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艷貞
【摘要】
乳腺增生是婦科的一種常見疾病,嚴重影響了患者生活質量。對此,文章總結了穴位敷貼的作用機制,歸納了學者們關于乳腺增生應用穴位敷貼治療的研究報道,綜述如下。
【關鍵詞】穴位敷貼;乳腺增生;應用效果
【中圖分類號】
R969.4? 【文獻標識碼】
B【文章編號】2095-6851(2020)04-243-02
1前言
目前乳腺增生疾病是婦女疾病現象中一種常見的疾病癥狀,由于患者的乳腺組織和乳腺上皮組織構建不夠健全,因此導致該疾病的乳腺組織結構發生變化,出現出現結構退化等情況,另外,該疾病的結構組織出現問題造成病變,從而形成一種新的乳腺結締組織[1]。在有關醫學研究數據[2]顯示中,該疾病的病發階段主要在29-52歲之間的婦女階段,不僅如此由于現代化發展,人們的生活變得注重消費過程,對生活質量卻不夠重視,因此造成該疾病在各種因素影響下變得年輕化,經數據分析,乳房疾病中乳腺增生疾病將占到75%的比例。因此在針對于該疾病的趨勢問題,制定出科學合理的治療方法是改善和防預乳房增生疾病進一步惡化發展的重要措施,除此之外,還能夠促進患者的生活得到改善。在本次的研究中主要是通過觀察穴位敷貼治療法在乳腺增生疾病中的應用效果及療效價值。
2穴位敷貼作用機制
2.1皮膚吸收和經絡作用
張仲景認為“腠者,是三焦通會元真之處,為氣血所注;理者,是皮毛臟腑之文也。”吳師機認為“就病以治病,皮膚隔而毛竅通,不見臟腑恰直達臟腑也。”人體的皮毛腠理與五臟六腑相通,將藥物施于體表,其有效成分在直達患處改善局部癥狀的同時經皮膚吸收作用于相關臟腑,調節臟腑功能[3]。《靈樞》“夫十二經脈者,內屬于臟腑,外絡于肢節。”經絡具有聯系臟腑,溝通內外的作用,能夠運行氣血,調節陰陽[4]。中醫認為乳頭屬肝,乳房屬胃、腎,通過敷貼治療刺激相關經絡上的穴位及局部阿是穴,起到疏通乳絡,理氣散結的作用。正如清代名醫徐靈脂所云:“用膏貼之,閉塞其氣,使藥性從毛孔而入腠理,通經貫絡,或提而出之,或攻而散之,較之服藥尤有力,此至妙之法也。”[5]。
2.2現代研究機理
在現代醫學研究表明,主要是結合孕婦產生的生理機能和穴位結構體現的癥狀進行整合,而穴位敷貼的機理現狀是,是在整合的現狀下所產生的不同治療效果,具體療效的傳輸方式是通過神經內分泌在經過中樞神經系統強化,在經過下丘腦傳輸到垂體再到性腺軸[6]。目前該治療方式,主要的作用是促進婦女內分泌周期的改善,確保患者的機能體質在規定變化數值內,從而做到控制該疾病病癥的惡化和預防乳腺增生疾病的的進一步發展,從而達到治療乳腺增生疾病的作用[7]。
3乳腺增生患者中穴位敷貼應用
乳腺增生應用穴位敷貼給予治療,該穴位敷貼的藥物通過芳香走竄給予治療,不僅能夠讓經絡變得貫通,而且藥效的功能還能夠深達臟腑,是一種非常有效的乳腺增生治療方法[8]。根據相關的資料[9]研究表明,治療乳腺增生的穴位貼敷藥物主要以白芥子、細辛以及甘遂三種藥物為主,在藥物比例使用中占到首要位置,另外,還有一些藥物液得到使用,如:延胡索和麻黃等。乳腺增生在中醫學中還具有辨證分型藥物貼敷的特色,根據應如芬[10]研究人員的中醫辨證分型實踐,不同處方的穴位敷貼對不同程度的乳腺增生治療效果不一樣,因此表現出來的效果也不一樣,治療乳腺增生疾病采取的處方是附子、蒼耳子、細辛以及白芥子[11]。目前在治療乳腺增生措施上都是通過同樣的敷貼方法,藥物貼敷的實際藥效價值是需要在時間的等下體現出藥效的作用[12]。乳腺增生治療的藥物中如白芥子、細辛、延胡、葶藶子、甘遂、麻黃、皂角、肉桂等,不僅能夠改善乳腺增生的臨床癥狀,而且還具有緩解疼痛的作用,有健脾益腎、溫陽補肺的功效[13]。陳翠環[14]選擇80例乳腺增生發作期患者,對照組患者采用西醫治療,觀察組患者以射干麻黃湯加減聯合穴位敷貼治療。穴位敷貼如下:選取白芥子20g、黃芩12g、延胡索12g、白附子10g、胡椒10g和細辛6g,將上述藥物混合后研制成細末,并加入生姜汁調制成糊狀,制作成藥餅,進行穴位敷貼,并應用紗布仔細覆蓋,使用醫用膠布予以固定,1次/d。觀察組乳房外觀良好率為65%,明顯高于對照組42.5%,差率為7.5%,明顯低于對照組35%,P<0.05。
王宏玲[15]對60例乳腺增生患者給予外敷中藥配合光電離子治療儀治療。乳痛康貼(金銀花、大黃、黃連、黃柏、冰片、乳香等)敷貼在乳腺增生部位,光電離子治療儀模式為1~4,治療時間為30~40分鐘/次,按照患者病情在1~18級區間內選擇紅外線輻射強度,治療配合輕柔、舒緩的音樂,以7~10天為1個療程,連續治療3個療程。觀察患者有效率為98.33%,隨訪期間復發率為3.33%,表明外敷中藥配合光電離子治療儀治療乳腺增生可有效緩解患者臨床癥狀。蘇瑩等人[16]選擇80例乳腺增生患者進行研究,對照組40例采取常規西醫治療,觀察組聯合穴位敷貼,觀察組治療后一年內局部復發率以及再住院率為5%、7.5%,均明顯低于對照組22.5%、5.0%,P<0.05,觀察組治療后3個月以及治療后6個月生活質量評分結果明顯高于對照組,P<0.05。
