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偉獎
【摘要】目的:探究全髖與半髖關節置換術治療股骨頸骨折的臨床效果。方法:選取2017年7月~2019年7月進入我院的股骨頸骨折患者35例,隨機分為2組,全髖組(n=18),半髖組(n=17)。全髖組采用全髖關節置換術,半髖組采用半髖關節置換術。比較兩組患者的術中出血量、手術時間、住院時間、髖關節功能恢復情況、并發癥發生率。結果:全髖組的術中出血量、手術時間、住院時間多于半髖組(P<0.05);術后2個月,全髖組的髖關節功能恢復情況優于半髖組(P<0.05);術后至出院,全髖組的并發癥發生率低于半髖組(P<0.05)。結論:全髖置換術的手術時間較長,患者的出血量更多,但這種術式治療股骨頸骨折能明顯改善患者髖關節功能,減少并發癥的發生,提高療效。
【關鍵詞】全髖關節置換術;半髖關節置換術;股骨頸骨折
股骨頸骨折是一種常見的骨科疾病;該病若不及時治療,會出現股骨頭壞死的現象,嚴重者可能會致殘。以往的保守治療效果不佳,人工髖關節置換術逐漸得到應用。全髖與半髖關節置換術這兩種術式的治療效果還尚未明確,本研究對比這兩種術式治療股骨頸骨折的臨床效果。
1.1納入與排除標準 納入標準:①符合《外科學》中關于股骨頸骨折的診斷標準;②本研究患者知情并同意,并經過我院倫理委員會批準。
排除標準:①合并病理性骨折者;②伴發其它部位惡性腫瘤者;③合并心、腎嚴重病變者。
1.2一般資料 選取2017年7月~2019年7月進入我院的股骨頸骨折患者35例,隨機分為2組,全髖組(n=18),半髖組(n=17)。兩組患者的一般資料對比無明顯差異(P>0.05),具有可比性。見表1。
1.3方法 全髖組:全麻,取健側臥位,后外側切開皮膚,暴露髖關節,取出關節囊。外旋髖關節,取出股骨頭,將股骨柄假體植入并固定。對髖臼內的軟骨進行清除,再安裝人工髖臼,并調整其與人工股骨頭的位置,檢查無脫位情況后,縫合。半髖組:手術過程與全髖組相同,但僅植入人工股骨頭,不安裝髖臼。術后,給予兩組患者抗感染等常規治療。
1.4觀察目標 ①記錄兩組患者的術中出血量、手術時間、住院時間。②術后2個月,對比分析兩組患者的髖關節功能恢復情況。按照Hams評分標準:差:分值<70分;良好:分值為70-90分;優:分值>90分。分值越高代表髖關節功能的恢復越好。③術后至出院,統計兩組患者的并發癥發生率。
1.5統計學處理 采用SPSS19.0統計學軟件進行數據的處理。計量資料以(x±s)表示,用t檢驗;計數資料以(n/%)表示,用X2檢驗。P<0.05為數據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2.1臨床指標比較 全髖組的術中出血量、手術時間、住院時間多于半髖組(P<0.05)。見表2。
2.2髖關節功能恢復比較 術后2個月,全髖組的髖關節功能恢復優于半髖組(P<0.05)。見表3。
2.3并發癥發生率比較 術后至出院,全髖組的并發癥發生率低于半髖組(P<0.05)。見表4。
股骨頸骨折多見于老年患者,其原因可能是老年人機體機能的退化、骨質疏松等。傳統療法治療該病的并發癥較多,人工髖關節置換術逐步得到應用。本研究針對股骨頸骨折患者,比較分析全髖與半髖關節置換術對其治療的臨床效果。
在本研究中,全髖組的術中出血量、手術時間、住院時間均多于半髖組。其原因是半髖組的手術難度更小,操作作過程較簡單,創傷較小,患者的恢復更快。在本研究中,術后2個月,全髖組的Hams評分優于半髖組的,表明全髖置換術能夠使患者的髖關節功能恢復更好。其原因是半髖節置換中,未植入髖臼,致使人工股骨頭與髖臼軟骨組織摩擦,導致軟骨組織受損,髖關節功能恢復較差。術后至出院,全髖組的并發癥發生率低于半髖組,其原因是在全髖置換手術后,假體和髖臼能更好的結合,減少髖臼關節的磨損,降低疼痛感,從而降低并發癥的發生。
綜上所述,全髖置換術的手術時間長,患者的出血量更多,但其治療股骨頸骨折的療效更好,這種術式能明顯改善髖關節功能,提高療效,并減少并發癥的發生,在患者自身身體條件允許的情況下應首選全髖置換術治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