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智容
[摘 要]科學區作為幼兒園探索性活動區的重要組成部分,因其能滿足幼兒自主選擇、自發探索、操作擺弄的需要,以及其融操作性、思考性、創造性、趣味性為一體的獨特魅力而深得幼兒的喜愛。如何優化教師在科學區中的支持性策略,使它在幼兒游戲中發揮更加積極的作用,已成為廣大幼兒教師關注的重點。本文立足園本實踐,從游戲環境創設、教師角色定位、師幼互動、教學反思等四個方面,提出了優化科學區中教師支持性策略的有效做法。
[關鍵詞]科學區;支持性策略;角色定位;互動方式
長期以來,許多幼兒園雖然一直堅持開展科學區游戲,但由于教師對幼兒游戲支持不夠到位,導致幼兒在游戲中不能得到全面的發展。為此,我們立足園本實踐,從游戲環境創設、教師角色定位、師幼互動方式、教學反思四個方面,提出了優化科學區中教師支持性策略的有效做法。
一、優化游戲環境——“創”支持性平臺
游戲環境的營造是幼兒游戲開展的前提條件和基本保障,游戲環境的優化也是教師對幼兒游戲支持的關鍵要素之一。因此,在科學區中,教師首先要優化游戲環境:
1.要創設寬松的探究心理環境
教師在開展科學區游戲的過程中,應當盡力營造自由、寬松、開放的環境,以消除幼兒的顧慮和壓力,鼓勵幼兒以積極主動的狀態參與探究活動。在活動開展的過程中,教師還應用理解的眼光看待幼兒的探究方式,寬容幼兒在自主探究中出現的失誤,盡量少發號施令,多觀察,多傾聽,多以商量的方式引導幼兒的活動,使幼兒的心理處于輕松活躍的狀態,保持他們良好的探究興趣。
2.要提供豐富適宜的探究材料
教師應根據幼兒的年齡特點提供適宜的游戲材料,同時還需要依據不同類型的探究內容提供不同的環境支持。有些材料需要明確的步驟,如科學小制作、科學小實驗等,此時應為幼兒提供直觀的操作步驟圖,才能確保幼兒在游戲中獲得成功;有些材料沒有明確的探究目標,具有低結構的特點,此時教師就應根據幼兒的游戲情況,動態進行材料跟進和調整,才能引發幼兒與材料的多元互動,獲取材料多樣玩法的樂趣;還有的材料本身玩法比較單一,可以將之設計成競賽型的材料,鼓勵幼兒通過挑戰來體驗成功的喜悅。只有不斷優化環境,才能引導幼兒更好地“激發的探究興趣,體驗探究的過程,發展初步的探究能力”。
二、多角色定位——“探”支持性方式
《3—6歲兒童學習與發展指南》頒布以來,教師角色定位受到了越來越多的關注。教師在幼兒的游戲中扮演怎樣的角色,以怎樣的方式支持幼兒的游戲將直接影響幼兒的游戲質量。因此,除了在其他游戲中教師所具有的“材料提供者”“安全防護者”“游戲合作者”和“喜悅分享者”等角色,依據科學區游戲的特點,教師還需在游戲中做好以下角色定位:
1.靜待花開的守望者
一方面科學游戲不同于其他游戲,它需要有一定的時間讓幼兒用心觀察、穩步操作、細致發現,如果教師操之過急,嘮叨催促,過分干預幼兒,很容易養成幼兒做事馬虎應付的壞習慣;另一方面在探究的過程中,幼兒有時是憑借自己的經驗,按照自己的意愿或者想法進行的嘗試性的活動,探究過程可能偏離老師的預期,甚至出現了錯誤或者失敗的現象,但如果是幼兒能力所及,興趣仍在,教師就要學會沉默,耐心觀察幼兒的游戲情況,等待幼兒探索成功的美好時刻;當幼兒在自主性探索中想法不完善,或忽略了某些現象時,教師不要急于強調錯誤,并給予幼兒探索的時間,允許幼兒慢慢嘗試,自己發現問題,分析問題,并嘗試用自己的方式解決問題。
2.疑難困惑的幫助者
在探究活動中,幼兒往往因為生活經驗不足的原因出現這樣或那樣的困難,導致游戲停滯不前,或者讓幼兒喪失信心,此時教師應助幼兒一臂之力,幫助幼兒巧妙化解困惑和難點。如在“制作風車”這一游戲中,教師鼓勵幼兒自己學看步驟圖制作風車,但幼兒并沒有認真觀察步驟圖中“葉片卷的方法”,而是把葉片折起來,從而導致風車制作完成后轉不動的現象,經過多次失敗,幼兒仍然百思不得其解。此時教師就立刻以“幫助者”的角色出現,引導幼兒認真觀察“步驟圖”和自己制作的風車在葉片上的不同之處,通過教師的幫助,幼兒一下子就發現了“風車不轉”的癥結所在。
3.探秘科學的引領者
科學區是幼兒科學啟蒙的重要場所,如何引導幼兒愛上科學、迷上科學,就需要老師扮演好“引領者”的角色。在探究活動中,首先,教師自身要有充分的科學知識儲備和嚴謹的科學態度,才能在游戲中不斷解答幼兒千奇百怪的問題。其次,在游戲中,幼兒可能隨時生成新的探究話題,引出新的游戲玩法,此時教師應追隨幼兒的興趣點,挖掘潛在的探究價值,鼓勵幼兒自己提出問題,生成游戲,鼓勵他們不斷深入地進行科學探究。
