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一帶一路背景下,為非物質文化遺產的保護與傳承帶來更多契機與平臺。政府在充分發揮主導與統籌作用的基礎上,應能開發更多的文化傳播途徑。應能合理借助英文網絡外宣手段,使中國非物質文化遺產能真正走出國門、融入世界。基于此,相關人員應加強語言層面的表達手段,不斷增強更多受眾群體的心理認同感;英文網絡外宣手段應能求同存異,合理化迎合文化的多樣性。
關鍵詞:一帶一路 非物質文化遺產 英文網絡 外宣 問題 對策
引言:一帶一路背景下,基于共建絲綢之路經濟帶的理念下,為各國建立雙邊機制、深化區域合作提供重要的支撐媒介。同時,將經濟發展戰略與人類史實及文化進行有機融合,并促使一帶一路沿線國家能更積極的創建利益、命運、責任共同體。而針對于一帶一路建設與非物質文化遺產的英文網絡外宣問題,應能對其既往的工作經歷進行深刻、全面的總結與反思。能正視問題的存在,同時更應結合問題本身對其進行進一步的改進與完善。文化是一個民族的血脈,更是一個國家的靈魂。基于文化強國觀念下,文化在不斷的發展中,必須能通過合理、有效的途徑對其進行合理化的傳播。這樣,才能確保我國優秀傳統文化能持續、完整的傳承下去。在對外宣傳環節,相關人員應能對英文翻譯方面給予一定的重視。只有確保知識本身傳播的精準性、文化對接與融合的匹配性,才能保證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外宣工作能獲得理想的效果。
一、明確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內涵
所謂的非物質文化遺產,于20世紀80年代首次作為學術概念被提出的。對于我們中國而言,非物質文化遺產屬于外來名詞。直至2001年后我國才向聯合國提出申報,在此過程中,我國政府還專門組織了研討會、說明會等相關活動。特別是在媒體的參與推動下,令這一概念逐漸被中國更多的民眾所了解與熟知。基于其在我國興起與發展的短暫歷史,使得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各項保護措施、制度等,還處于摸索、改進、完善的過程中。而非物質文化遺產的根本內涵,就是被各群體、甚至是個人,視為文化遺產構成要素的各種社會實踐、觀念表達、表現形式、知識、技能等相關工具、實物、手工藝品和文化場所。其被人們世代相傳,并在各個群體適應周遭環境、自然、及歷史的活動中,逐漸被創新、再創造等。同時,針對于相關特殊的文化現象,各社區、群體等提出一定的認同感,并能確保其產生一定的連貫性、持續性。進而,不斷強化人們對文化多元性、多樣性及人們創造力的尊重。而我國政府也頒發《關于加強我國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工作的意見》,其中對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內涵同樣進行了說明。即《意見》中明確提出,“非物質文化遺產是各族人民世代相承的,與群眾生活密切相關的各種傳統文化表現形式(如民俗活動、表演藝術、傳統知識及技能,以及與之相關的器具、實物、手工制品)和文化場所”。
二、一帶一路背景下,非物質文化遺產英文網絡外宣存在的問題
非物質文化的概念,是在全球文化背景下提出的。而在我國發展過程中,勢必應將視角放眼于整個世界。新時代背景下,全球化經濟改變了各國的發展模式,對于我國而言,不僅促使其經濟進行不斷轉型與升級,更對中國文化的變革產生深遠影響。在新經濟發展浪潮推動下,若想繼續保持我國傳統文化的特色與獨特魅力,必須對國家的文化軟實力進行有效強化。因此,重視我國非物質文化遺產的保護與傳播,是對西方文化霸權的解構,同時,更是煥發我國文化生命力、維護國際文化主權、構建文化產業的切實可行的手段。但在具體開展宣傳、保護與傳承工作的過程中,針對非物質文化遺產英文網絡外宣工作上,因相應制度、文化沖突、翻譯內容等方面因素,導致其尚未達到理想的效果,仍存在一定的問題。
(一)文化空間積壓
