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鴻飛
[摘 要]閱讀教學在語文教學中占據重要地位,直接關系到教學質量的提高和學生整體素質的提升,目前“只讀書不思考,過目不知所以然”已成為學生新的閱讀障礙。教會學生如何高效閱讀,是閱讀教學的重中之重。《語文課程標準》閱讀目標中有明確的要求,直接指出培養目標的同時,也滲透了引導學生閱讀策略的學習。
[關鍵詞]閱讀教學;閱讀策略;閱讀質量
近年來“閱讀策略”這一關鍵詞頻繁地出現在語文教學專業研究的書籍上,被越來越多的語文教師所重視。什么是閱讀策略呢?研究者目前比較認同的概念為倪文錦提出的“所謂策略教學,是指通過教學提高學生對學習要求的認識,掌握和運用恰當的策略來完成學習任務,從而形成監控策略運用的能力。”培養學生的閱讀策略,可從提問策略、言語理解策略、概括信息策略和提取有效信息策略等方面入手。
一、提問策略的培養
學生課前閱讀經常只是泛泛地讀,至于文章內容是什么根本不思考,要么就是動筆隨便畫幾個生字詞語應付了事。教師應從低年級開始,培養學生良好的閱讀習慣,教會學生閱讀方法,使他們有目的有目標地去閱讀。
課前運用提問單,是培養閱讀習慣的好方法,這種方法特別適合低年級。教師引導學生在讀課文時,應先從題目入手,看看能提煉出哪些信息。第一遍讀文,讀通讀順,不丟字落字,遇到不認識不理解的字詞,查找資料自己解決。第二遍讀在第一遍的基礎上,力爭有感情,同時梳理文章脈絡,提出自己不懂的問題,寫在提問單上,然后再帶著這些問題去文中查找資料。如果有解決不了的問題,答案不肯定或沒有找出來,可先在書上做標記,第二天課堂上和教師探討,共同解決。
二、質疑策略的培養
1.鼓勵學生大膽質疑,提出基本問題
例如在學習二年級下《千人糕》一課時,教師應引導學生大膽質疑,并提出問題:什么是千人糕?千人糕好吃嗎?千人糕是用什么做的?千人糕是一千個人才能做成嗎?就這樣慢慢引導,下次學生也會試著看題目質疑了。再如《太空生活趣事多》一課,教師可引導學生提出問題:太空生活有哪些趣事?太空生活是怎樣的?還有的題目直接點明文章主旨,如《雷鋒叔叔,你在哪里》《誠實和信任比金錢更重要》《音樂之都維也納》。讀這類題目時,教師應鼓勵學生找出題眼,然后再提出自己質疑的問題。有了問題,學生就有了內驅力,就會想辦法解決問題,這就是主動學習的趨勢。教師教授學生質疑的方法,使學生在尋找答案的過程中開始主動學習。
2.引導學生分析問題、評價問題
例如在學習《香港之夜》這一課,在課前閱讀時,可引導學生看到題目能提出哪些問題,如香港的夜晚有什么特點?為什么要寫香港,有什么意義?隨著學生認知水平的提高,提出問題的層次也會有所提高,從表面問題向有深度的問題過度,提出表達自己個人觀點的問題。比如《精彩極了和糟糕透了》一課,教師可從感悟收獲方面去提問:學了這一課你有什么收獲?受到什么啟發?在今后的學習生活中打算怎樣做?在對學生進行提問策略的培養中要讓學生敢于提出自己的看法,使他們有獨立的思想,避免人云亦云。
3.運用多種方式相互提問
(1)互換角色式提問。師生互換角色或者與學習伙伴相互提問。例如在學習《童年的泥巴》一課,師生可以互換角色,相互提問,學生可能最感興趣的問題就是“老師,你的童年玩什么?”“老師,講講你的童年趣事吧”。這時是對學生進行口語訓練和使他們集中注意力的最佳時期,教師講學生聽;然后學生講,大家聽。在這樣積極的氛圍中既培養了學生說的能力,也培養了學生聽、評的能力。課堂氣氛活躍了,學生也能輕松掌握所學知識。
(2)架橋鋪路式提問。提問時如果所設的問題有難度,或者學生思路沒有打開,教師就應根據實際情況,對學生做適當點撥或提示,也就是架橋鋪路,促使學生完成思維定向,使學生思路豁然開朗,從而順利地解決問題。
(3)遞進式提問。采用遞進式提問,通過一連串的問題,環環相扣,步步提高,拓寬思路,抓住本質,給學生完整的思維模式,從而使師生之間產生共鳴。
三、言語理解策略的培養
