己整理書包和文具。面對這種情況,教師需要幫助學生養成良好的生活習慣,并在此基礎上,逐步培養良好的學習習慣。例如,部分數學教師同時兼任班主任,便能在工作中重點關注學生課前準備、課堂聽講的狀態以及看書寫字習慣的養成。教師叮囑學生在課前要準備好下一節課需要用到的書本和文具,上課期間不能交頭接耳,下課之后在教室內外不能大聲嬉鬧喧嘩。通過這種方式能夠讓學生們認識到良好生活習慣對于學習的重要性。
(四)形成積極進取心理
1. 照顧學生情緒。在小學階段,教師不僅要幫助學生養成主動學習的良好習慣,更重要的是要隨時隨地關注到學生的情感體驗,保護他們的求知欲和自尊心。例如,小學數學教師在進行作業批改工作中,不能簡單地寫上得分而不進行評價。教師需要采取更加細致的作業批改方法,對于表現較好的學生提出表揚,并寫上幾句鼓勵的話,讓他們知道自己的付出和努力是被教師看在眼里的。當學生在自己的作業本上看到“你真棒”“作業干凈整潔”等評語時,就能在今后的學習中更加積極、更加投入。
2. 鼓勵積極發言。養成良好的學習習慣還包括在課堂上積極主動發言。但是,小學生受到自身知識儲備不足和膽怯心理等因素的影響,往往不敢主動在課堂上發言。對此,教師需要調整小學數學教學方法,鼓勵不同的學生運用自己擅長的方法解決問題。例如,一些學生的口算能力較強,教師就可以在教學中加入一些速算問題,讓學生能有機會發揮自己的特長。對于表現優秀的學生,教師還可以獎勵“小紅花”,每學期期末學生可以用自己得到的“小紅花”兌換相應的獎品。這種方法能讓學生在良性競爭的學習氛圍當中,逐漸激發自己的潛能,有利于良好學習習慣的養成。
綜上所述,在小學數學教學中,教師要結合小學階段學生的身心特點,制訂出有利于他們學習習慣培養的策略,綜合運用多種不同的教學手段,提高學生們的學習興趣,以興趣激發學生潛在的學習能力,幫助學生們形成積極的學習態度,奠定堅實的發展基礎。
(作者單位:福建省福州高新區第一中心小學? ?責任編輯:王振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