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彩玲
摘 要:該文分析了安徽省小麥倒春寒發生的特點、發生情況及其對產量的影響,探討了通過改變播期、灌水追肥及耐倒春寒品種的利用等措施來預防和緩解倒春寒對小麥的危害,并對2020年小麥倒春寒的發生進行了預測和評估,旨在為安徽省小麥倒春寒的預防與減損提供參考。
關鍵詞:小麥;倒春寒;產量;預防
中圖分類號 S512.1文獻標識碼 A文章編號 1007-7731(2020)05-0057-02
小麥是安徽省主要的糧食作物之一,2018年種植面積達267萬hm2左右,是全省種植面積最大的農作物之一。安徽省小麥主要種植在安徽中部及北部淮北地區,屬我國黃淮麥區和長江中下游麥區,易受到干旱、洪澇以及冰雹、霜凍等自然災害的影響,其中小麥低溫災害是主要的災害之一[1-2],。小麥倒春寒是指春季氣溫回升后一段時間,再遇冷空氣襲擊,形成倒春寒。完成春化的小麥隨著氣溫越來越高,其抗寒能力也越來越弱,此時小麥容易受到冷害,嚴重影響小麥的產量[3-4]。近年來,隨著全球氣候的異常變暖,春季氣溫波動明顯,小麥遭遇倒春寒的頻率增加,危害逐漸加重,已成為小麥高產穩產的主要限制因素[5]。因此,本文分析了近年來安徽省倒春寒發生的特點、原因,對預防小麥倒春寒采取的一些措施及發生凍害后進行的補救措施進行了總結,并對2020年小麥倒春寒的發生進行了預測和評估,旨在為安徽省小麥倒春寒的預防與減損提供參考。
1 倒春寒發生時間及發生特點
小麥倒春寒多發生在每年的3—4月份,是指小麥在完成春化氣溫回升一段時間后,抗寒能力越來越弱時,再次遇到連續的低溫凍害。此時小麥正處于拔節孕穗期,當遇到連續低于5℃的低溫天氣,小麥的葉片會呈現白色,輕者穗子退化,穎殼透亮,重者穗部只剩穗軸,或小穗敗育,出現白穗。
近年來,小麥倒春寒時常發生,危害程度也有所不同。倒春寒的危害程度取決于小麥孕穗期與倒春寒發生的時間是否相吻合[5]。有研究表明,小麥在拔節初期遇到倒春寒(氣溫低于0℃),小麥的主莖分蘗會凍死,溫度越低、低溫時間越長,小麥減產越嚴重,-2℃處理2d,比對照減產71%,-4℃處理2d,比對照減產80%[5];小麥孕穗至抽穗前遇到低于5℃的低溫天氣,會導致孕穗的小花發育停止、幼穗嚴重萎縮凍死、正在抽穗的穗子變白穗,大大影響結實率,導致產量嚴重受損[4,7]。
2 小麥發生凍害的原因
2.1 品種 冬小麥品種可分為冬性品種、半冬性品種和春性品種3類,不同種類的小麥,其春化的溫度和時間也不同。冬性品種春化溫度偏低(0~3℃),春化完成時間偏長,需30~50d;半冬性品種春化溫度在0~7℃,經過20~30d完成春化;而春性品種春化溫度偏高(0~12℃),5~15d即可完成春化階段[8]。因此,針對不同的小麥品種,要適當調整播期,譬如冬性品種適期早播、春性品種適期晚播,避免春性品種因過早播種,在冬前就完成春化而喪失抗寒能力。
對于生育期相同的小麥品種,麥苗本身的抗寒抗凍能力也是決定小麥遭受凍害程度的關鍵因素之一。由于不同小麥品種在遭遇低溫脅迫后會引起其可溶性糖含量、SOD活性及脯氨酸含量等生理生化特性指標發生不同程度的改變,從而其導致抗凍抗寒的能力差別很大。譬如,經過低溫處理后,抗寒性強的品種其可溶性糖含量、SOD活性以及脯氨酸的含量顯著增高[7-10]。此外,小麥品種優良與其抗寒能力也有關系。
2.2 氣候和播種 由秋入冬天氣逐漸變冷,小麥在這個過程中御寒能力就會增加。安徽省小麥主產區位于淮北地區,氣溫變化較大,尤其倒春寒幾乎每年都會有不同程度的發生。播種期以及播種量也是影響小麥遭遇凍害的一個因素,不適宜的播期以及播種量增大均會導致小麥抗寒能力下降。
2.3 土壤肥力和管理 在其他條件相同情況下,土壤的綜合肥力越高,小麥抗凍能力也越強,反之,綜合肥力較弱,小麥受凍害的程度就會越重。同樣,長期疏于管理的地塊,其土壤板結、貧瘠,易造成弱苗等。
3 預防措施
3.1 選擇抗寒性強的小麥品種 選用適合安徽本地氣候條件的小麥品種,安徽處于黃淮冬麥區和長江中下游冬麥區,一般選擇半冬性、冬性或弱春性的小麥品種。近10年安徽省推廣的小麥品種有煙農19、皖麥38、新麥18和揚麥158等。有研究表明,小麥半冬偏冬性品種煙農19和半冬性品種皖麥38在苗期、越冬期、返青期、拔節期和孕穗期這5個時期均表現出較強的抗寒能力[11]。
