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繼玲
同伴之間的合作,對于兒童的社會性發展具有重要的促進和推動作用。如果兒童在幼兒階段更懂得合作,那么其在未來的社會生活中就有可能更好地適應,并且取得一定的社會成就:而不懂得合作的兒童,則更有可能在社會交往中遇到麻煩,不能夠很好地適應社會生活,進而影響其個人成就的發展。由此可以看出,合作行為的發展不僅能夠影響到兒童當前的心理活動,而且對其未來的社會適應性發展有重要的預測性作用。大班幼兒的合作能力比小、中班幼兒發展得更快,具體表現為大班兒童主動合作的次數增多、合作水平更高、合作的內容更加豐富。
在幼兒階段,兒童的主要活動是游戲。他們的認知、情感、意志、個性、社會性等,在游戲的過程中得到成長與發展。與他人友好相處,能夠合作、謙讓、助人等親社會行為是兒童個性、社會性發展的一個重要方面。在所有的游戲類型中,建構游戲是幼兒為了某一個建構目標,共同利用積木、紙盒等各種不同的建構素材,構造一定的物體形象來反映周圍生活的一種游戲。建構游戲能夠有效地促進幼兒合作行為的發生,進而有助于幼兒親社會行為的培養。針對我園大班幼兒在建構游戲中合作情況的分析,主要存在以下四個方面的問題:(1)合作的性別問題:女孩高于男孩,同性多于異性。 (2)合作水平問題:高水平合作不多。(3)合作意識問題:先完成自己的任務,再合作。(4)告狀問題:經常發生告狀。
因此,我們在分析大班幼兒在建構游戲中的合作行為特點,為改進建構游戲促進幼兒合作行為提供相對科學的指導性建議。
一、設置不同建構主題,促進幼兒異性之間的合作
由于性別意識的產生,使得兒童更愿意選擇同性別的同伴進行合作,而這種合作形式并不利于幼兒親社會行為的發展。根據不同性別兒童的特點,教師可以設置不同的建構主題,促進不同性別幼兒之間的合作,培養幼兒的合作意識。
從游戲一開始,教師應盡量避免將同性別的幼兒分到一組,將不同性別的幼兒分為一組,鼓勵、表揚不同性別的兒童合作。在游戲主題的設置方面,嘗試設置異性交往的主題游戲,促進兒童異性之間的主動協商,相互幫忙。通過主題建構游戲的沒置、使得兒童將不同異性之間的相互配合、相互幫助、共同完成任務變成一種習慣,促進兒童之間的同伴交往。
在游戲的過程中,教師可適當介人,根據主題建構,指導異性兒童之間的合作。幼兒教師可以運用自己的言語評價來引導幼兒多與異性同伴交往,根據不同的主題內容分別對男孩和女孩進行評價,經常表楊男孩善于探索、勇敢品質,女孩樂于助人、善于合作的品質等,讓不同性別的幼兒對彼此有更加積極的認識,更愿意合作。
在游戲結束后,教師應對整個游戲活動進行總結概括,強調同伴之間合作的重要性,并及時調整建構游戲的設置。
二、合理設計建構主題,促進幼兒之間高水平的合作
通過對自由游戲和建構游戲活動的對比可以發現,建構游戲中幼兒的高水平合作行為發生次數多于自由游戲,由此可見,建構游戲能夠促進幼兒合作行為的發生。但是,在建構游戲中,高水平的合作行為發生次數并不多。通過觀察,可以發現,在不同的建構主題中,幼兒能夠積極地思考,在有準備的基礎上,大都能夠完成任務,與其他小朋友配合,在獲得成就感的同時,增進了合作能力。但是,不同的主題對于大班幼兒的合作行為有不同的影響,在主題建構游戲“各種各樣的房子”中,幼兒之間的合作并不多,因為該主題以具體事物為主,而且比較簡單,限制了兒童之間的交流,兒童更多的是先完成自己的任務,然后再去尋求合作;而在虛擬的建構游戲中,促使了兒童之間的交流,兒童更多地是一開始就尋求合作,之后再獨立完成。因此,不管哪種主題,都有可能存在一定的利弊,建構活動盡量要多設置不同的主題,在各種各樣的主題中,促進兒童的合作行為。因此,教師應該合理設計建構游戲的主題,有意促進兒童之間高水平的合作。
三、科學介入建構活動,增強幼兒的合作意識
通過觀察和教師經驗總結,我們發現兒童的合作意識并不強,特別是在建構游戲一開始的時候。兒童合作意識將影響幼兒之間、師幼之間的互動與合作,直接影響合作行為的發生與否。因此,教師在游戲的一開始,就應該適時、科學的介入建構游戲,仔細觀察幼兒正在做的事情,傾聽單獨游戲幼兒的自言自語和幼兒之間的對話,了解幼兒正在進行的活動。在了解了幼兒的意愿和他們之間的中心話題之后,教師以"伙伴”的身份介入到游戲中,主動幫助兒童解決正在面臨的困難,或者邀請別的兒童參與合作,潛移默化地教會兒童合作。因此,教師參與應該注意三個問題:第一,適時介入,不能看到問題就馬上參與,而是要選擇時機;第二,細心觀察,善于發現幼兒之間存在的問題,及時處理;第三,身教大于言傳,如果教師僅僅用言語告訴幼兒應該合作,互相幫助是遠遠不夠的,而是應當以“同伴"或“伙伴”參與到游戲中,潛移默化地影響幼兒。
四、科學處理告狀行為,培養幼兒自己解決問題的能力
在建構游戲過程中,經常發生告狀行為,甚至有幼兒會哭著來找老師。告狀行為雖然是幼兒的一種常見現象,但這種現象的發生一方面反應了兒童合作行為的中斷,是對合作行為發生的一種干擾:另一方面也反應了幼兒還不能夠很好地自己解決問題或沖突,不利于其同伴交往能力的發展。對于大班幼兒來說,他們已經掌握了一定的道德標準,但是由于他們的“以自我為中心”,還不能很好地處理人際沖突,于是就會向權威“告狀",而此時,他們的“權威”—幼兒教師如何處理就顯得尤為重要。那么,教師該如何處理告狀行為呢?首先,教師應該具有充分的耐心,與發生沖突的兒童進行溝通,而且這種溝通應建立在對幼兒充分尊重的基礎上;其次,在解決沖突時,應該考慮到幼兒的需要,理解幼兒的目的和沖突發生的主要原因;最后,盡量讓發生沖突的幼兒自己解決問題,豐富幼兒的生活經驗。
幼兒的合作能力是在集體交往中逐漸發展起來的,因此要培養幼兒的合作能力,首先要讓幼兒融入集體,學會同伴間的社會交往。在此基礎上再慢慢引導幼兒間相互合作,從被動合作到主動合作,從學會合作到善于合作、樂于合作,在合作中體驗樂趣,獲得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