謝秀容
“三韻”主要指音樂音響藝術所具有的“聲韻、意韻、情韻”。而樂器乃樂聲情意傳播的有力媒介。演奏者借一樂器融合情志于琴聲,傳遞特有情感,別具一番聲情韻律。故筆者結合教學實踐,探索小學音樂課堂教學中如何有效發揮樂器的美育功能,以豐富音樂“聲韻”“意韻”“情韻”審美體驗的有效途徑。
一、豐富器樂聽覺,凸顯聲韻之美
(一)賞聲韻之多元
音樂審美的主要途徑是聽覺培養。在器樂曲欣賞教學中,尤其可以充分發揮樂器功能,凸顯樂器特有的“聲韻”之美。如教學人音版五年級古箏名曲《漁舟唱晚》時,教師除了播放音樂,讓學生初步聆聽感受古箏特有的音色之美,感受樂曲恬美意境外,還可緊密融合古箏演奏技法教學,深情演繹勾、按、滑、揉、吟等演奏技巧,讓學生近距離感受古箏演奏的儀態美、音色美、韻律美,意境美。教師還應抓住作品模進旋律以及顫音演奏的特點,讓學生在聆聽的基礎上,參與古箏演奏體驗,模擬刮奏、顫音,化無形器樂為可動、奏、唱的有趣實踐體驗。在拓展環節中,教師還可利用媒體資源,讓學生對比聽賞小提琴演奏版的《漁舟唱晚》,繼續加深主題旋律的體驗。這種寓審美教育與技法體驗于一體的教學方式,不僅讓學生系統積累了有關古箏的感性經驗,還讓學生感受聲韻多元呈現之美。
(二)賞聲韻之情趣
小學音樂教材中,不乏許多結構短小、曲調優美,充滿童真童趣的優秀音樂作品。教師在教學過程中,可充分發掘這些音樂作品的內涵及音樂要素特點,讓學生在各類審美實踐活動中去感悟音樂、體驗音樂、表現音樂,從而更好地發展學生的音樂素養。如人教版三年級上冊的奧地利歌曲《愛唱歌的小杜鵑》,就是一首旋律優美、情緒歡快、結構短小簡單的歌曲。歌詞中特有的杜鵑鳥啼聲“咕咕”,使整首歌曲顯得俏皮可愛,非常適合兒童演唱。教學中,教師可先讓學生初步感受歌曲歡快的情緒,再抓住學生感興趣的杜鵑鳥叫聲進行不同形式的體驗,如動作表現、聲音表現,接著引導學生用吹奏樂器紫竹笛來合作表現杜鵑鳥叫聲。學生們吹得歡心,學得認真,用不同的聲響逼真地表現了杜鵑鳥的音樂形象,器與樂的配合為學生增添了更豐富的審美體驗。
二、借助樂器優勢,凸顯意韻之美
(一)品意韻之語境
一件優秀的藝術作品往往蘊含一定深層次的思想感情,也就是藝術視角下的“意韻”。而音樂尤其是器樂曲又以其特有的音響(即音樂語境)讓人產生聯覺,引人品味其中蘊含的韻味,這在民族民間傳統音樂中更是如此。如人音版五年級上冊器樂曲《打豬草》,該曲承襲了傳統黃梅戲音樂特點,A段音樂由黃梅戲《打豬草》選段“對花”的曲調改編。教師可用黃梅戲特有的唱腔進行師生互動問好來導入,創設特有的“戲曲語境”鋪墊。再通過口傳對唱,不斷引領學生表現“對花”特有的曲調韻味,并通過角色扮演、歌聲對唱形象地表現戲曲人物情節特有的意韻。最后引出器樂曲《打豬草》,讓學生通過對比聆聽,發現器樂曲在旋律、節奏、音色上的不同韻味,引導學生探究民族樂器板胡與三弦獨特的音色及演奏方法。這種特有的戲曲語境,通過聲樂與器樂的多樣化表達加深了學生對黃梅戲這一傳統戲曲文化意韻以及傳統樂器的感性體驗。
(二)品意韻之內涵