3.2 培育壯苗,適當調整播期 預防小麥發生凍害關鍵是培育壯苗,這是小麥抵抗寒凍的基礎,選擇優質小麥種子,播種時要整地施肥,提高播種和出苗的質量。對于冬性的小麥品種在播期內適當的早播,半冬性品種要適時遲一點,而偏春性的小麥品種,要比冬性及半冬性小麥品種適當晚播。
3.3 及時灌溉補水 水的比熱容比土壤大,具有一定的調溫作用。時刻關注天氣情況,當早春預測寒流來臨前,及時進行灌水,一方面可以減小土壤溫度的變化幅度,另一方面空氣中的水汽在預冷凝結時,也能放出一部分潛熱,使土壤溫度升高,對防御小麥早春的凍害具有很好的效果。在土壤水分飽和范圍內,單位面積的灌水量越多,小麥遭受早春凍害就會越輕[12]。
3.4 加強田間管理 要加強田間管理,增強小麥的抗寒抗凍能力,尤其是小麥拔節后,田間管理尤其重要。早春如果麥苗生長過旺,要適當給與抑制,例如噴施生長抑制劑壯豐胺,防止小麥拔節過早,導致抗寒能力下降;小麥進入返青后,要及時進行病蟲害防治,葉面補施磷酸二氫鉀等葉面肥,噴施天達-2116或者在小麥幼苗期噴施外源茉莉酸甲酯,可顯著降低小麥的凍害[13]。應用氨基多糖分子的一種或者混合物作為抗逆激發分子而研制的一種新型氨基酸肥料——粒寶寶,它調節植物抗氧化酶活性,降低植物活性氧的含量,從而增強植物的耐寒能力[14]。
4 凍害后的補救措施
小麥凍害發生后,要及時的進行追肥施水。在分蘗還沒有結束時,要及時澆水并追施尿素等氮肥,促進未凍死的小麥分蘗生長,減輕凍害帶來的損失;對于抽穗期無法再促進分蘗小麥,可通過噴施葉面肥,加強田間綜合管理,防治小麥病蟲害、防止小麥早衰等提高灌漿質量,以最大限度減少小麥產量的損失[12,15]。
5 2020年倒春寒發生的評估
2019年下半年,安徽省大部分地區降雨偏少。據統計,截止到2019年10月底,51個市縣出現嚴重旱情,有些地區達到特旱。入秋以后,安徽淮北地區更是久旱無雨,加上秋冬整體氣溫依然偏高,干旱更加嚴重,旱情一直持續到2019年末,小麥的播種、出苗和生長受到嚴重的影響。因此,來年小麥倒春寒發生的程度可能會加重,而且一旦春季小麥大面積發生寒冬,可能對小麥造成的產量損失更加嚴重,所以要提前做好應對倒春寒的策略,積極采取灌水、施肥等措施,以減少更小的損失。
參考文獻
[1]歐行奇,王玉玲.黃淮南片麥區小麥耐倒春寒育種研究初探[J].麥類作物學報,2019(5):8.
[2]安徽省農業廳編著.安徽小麥[M].北京:中國農業出版社,1998.
[3]靖金蓮,安曉東,劉玲玲,等.倒春寒對晉南冬小麥主要性狀的影響分析[J].山西農業科學,2017,45(09):1415-1419.
[4]李世平,靖金蓮,安曉東,等.倒春寒天氣對晉南小麥產量的影響[J].山西農業科學,2016,44(03):357-360+368.
[5]孫方,李奎亮,楊平.小麥倒春寒凍害發生特點及預防措施[J].種業導刊,2018(04):26-28.
[6]韓梅香,殷朋.小麥倒春寒凍害發生的原因及防御措施[J].農民致富之友,2018(15):93.
[7]張淑娟,宋國琦,高潔,等.小麥春季抗寒性研究進展[J].山東農業科學,2017,49(06):157-162.
[8]肖杰.科學應對倒春寒,努力提高小麥單位產量[J].河南農業,2013(21):42.
[9]衛秀英,歐行奇,李新華,等.黃淮地區冬春季低溫脅迫對小麥生理特性的影響[J].湖北農業科學,2009,48(01):47-50+54.
[10]張志偉,王法宏,李升東,等.不同類型小麥品種孕穗期低溫生理反應及其抗寒性分析[J].麥類作物學報,2012,32(05):900-906.
[11]曹文昕,萬映秀,趙斌,等.小麥不同生育期抗寒性研究[J].安徽農學通報(上半月刊),2009,15(17):57-59.
[12]張中原.小麥晚霜凍害的形成原因及預防補救措施[J].河南農業,2019(28):38.
[13]李楊洋,焦湞.外源茉莉酸甲酯對小麥幼苗低溫耐受性的影響[J].生物技術通報,2018,34(03):87-92.
[14]楊文飛,朱云林,杜小鳳,等.粒寶寶在小麥上的應用效果試驗[J].安徽農學通報,2015,21(20):36,117.
[15]馮玉環.注意預防小麥倒春寒[N].河北科技報,2018-03-13(B04).
(責編:張 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