非物質文化遺產在我國發展過程中,從內容與性質上,已逐步改變了非物質文化遺產的民間性。其存在的意義也不再單一強調大眾的認可與執行,更多的展現是社會公共性層面上。目前,在制定評審標準、制度上,主要是在政府的主導與參與下實現的。這樣的形式,在特殊時期政府在非物質文化的保護與傳承上的確發揮了巨大的作用,但因其本身所具備的弱勢性,導致其文化空間被不斷積壓,甚至部分非物質文化遺產會出現滅絕的狀況。因此,在這個問題上,在對其進行英文網絡外宣的過程中,會受到一定的影響與限制。在對內容進行翻譯時,在確保信息本身的有效傳輸基礎上,還要考慮到國家對非物質文化的保護手段。不僅要考慮到執行保護的問題,還要面臨合理開發、傳承與發展的實際情況。
(二)東西方文化沖突
相關部門在對非物質文化遺產進行保護與傳承的進程中,在不同時代受不同文化的影響下,會對人們的保護意識、傳承意識,以及保護措施、傳承手段等產生一定的影響。倘若在動亂時期對非物質文化極易產生破壞,但對相關問題也更易覺察、認識。而在經濟高速發展的和平年代,在人們過度追求經濟價值增長的基礎上,往往會忽略對非物質文化遺產的保護與宣傳。甚至,在追求更高的GDP的過程中,還會以犧牲生態環境、破壞民族傳統文化為代價。在這個層面上,也在一定程度上展現出英文網絡外宣工作的局限性。非物質文化遺產假如在國內的保護與傳承都得不到重視,又如何能在外網宣傳上投入過多的精力與資金。與此同時,基于互聯網的高速發展,各種外來新型文化的進入與融合,對我國民眾的思想產生了一定的影響與沖擊。特別是,時下的年輕人對所謂的“新文化”、“潮文化”不加辨析,全盤接受,甚至在某一特定時期出現崇洋媚外的現象。而對于承載民族文化記憶的文化遺產卻被當做過時、陳舊的東西被當下的人們所忽略、輕視。這一嚴重現象已成為中華民族不可承受之重,并嚴重導致部分非物質文化遺產瀕臨滅絕,無法再被有效的傳承與發展下去。
三、一帶一路背景下,非物質文化遺產英文網絡外宣問題有效解決對策
基于對以上問題的探索與分析,相關部門應能對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與傳承工作重新給予一定的關注與重視。在確保國家有關部門對其進行客觀調控、統籌管理的基礎上,應能對非物質文化進行大力宣傳。并能在基于中英文宣傳途徑,重新喚醒各社會團體、各圈層民眾的喜歡與尊重。同時,結合行之有效的的英文網絡外宣,使更多的華人,甚至是西方人能對我國非物質文化遺產產生更大的認可。相關部門在融入更多民間資本、注入民間血液的過程中,應能充分展現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全球化特征。即,在實際進行宣傳的過程中,應能始終堅持“文化走出去”文化發展戰略。若想保障我國非物質文化遺產走向世界,應能制定有效的英文網絡外宣手段。
(一)加強語言層面的表達手段,不斷增強更多受眾群體的心理認同感
對非物質文化遺產進行保護與傳承的過程中,利用英語網絡進行傳播,只是對文化進行外宣的一種手段。在這個過程中,需將具有一定中國特色的文化內容進行翻譯,將其轉化為英語傳輸的模式。非物質文化遺產外宣譯介是東西方不同文化進行交流與對話的窗口,而這種轉換,不僅僅是中文與英文的轉化,同時,更是一種跨文化的轉化與溝通。因此,在對相關內容進行翻譯的過程中,在語言層面上應能以目的語為歸,使更多的人,或者更準確的說是西方人能對其產生一定的文化認同。即,翻譯人員應能明確目標國受眾群體的認知風格,以及他們的文化習慣。在翻譯的過程中,在有效保留中國文化原汁原味的基礎上,應能確保西方人或是受西方文化影響的華人,能對文化內涵進行一定的了解與理解。翻譯人員應能嚴格堅持黃友義提出的“外宣三貼近”原則。
具體而言,就是貼近中國發展實際,貼近國外受眾對中國信息的需求,貼近國外受眾的習慣。只要這樣,才能真正讓我國優秀傳統文化走向世界、融入世界、影響世界,并真正發揮出英文網絡外宣的實際作用與效果。同時,基于非遺外宣譯介,相關人員應能搭建更加有效的文化溝通橋梁。一方面,應能全面、深入的了解與掌握源語與譯入語獨特的特征及兩者間的區別,并能有效化解不同語言體系在表達風格、邏輯以及文化上的差異。即,中文更強調意合,大多情況下會利用意合法,以及句子間的邏輯關系作為著力點且不會過多的運用連接詞。而英文更注重形合,因此大多情況下會利用形合法進行表達,通常會以連接詞為紐帶。相較英文,中文更強調語句間的邏輯關系,進而,在語言表達上漢語具備極強的包容性。因此,在具體開展非物質文化遺產英文網絡外宣活動過程中,在語言進行轉換時,應能全面衡量兩種不同語言在句式結構、銜接形式上的差異。確保做到科學斷句,并能巧妙的利用連接詞、合理的增補主語。從而,能更順利的實現語言從意合到形合的轉換。同時,翻譯人員在確保準確表達文化原意的同時,應能最大限度內貼合西方受眾群體的思維方式、心理特征等。特別,對具有厚重歷史內涵的文化進行翻譯的過程中,應能盡可能的運用比喻的修辭手法,從而加強受眾對中國非物質文化遺產的認同感。