三、多元互動方式——“彰”支持性技巧
游戲中,教師如何運用多元互動方式促使幼兒回應是游戲支持的技巧所在。在探究的過程中,依據不同的探究內容和幼兒在探究過程中的不同表現,教師可以靈活運用一下互動方式,幫助幼兒激發游戲興趣、提升探究能力。
1.設疑式互動
設疑式互動主要運用在幼兒開始探究之前,通過問題讓幼兒帶著疑惑和假設進入探究活動,達到發現探究結果的目的。如在“摔泥碗”這一游戲中,教師提出:“每個泥碗的底都能摔破嗎?試一試,說說你的發現,想想為什么?”通過設疑提問把幼兒的關注點直接聚焦在科學探究的核心價值上,為接下來的探究做好鋪墊。又如,在“紙張的力量”這一活動中,教師通過設計疑問“這一張薄薄的紙巾能提起這桶里的水嗎?”以此激發幼兒躍躍欲試的探究興趣。
2.任務式互動
任務式互動主要用在“線索型”的探究材料中,教師根據探究的內容和情境,引導幼兒依據一定的線索,如示意圖、任務問題或者步驟圖等進行探究。如在開展“丟失的珍珠”這一活動中,教師通過設置問題“布朗太太丟失的東西就藏在這些暫時不能打開的盒子里面,你們能幫她找找,哪些盒子里面有東西?—— 盒子里藏的東西就放在桌子上,哪些東西會在盒子里呢?哪些東西你覺得不可能藏在盒子里,為什么?——布朗太太丟失的是一件白色的東西。——布朗太太丟失的是什么?為什么我們這個盒子沒有發出聲音?”等,引導幼兒根據根據線索完成探究的任務,體驗探究成功的喜悅。
3.引領式互動
引領式互動主要運用在對某一材料的持續或者深入探究過程中,教師依據幼兒的探究興趣,由淺入深、逐層遞進設計問題,引導幼兒持續探究的互動方式。如在“有趣的泡泡”這一材料中,教師根據幼兒探究的不同階段,設計了一系列引領性的問題:
問題一:不同形狀的工具吹出泡泡的形狀會是一樣的嗎?除了泡泡水可以吹泡泡,還有什么可以吹泡泡?
問題二:泡泡水用完了,哪些材料可以用來制作泡泡水?
問題三:我們周圍的哪些東西可以用來做吹泡泡的工具?你們可以自己做工具嗎?
問題四:你可以吹出兩個相連的泡泡嗎?可以吹出一堆的泡泡嗎?可以接住泡泡嗎?
在引領式的問題互動中,教師始終追隨幼兒的興趣,以幼兒為探究的主體,通過巧妙設置問題引導幼兒不斷拓展探究的內容和形式。
4.發現分享式互動
此類互動方式主要用于感知型探究活動中,如在引導幼兒感知某一事物或現象時,引導幼兒通過直接感知、親身體驗和實際操作,發現事物的現象。如在“樹葉探秘”這一材料中可以引導幼兒說說:“你所觀察的葉子的顏色、形狀,像什么?摸葉子的時候有什么感覺?葉子的邊緣像什么?用放大鏡瞧一瞧,你還發現了什么?”以幫助幼兒獲得探究時的感性經驗,分享探究的發現。
5.提升梳理式互動
提升梳理式的互動往往用在游戲的評價環節,此時教師可以引導幼兒介紹自己探究的方法,說說自己探究的過程,分享自己在探究中的發現、遇到的困難、解決的方法,得出的結論等,在傾聽幼兒的基礎上,幫助幼兒共同梳理探究經驗。如在科學區“魔法鏡子”游戲中引導幼兒說說:“你用什么方法把一只小恐龍變成了許多小恐龍?”在“有趣的沉浮”游戲結束后請幼兒介紹:“你是怎么把浮在水面東西沉到水底下,用什么方法把沉在水里的東西浮在水面上?”通過提升梳理式的互動,幫助幼兒回憶游戲經過,幫助他們在原有的基礎上梳理學習的方法,提升游戲經驗。
此外,教師要進行多角度反思,不斷調整支持性策略。在科學區游戲中,教師只有對幼兒游戲進行深入細致的觀察,分析解讀幼兒的游戲行為,才能不斷調整和改進自己對幼兒游戲的支持性策略,有效推動幼兒的游戲發展。如觀察幼兒與材料的互動情況,反思材料投放的適宜性;觀察幼兒在游戲中對教師介入的回應情況,反思教師介入的效果;觀察幼兒游戲的能力發展水平,反思教師目標制定的恰當與否、教師引導策略合適與否等,以此形成回顧游戲—分析成敗—查找原因—尋求對策—以利后行的過程,幫助教師不斷發展游戲指導策略,提升專業水平。
參考文獻:
[1]李季湄.馮曉霞.《3—6歲兒童學習與發展指南》解讀[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13.
[2]周仁娣.讓幼兒園數學教育活動生活化[J].教育教學論壇,2014,(07).
[3]胡慧娟,林菁.幼兒園數學教育活動設計適宜性的研究[J].幼兒教育研究,2016,(03).
[4]吳請.幼兒園數學教育專題講座[J].幼兒教育研究,2017,(01).
. ? ? ? ? ? ? ? ? ? ? ? ? ? ? ? ?(責任編輯 付淑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