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敬敏
[摘 要]隨著我國新課程改革工作的不斷深入發展,以素質教育理念為主導的現代化教學模式正在大力普及與應用。小學美術課程作為義務教育階段重要的美育課程,不僅是學生美術課程學習的基礎階段,又是培養學生良好審美意識以及想象能力、創造能力的重要渠道。因此,重視小學美術教學過程中學生審美能力的培養與提升對學生的全面發展具有重要的作用。在平時的美術教學中,教師可以從生活角度出發,培養審美能力;培養學生正確的審美價值觀;注重觀察習慣培養,提升審美感知能力;擺脫課堂教學束縛,引導學生感受自然美。
[關鍵詞]小學美術;審美能力;培養途徑
美術來源于生活又體現著生活,它是從藝術審美的角度對生活進行再創造加工后的形象展示。小學階段的美育是小學課程教育的重要組成部分,重視小學美術教學中學生審美能力的培養不僅承載著美術學科的素質教育任務,而且在培養學生完善的人格以及提升學生綜合素質方面具有重要的作用。小學美術教師應結合教學課程的需要,從學生生活實際出發,積極培養學生的審美能力,提高學生的審美意識和善于發現美的能力,從而促進學生的全面發展。
一、小學美術教學中培養學生審美能力的重要性
日常生活和學習中處處都存在美,無論是優秀的文學藝術、社會生活還是大自然四季的變化,都給人們帶來美的享受。但是,置身于這種美的環境中,許多學生在進行美術繪畫時往往抱怨沒有美的事物可以描繪,究其根本就在于缺乏發現美的眼睛。小學美術教育的育人作用更多的是通過美術課程教學培養學生在日常生活和學習中感受美、發現美、欣賞美以及創造美的能力。在素質教育的背景下,義務教育階段更注重培養學生的綜合素質和思想品行,教師要以美術教材內容為載體,注重培養學生的審美意識和想象力。在小學美術教學實踐中,教師要堅持不懈地進行美的知識傳授和教育,促進學生產生美的理念和思想,逐步形成美的標準。要通過認識和理解線條、畫面、色彩、明暗、大小、長短、形象、空間、質感等,讓學生明白什么是美、怎樣才算美;要通過造型、設計等環節的教學,讓學生理解美的表現和應用,形成一定的審美情趣;要通過欣賞、綜合等環節的教學,讓學生更深地理解美、評價美、尋找美,進而培養學生的審美能力。
二、現階段小學美術教學的現狀分析
隨著我國素質教育的不斷深入推進,基礎教育事業也迎來了新的發展與進步,小學藝術教育工作逐漸被大家所重視。以小學美術教學為例,素質教育下的小學美術已經不再是單純的“畫畫兒”學科,而是一種融匯了美術觀念與繪畫技巧,集欣賞、教學、育人為一體的廣義的美育教學工作。《九年義務教育全日制小學美術教學大綱》中明確指出:“美術是以審美教育為核心,著力培養小學生的審美情趣。”在小學美術教學實踐環節,通常會出現兩種常見的教學方式:一種是簡單的“簡筆畫”教學。這種教學方式一般是教師結合美術教材的內容,將美術繪畫的構圖、著色進行定型化、模式化處理,成為一種標準模式。這種教學方式容易導致學生畫出來的作品大同小異,畫的娃娃都是大眼睛小嘴巴,畫的房子都是三角形的屋頂加一個長方形的框框,千人一面毫無生氣。另一種就是“反復式”教學。主要是指在教學過程中教師依據自身所擅長的某一種畫法,如水墨畫、素描等,反復訓練學生。這種教學方式容易導致學生畫出來的作品缺乏靈氣。這兩種教學方式都過度注重繪畫技巧教學,而缺乏對學生審美意識的培養。美術課程不能僅僅局限于繪畫的技巧與固定的方式,更應引導學生在學習的過程中善于發現生活中的美好,并通過畫筆展現出來,從美術課程學習中升華出更多的育人作用,培養學生創造性的思維與空間想象能力。
三、小學美術教學中學生審美能力培養分析
1.從生活角度出發,滲透審美能力培養