(二)英文網絡外宣手段應能求同存異,合理化迎合文化的多樣性
基于東西方文化的巨大差異,在借助于英語網絡對我國非物質文化遺產進行宣傳的過程中,應能確保在文化意識上、宣傳手段上能求同存異。并基于堅定的民族文化自信基礎上,能以尊重多元文化的目的為導向,融入更多的翻譯手段,確保信息傳輸的順暢性。尤其針對英文網絡外宣,因限制于受眾群體的心理特征、認知習慣,在對民族文化進行宣傳過程中,應能針對民族文化獨具的文化術語與文化負載詞進行多維化處理。例如,在相關網絡平臺上,在將非物質文化遺產進行英語轉換的過程中,不僅可運用書面的傳輸模式,還可合理的融入音頻或視頻的信息傳播手段。在對相關內容進行翻譯的過程中,可針對不同的傳播形式,分別利用音譯、音譯加直譯,音譯加注、音譯加解釋等不同的手法,對相關漢語信息進行翻譯。同時,針對書面翻譯與口語翻譯的異同,能對其進行靈活調整。
同時,在對譯入語國家不存在的詞語進行處理的過程中,應充分保留民族文化特征。而若想能有效吸引外國受眾的注意力,可利用音譯的形式對非物質文化遺產進行宣傳。例如,當前《人類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作名錄》中已有29項世遺名稱運用音譯法進行翻譯,如花兒(Huaer)、 瑪納斯(Manas)、昆曲(Kunqu Opera)等。其具備一定的昭示作用,本身并沒有任何意義。因此,在對文化傳播的過程中,仍具有一定的局限性。在此形勢下,翻譯人員可融入直譯或直譯加解釋的形式,對文化層面的缺失信息進行進一步的解釋與補充。但對相關詞語進行翻譯的過程中,因部分譯入語國家并沒有與源語國家相匹配的專業文化或詞匯。進而,在對這樣的語句進行轉換的過程中,會有一定的束縛與困難。這時,翻譯人員就可利用直譯或是直譯加解釋的方法。例如,在對如秦叔寶、 尉遲恭進行翻譯時,就可以Qin Shubao and Yuchi Gong: Door Gods in China形式向國外受眾進行表達。這樣,既可盡量保留中國文化特色,還可通過加注的形式最大化滿足不同受眾群體的文化需求。使這部人也能充分了解與理解中國文化,并使其有效接受的同時,能產生更大的認同感。
結語:
總之,在對非物質文化遺產進行宣傳的過程中,因受文化空間積壓、文化沖突的影響,導致其英文網絡外宣工作并未充分發揮其功能與作用。而在一帶一路背景下,國家在尋求經濟發展與升級的同時,對民族文化的發揚與傳承給予了更大的關注。因此,在具體落實相關事宜的過程中,應能做好語言的轉換工作。并能充分尊重文化的多元性,運用不同的外宣手段,確保更多的外國受眾能認可中國文化。
本文為2018年度廣西高校中青年教師基礎能力提升項目“一帶一路背景下環北部灣非物質文化遺產外宣翻譯研究”的階段性研究成果,項目編號:2018KY1182,項目負責人:潘能超。
參考文獻:
[1]齊琨鵬.跨文化視域下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外宣譯介探析——以《鬼谷子傳說》為例[J].海外英語,2019(19):153-155+158.
[2]馬俊淑,陳瑩,顧任飛.基于文化自覺的非物質文化在服飾設計中的創新與應用研究——以溫州為例[J].山東紡織經濟, 2019(08):5-8.
[3]蘇濤,黃焰結.中國故事,國際表達:安徽非物質文化遺產外宣譯介研究[J].蚌埠學院學報,2019,8(03):51-54.
[4]谷峰.翻譯倫理視域下我國非物質文化遺產外宣翻譯中的譯者主體性探析——以徽州民歌的英譯為例[J].錦州醫科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9,17(03):102-104+112.
[5]卞彩霞,杜瑩瑩.中國文化“走出去”戰略下非遺術語外宣翻譯的異化策略——河南省非物質文化遺產術語翻譯研究[J].海外英語,2019(09):118-1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