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德鑫
摘要:隨著新一輪基礎教育的不斷改革,對數學教學提出了更新更高的要求,要求教師加強對培養和提升小學生思維能力的重視,結合學生的實際情況,在把握教材中重要知識點的基礎上,適當地運用多種資源為學生創設貼近生活的情境,逐漸降低學生對新授知識的陌生程度,使學生自覺地聯系以往的經驗對情境中出現的數學問題進行自主地建構,通過教師的引導,讓學生逐漸獲得重要的數學知識,令學生的數學思維越來越活化。
關鍵詞:小學生;數學思維能力;培養對策
由于大部分教師仍然采取獨斷、專制和死板的教學模式,一味地要求學生進行機械地數學練習,過分地突出教師的講解,卻忽略了學生的主體體驗和真實需求,阻礙了小學生數學思維能力的有效提升。因此,為了改變上述現狀,教師應該將以往獨斷權威的角色向學生的引路人逐漸轉變,給學生提供獨立思考和分析數學問題的機會和空間,讓學生結合自己的經驗嘗試去解決相應的問題,使學生的數學思維得到充分地鍛煉,從而有效地培養并提升小學生的綜合素養。
一、營造熟悉情境,增強理解能力
在準確地把握數學教材中各個方面的知識點的基礎上,教師要結合小學生的實際特點,適當地運用現有的多種資源,為學生營造豐富的、熟悉的數學情境,逐漸調動學生以往的經驗,使學生對情境中的問題進行自主地建構,這樣有利于降低學生對新授知識的陌生程度,推動學生迅速地進入良好的學習狀態,從而邁出提高數學教學整體效率的重要一步。因此,教師一定要注重對數學情境的營造,通過熟悉的情境來引起學生對新知識的關注和好奇,使學生通過自己的努力習得相關知識,逐漸增強他們的理解能力。
例如,教師在教學“圓的認識(一)”時,營造如下熟悉的情境。師:“同學們,請看投影中展示的兩張圖片,汽車的輪子和馬路上的井蓋,為什么不能是方形的?”教師從學生們常見的事物入手,給學生創造熟悉的情境,有利于降低學生對新知識的陌生程度。生:“如果汽車輪子是方形,直角碰到地面容易讓人覺得顛簸不安全。”……在熟悉的情境中,學生結合以往的經驗對新知識進行探索,增強了他們對數學知識的理解能力。
二、組建合作小組,培養分析能力
教師可以引領學生自愿地與其他學習同伴結為數學小組,使學生通過與小組內各個成員的合作探討來解決所提出的問題,這樣不僅有利于增強小學生合作學習的意識,而且有利于培養他們分析具體問題的能力,從而才能逐步提升學生的數學綜合素養。教師要給每個小組留出足夠的討論和分析數學問題的空間,讓學生進行充足地交流和探究,使學生逐漸獲得正確的答案,既要增強學生學習數學的內心體驗,也要時使每位學生的數學思維得到一定地鍛煉,有效地提高他們獨立思考和分析問題的能力。
例如,教師在教學“生活中的比”時,引導學生與其他同伴結為小組。師:“同學們,請在組長的帶領下一起到超市購買圓珠筆,并做好記錄。”在合作小組中,學生們共同探討一共購買了多少支圓珠筆、花了多少錢,然后在課堂上計算每支圓珠筆的價錢并列式。甲組:18÷3=6;乙組:24÷4=6;丙組:30÷5=6……通過學生的獨立思考和合作探討他們逐漸發現每個式子的商都一樣,經過引導學生很快就掌握了“比”的知識,在一定程度上培養了他們的分析能力。
三、貼近實際生活,鍛煉判斷能力
教師要從小學生的現實生活出發,充分的開掘生活中的教學資源,盡可能地向學生呈現貼近日常的問題素材,使學生結合曾經的生活經驗,對相關問題進行判斷。逐漸降低學生對某些抽象知識的畏懼感,有效地增強學生對新知識的熟悉程度,在原有的基礎上能夠培養學生在生活中運用相關數學知識的實際能力。因此,教師一定要讓數學教學貼近學生的實際生活,使學生對數學問題加以判斷,更好地鍛煉他們對生活化問題的判斷能力,讓學生感受到數學問題和現實生活之間的強大聯系。
例如,教師在教學“生活中的負數”時,設計如下貼近生活的問題。師:“同學們,知道今天的氣溫是多少嗎?”生:“﹣4℃—9℃。”通過生活化的問題,初步檢驗了小學生對生活中的負數的感知能力。師:“我欠李老師10元錢,但是只帶了5元錢,那么我現在有多少錢?”生:“﹣5元。”……通過設計一系列貼近學生實際生活的數學問題,降低了學生對負數的陌生程度,充分地鍛煉了學生對負數的運用以及判斷能力。
綜上所述,教師要嚴格遵循新課改所提出的要求,注重對學生思維能力的培養,充分地結合小學生的實際情況以及原有的數學基礎和經驗,盡可能地從他們的現實生活出發,為學生創建豐富的、熟悉的問題情境,引導學生對情境中的問題進行獨立分析,使學生通過自己的努力逐漸找出相應答案,鍛煉學生對問題的判斷能力、理解能力以及分析能力,最終鞏固學生的數學知識,提高其思維能力。
參考文獻
[1]高應靈.小學高年級數學教學中思維能力的培養[J].讀與寫(教育教學刊),2018,15(05):146.
[2]田濟川.探索在小學高年級數學課堂教學中的思維訓練模式[J].課程教育研究,2019(08):135-13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