4結語
乳腺增生癥是患者乳腺上皮組織、纖維組織不斷增生,使得乳腺組織導管、乳小葉結構有退行性病變,并且出現進行性結締組織生長[17-18]。機體內分泌激素失調是導致乳腺增生癥的重要原因,特別是如果機體雌激素、孕激素出現代謝方面的失衡,患者乳腺組織增生過度,不能復舊,增生的組織持續無法消退會導致乳腺增生癥[19]。研究發現,大部分的女性一生中都會出現程度不一的乳腺增生癥,其中25-40歲的女性是高發群體[20]。雖然都是乳腺增生,但年齡不同,患者表現出的癥狀以及特征也會有所差異。如果患者未婚、未育,沒有過哺乳史,則臨床表現主要是乳腺腫痛以及脹痛,嚴重的患者兩側乳房都會出現這一表現,不過其中一側會較另外一側嚴重程度更高。患者在月經前會出現非常明顯的脹痛,在月經后這種表現會慢慢緩解,到下一個月經周期會繼續出現脹痛[21]。一些患者還會有乳房彌漫性結節表現,觸及會出現明顯疼痛感。祖國醫學認為穴位敷貼是一種有效的治療方式,在乳腺增生患者治療中應用穴位敷貼能夠實現疼痛的緩解,繼而改善患者預后效果。
參考文獻:
[1]姜蕾,劉菁.乳腺增生中醫穴位外治法的應用現狀[J].中國醫藥指南,2019,17(17):168-169.
[2]葉紅.微波熱療聯合穴位按摩對重度乳腺增生療效的研究[J].醫藥前沿,2018,8(25):327-329.
[3]聞艷華.行氣散結方穴位敷貼配合針灸療法治療乳腺增生(瘀痰互結型)療效觀察[J].四川中醫,2019,37(7):204-207.
[4]張曉梅 孫建華.穴位敷貼療法治療乳腺增生病的臨床研究進展[J].現代醫院,2014,14(10).
[5]李娟娟.中醫特色療法治療乳腺增生病100例[J].河南中醫,2017,37(8):1451-1453.
[6]白東艷,易瑋,李艷慧, 等.中藥穴位敷貼對實驗性乳腺增生模型大鼠雌、孕激素受體表達的影響[J].廣州中醫藥大學學報,2016,33(6):827-830.
[7]張立然,張亞敏.穴位貼敷治療肝郁氣滯型乳腺增生60例臨床研究[J].黑龍江中醫藥,2016,45(4):50-51.
[8]張曉梅 孫建華.中醫外治療法治療乳腺增生病研究進展[J].現代醫院,2014,14(12).
[9]李俊芬,林青梅,王青山, 等.聯合或單用穴位貼敷對于乳腺增生病有效性的Meta分析[J].內蒙古中醫藥,2016,35(1):103-104.
[10]應如芬.中藥穴位敷貼對乳腺增生患者乳房疼痛、增生腫塊改善的臨床觀察[J].新中醫,2015,47(4):251-252.
[11]梁少華.中藥調周療法聯合穴位貼敷治療乳腺囊性增生病80例臨床觀察[J].河北中醫,2015,(5):693-694,695.
[12]王霞,范靜,竇麗雯, 等.納米穴位敷貼治療乳腺增生癥患者疼痛的療效與觀察[J].護理實踐與研究,2014,(7):146-146,147.
[13]鄧鳳嬌.乳腺增生病應用中藥貼敷治療配合穴位按摩護理的效果觀察[J].保健文匯,2016,(12):87.
[14]陳翠環,劉華.穴位貼敷配合健乳靈方治療沖任不調型乳腺增生的效果與護理[J].中國醫藥導報,2014,(20):124-126,133.
[15]王宏玲,趙錦華,張隨珠.穴位放血配合中藥熱敷治療乳腺增生臨證施護[J].內蒙古中醫藥,2013,32(30):88-89.
[16]蘇瑩,陳興華,黃子培, 等.穴位貼敷治療乳腺增生病的臨床研究[J].針灸臨床雜志,2017,33(5):4-7.
[17]趙志芬.中醫外治法治療乳腺增生的臨床研究概況[J].湖南中醫雜志,2015,31(5):198-201.
[18]鄭杉,徐嘉琳,黃婕, 等.中藥穴位敷貼對肝氣郁滯型乳腺增生的干預效果[J].北京中醫藥大學學報(中醫臨床版),2012,19(6):38-40.
[19]劉婉華,劉俊凱.穴位敷貼配合音樂療法治療乳腺增生病的臨床療效觀察[J].北方藥學,2015,12(12):180-181.
[20]宋奎云.穴位貼敷聯合乳寧片治療乳腺增生病46例[J].中國中醫藥現代遠程教育,2016,14(8):123-124.
[21]閆華,李晶.乳腺增生病配合穴位貼敷提高療效的臨床研究[J].光明中醫,2015,(8):1717-17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