美術來源于生活,又通過藝術的加工處處體現生活。在培養學生審美能力的過程中,教師要善于從生活的角度出發,找尋美的影子,并將其運用到美術課堂教學中。在具體的教學實踐中,教師要能夠將教材知識內容與生活實際相結合,引導學生從生活的角度去看待和理解美術作品。例如,在教學生畫小魚時,教師可以將裝有小魚的魚缸搬進課堂,在學生賞魚的過程中教師提出問題,引發學生思考:“小魚身上都有什么樣的花紋?尾巴的形狀是什么樣的?”讓學生充分發揮想象力,并在繪畫過程中體現出來。這樣的教學活動,不僅能夠增加美術課堂教學的趣味性,又能在潛移默化中培養學生觀察美和發現美的意識。
2.培養學生正確的審美價值觀
在日常教學過程中,教師除了要提高學生的美術技能之外,還要培養學生的審美素質,使學生樹立健康的審美觀,從而能夠更好地明辨是非和美丑,養成愛美的意識,并接受美的熏陶。例如,在教學生通過繪畫展現四季變化時,教師可以先借助多媒體教學手段為學生展示四季變化的圖片,引導學生走進反映四季變化的意境,切身體會四季變化所帶來的美感,幫助學生感受美的存在,樹立正確的審美意識及觀念,從而在自己繪畫的過程中更好地發揮思維想象能力,創作出更符合審美要求的美術作品。在美術課程教學過程中,教師只有引導學生樹立正確、健康、高尚的審美觀念,形成辨別美丑的能力,才能更好地幫助學生在面對優秀的美術作品時深入理解和體會作者的思想情感,發現作品背后蘊藏的美感。
3.注重觀察習慣培養,提升審美感知能力
觀察是學生發現美的重要方式和途徑,學生的觀察能力在很大程度上影響著美術課程的學習水平。在美術課程教學中,培養學生的觀察習慣至關重要。同樣一件事物,每個學生都可以看得到,但是不代表每個學生都能發現蘊含其中的美,這就是學生觀察能力不同帶來的區別。在教學過程中培養學生的觀察能力,教師首先要有目的地引導學生去看待一件事物,包括觀察形狀、顏色、結構等,在腦海中形成最基本的表象,然后再深入感知。美術學科的觀察實踐方法是多種多樣的,可以根據教學的需要先觀察后講解,也可以先講解后觀察。例如,在教學生畫白菜之前,可以先布置課后作業,讓學生利用課余時間細心觀察平時常吃的白菜;在畫小動物之前,可以先組織學生到動物園觀察小動物,然后再回到課堂上進行繪畫訓練。小學生審美能力的培養其本質就是學生眼睛的觀察能力和大腦的分析判斷能力的綜合體現。在教學過程中,教師要善于對學生進行引導,使學生能夠以審美的眼光去看待生活中的事物,并以線條、色彩的形式將其表現出來,通過日積月累的訓練與培養,幫助學生樹立正確的審美觀念和良好的性格品質。
4.擺脫課堂教學束縛,引導學生感受自然美
大自然是最無私的,它將一切美好都送給了人類,通過四季變化讓人類欣賞到無數的美景,如雪花飛舞的冬天,紅葉滿山的秋日,碧海黃沙的夏天,青山綠水的春季……因此,在日常生活中,我們一定要學會欣賞自然,感受生活中的美好。教師要創造機會讓學生去接觸自然、感受生活,體會到自然界的神奇與美好,真正意識到生活中的美、藝術上的美都來源于生活。教師可以轉變教學模式,帶領學生到室外活動,同時將在課外直接獲取的表象知識進行加工運用,提高課堂教學效果。
5.構建美術創作環境,提高學生的審美意識
在小學美術繪畫教學中,營造輕松、靈活的課堂環境是促使學生發揮繪畫創造力以及個性化發展的前提。小學美術教育不僅能夠提升學生的藝術素質,也能夠幫助學生在發現美、創造美的過程中豐富情感。因此,在美術繪畫教學中教師應鼓勵學生發揮自身的想象力,從自己認為美的角度出發去構思作品、完善作品。與此同時,教師在對學生的作品進行評價時同樣需要從學生的角度出發,正確引導學生表達對美好事物的感受,深化審美教育。
小學生審美能力的培養是小學美術教學工作中的重要組成部分。教師不能單純地將審美能力培養看作是美術作品的鑒賞活動,而應從生活角度出發,在教學過程中引導學生逐步形成一種對美好事物的正確解讀能力,促進學生良好審美意識的養成以及身心的健康發展。
參考文獻:
[1]周璇.小學美術課堂教學中學生審美能力的培養[J].美術教育研究, 2016,(6).
[2]劉仁銀.談小學美術教學中學生審美能力的培養[J].新課程(小學), 2016, (3).
(責任編輯 趙永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