音樂本身具有非語意性的特點,其文化內涵不需要借助文字來說明闡述,而以其特有的富有韻律的聲音織體來傳情達意。如人音版三年級下冊的唱歌教學《楊柳青》,教師可抓住江蘇地方民歌吳儂軟語的風格特點,采取先聲奪人的策略,選擇紫竹笛這一樂器進行傳情達意。課前,教師一邊播放《楊柳青》伴奏音樂,一邊隨音樂悠閑地吹起紫竹笛。學生們在笛韻聲聲的熏陶感染下也情不自禁躍躍欲試,再加上教師的引導,很快就能熟悉襯詞部分“楊柳葉子青啊
教師巧妙地用紫竹笛這一樂器激發學生的聽覺與情感反應,在實踐演奏中解決了襯詞部分節奏跳躍、同音反復、曲調細膩委婉的教學難點,再通過反復聆聽、口傳心授,讓學生掌握用地方方言演唱整首曲子,理解音樂所涵蓋的江南絲竹樂、江蘇民歌吳儂軟語的韻味特點及楊柳青曲牌等特有地方音樂文化,也顯得水到渠成,順理成章。
三、營造彌漫效果,凸顯情韻之美
音樂的情韻表現是基于聆聽、感受、理解、想象基礎上的音樂創造性表現,不同的音樂家可以賦予音樂作品不同的理解、不同的表現。在音樂課堂教學中,不同的教師也可以有不同的設計方式,也就是不同的情韻表達。在小學階段,民歌教學占了相當大的比重,筆者巧妙地借助民族樂器,傳遞民歌特有的韻味,讓學生加深對該地域特有音樂文化的感性審美體驗。如教學人音版五年級上冊塔塔爾族歌曲《豐收之歌》時,筆者抓住前奏音樂中特有的“鼓點”音效,在導入環節中借新疆手鼓隨鼓點節奏起舞,讓學生邊觀看教師舞蹈邊聆聽音樂,思考這段音樂是哪一個民族的,感受音樂中的鼓點節奏。學生們在直觀感受及教師的循循善誘中逐步產生新的認知:用手鼓敲擊發出“咚噠”這樣的節奏,搭配這樣的舞蹈,正是新疆塔塔爾族的風格。手鼓這一極具民族特色的樂器很好地搭建起了通往民族地域音樂的橋梁。
又如在欣賞人教版二年級上冊管弦樂作品《森林中的鐵匠》時,筆者抓住作品中特有的打擊樂三角鐵音效,啟發學生聆聽想象:聽到這樣的聲音你想到了什么?音樂家用這樣的音樂到底表現誰呢?他(她)的心情是什么樣的呢?用音樂營造聲韻彌漫的效果,通過分段細節聆聽,讓學生對樂曲中反復出現的節奏規整的“叮叮叮”產生一系列的聯想,對音樂人物形象及其動作、神態、心情產生細致入微的“共情”。隨之選擇用相匹配的打擊樂器三角鐵為樂曲進行創造性改編,模擬鐵匠打鐵發出的聲音,使情境參與、身體參與、聲音參與的審美體驗——情韻之美得以實現形象化、具體化的表現。
再如在一些歌唱教學中,遇到抽象音樂符號等知識點也可以借助樂器進行創造性表現。如人教版四年級上冊歌唱教學《守株待兔的老農夫》,歌曲中多次出現倚音、波音記號,單靠教師的講解或范唱不能很好地讓學生體驗感受裝飾音的裝飾效果。這時借用竹笛進行范奏,讓學生對比聆聽,就能很直觀地使之接收聲音刺激,感知倚音、波音記號在音樂中的表現。
器樂之“聲”有盡,而“意”無限。在音樂課堂教學中,教師應有效發揮樂器功能,傳其“聲”、入其“境”、品其“味”、通其“意”、傳其“情”,讓“三韻”之美直抵心靈。
(作者單位:福建省閩侯縣實驗小學 責任編輯:黃曉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