1.第一學段《小學語文課程標準》要求,學生能結合上下文和生活實際,了解課文中詞句的意思。例如:《鄧小平爺爺植樹》中,“一個樹坑挖好了,鄧爺爺精心地挑選了一棵茁壯的柏樹苗,小心地移入樹坑,又揮鍬填了幾鍬土,他站到幾步之外仔細看看,覺得不很直,連聲說,不行不行,他又走上前把樹苗扶正”這一段中,引導學生聯系生活中栽花的場景,理解“挑選”“仔細”“連聲”“扶正”等詞語,說明鄧爺爺83歲高齡還來植樹,而且十分認真。培養學生學會通過理解關鍵詞,來體會全段乃至全篇的內容。
2.第二學段《小學語文課程標準》要求,學生能初步把握文章的主要內容,體會文章表達的思想感情。比如三年級《爆竹聲聲》中:“每逢新春佳節,人們都要燃放爆竹。街頭巷尾,村里村外,爆竹聲震耳欲聾。也許你會感到奇怪,爆竹明明不是用竹子做的,為什么叫爆竹呢?”這一段中要理解爆竹名字的由來,以及為什么會發出震耳欲聾的聲響等,需要學生課前查找有關資料,同時也運用到了信息篩選策略及概括理解策略,慢慢的學生就學會提問策略和技巧。
3.第三學段《小學語文課程標準》要求,學生能聯系上下文和自己的積累,推想課文中有關詞句的意思,辨別詞語的感情色彩,體會其表達效果。例如《賤賣海張五》一文中寫道:“清朝咸豐年間,天津手藝人中,捏泥人的‘泥人張排第一,而且有第一沒第二,第三,差著十萬八千里。”理解泥人張的絕,就得先了解海張五這個人物特點,教師在教學中應引導學生在有感情朗讀和表演重點句子的過程中感悟人物特點,受到情感的熏陶,進而理解文章的重點內容。
四、概括信息策略的培養
1.第一學段提取有效信息策略的培養要優于概括信息策略的培養。低年段學生能結合插圖,理解文字內容,把大意提取出來。例如,二年級《傳統節日》一課,課文按時間順序講述了我國的七個傳統節日,以及每個節日的習俗,我們從中感受到了祖國燦爛的民族文化,使學生增強了民族自信心和自豪感。在這一課的教學中,應避免學生把每個節日都復述一遍,照抄全篇。
2.第二學段提取有效信息策略和概括信息策略要同時培養,特別是在課前學習,需要查找資料時,要學會利用檢索有用的信息,概括處理信息并整合重要信息。例如三年級的《香港之夜》課前學習,查找資料了解香港,通過圖片、地圖等看到香港的美和繁華。了解作者巴金,以及巴金的代表作,當時的寫作背景等。
五、提取有效信息策略的培養
對于第三學段學生提取有效信息策略和概括信息策略的培養,尤為重要。無論是課前學習還是課堂學習或是課后復習,都運用得到。例如,六年級的《頒獎詞三則》,在課前學習時,首先要知道什么是頒獎詞以及頒獎詞的特點,高度概括被頒獎人張麗莉、陳健、王順友的事跡。課堂學習時提取有效信息,理解三句話的含義,在有感情朗讀的基礎上概括賞析頒獎詞,學習頒獎詞簡練、語言優美、與實際相符的特點。
為了使學生對自己閱讀過的文章有較深的印象,可讓學生準備摘抄感悟本,把文中好詞佳句摘抄下來,也可以把自己的感想和體會記錄下來。教師要告訴學生在做筆記的同時將筆記內容與文章內容聯系起來,這樣可以有效地刺激學生的大腦,提高這些內容在腦海中的活躍程度,從而加深印象。
結合課本內容,再讀相類似的文章,擴大閱讀量。根據自己的興趣,采取精讀或略讀,結合課堂學習的方法,自問自答地解決課外閱讀問題。這些問題的設立不建議太難,但是如果有解決不了的問題,可以請教家長或教師。
《語文課程標準》指出,閱讀是學生的個性化行為,應讓學生在主動積極的思維和情感活動中,加深理解和體驗。古人說得好,“授人以魚不如授人以漁”,所以在閱讀教學中要重視對學生方法的指導,讓學生學會自己閱讀。閱讀策略教學的實質是,變重教為重學,變獲得為獲取,變被動為主動。學生掌握了正確的閱讀方法,就等于獲得了一把打開知識寶庫的金鑰匙,就能做到事半功倍。
參考文獻:
[1]倪文錦,歐陽汝穎.語文教育展望[J].上海:華東師范大學出版社,2002,(02).
[2]周子怡.小學語文整本書閱讀教學實施策略探究[J]. 現代職業教育.2018.(34).
(責任編輯 武之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