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培蘭

摘要:目的:探討小兒護理過程中實施肢體語言溝通的價值。方法:擇取在2018年3月~2019年6月期間我方醫院收治的66例住院患兒,采取隨機數字表法均分為兩組。觀察組33例患兒在常規護理基礎上開展肢體語言溝通。對照組33例患兒采取常規護理。統計兩組患兒依從性及患兒家屬護理滿意度等。結果:觀察組33例患兒明顯高于對照組,觀察組33例患兒家屬護理滿意度明顯優于對照組,觀察組護理質量評分明顯優于對照組,對比差異有統計學意義。結論:小兒護理過程中實施肢體語言溝通可有效提高患兒依從性,改善護理質量。
關鍵詞:小兒護理,肢體語言溝通,護理滿意度,護理依從性
中圖分類號:R473.72 文獻標志碼:A
小兒護理由于患兒年齡較小,心智發育不成熟,無法對疾病進行正確描述,表達自身的需求,且對于不熟悉的環境容易產生抵觸情緒和抗拒心理,護理中患兒依從性較差,導致護患之間溝通較困難。此外患兒各臟器發育不完善,抵抗疾病的能力較成年人弱,家屬愛子心切,不愿意看到患兒遭受疾病的痛苦,在治療過程中易出現煩躁情況。若不能與患兒有效溝通使其配合治療,則會影響患兒的治療效果。采取有效的方式與患兒溝通就顯得極為重要。近年來隨著醫療技術的不斷發展,兒科護理也越來越多樣化和豐富化。肢體語言溝通是護理中常見的一種非語言溝通方式,包括眼神鼓勵、肢體接觸、傾聽等方式,能有效提高護理效果。本文通過選擇2018年3月-2019年6月到我院診治的66例住院患兒實施肢體語言溝通,旨在為臨床利用肢體語言溝通提高小兒護理質量提供參考依據。具體報告如下。
1資料與方法
1.1一般資料
擇取在2018年3月-2019年6月期間到我方醫院收治的66例住院患兒。本研究獲得倫理委員會批準,患兒及家屬均同意本研究,并簽署知情協議書。
納入標準:(1)患兒家庭均可理解護理內容且可正常溝通者。(2)患兒年齡均小于7歲。排除標準:(1)患有其他嚴重疾病攜帶者。(2)智力發育障礙者。
觀察組33例患兒在常規護理基礎上開展肢體語言的方式進行交流。其中觀察組33例患兒中包括男17例,女16例,患兒年齡區間1.5-6.7歲,平均年齡(3.25±0.82)歲。對照組33例患兒,其中男20例,女13例,年齡1.6-6.8歲,平均年齡(3.43±0.79)歲。兩組資料無差異(P>0.05)。
1.2方法
對照組33例患兒采取常規護理開展相關工作。患兒入院后護理人員進行常規生命體征監測,并對患兒及患兒家屬進行健康宣教,同時保持病房整潔衛生,定期對病房進行通風且每日對病房進行消毒,以保持一個舒適的住院環境。觀察組33例患兒在對照組基礎上采取相應的肢體語言溝通。(1)應加強對護理人員的觀察能力,針對肢體語言溝通的細節及應用技巧進行培訓,提高護理人員的專業素質,強化護理人員應用肢體語言溝通的意識,護理過程中保持微笑,細心處理以溫和親切的態度與患兒進行溝通,在溝通時保持足夠的耐心傾聽并安撫患兒的焦躁、恐慌等情緒,使患兒盡量保持平靜,降低對醫護人員的排斥感。(2)護理人員在護理過程中應保持良好的儀容儀表,統一著裝,保持穿戴整潔、儀表端莊,在與患兒的溝通過程中,護理人員應保持與患兒一致的高度,平視患兒眼睛,并對患兒的良好表現可以通過鼓掌、肯定的眼神及撫觸等進行鼓勵和表揚。(3)護理人員應通過肢體語言溝通及時掌握患兒的感受,了解患兒的心理狀況及需求,例如當患兒對打針或輸液等出現害怕、恐懼情況時,可輕握患兒的手,或輕撫其背部、臉蛋等方式對其予以鼓勵;或通過與患兒視線接觸,表達對其的鼓勵、贊賞等,通過親切的眼神拉近與患兒問的距離,讓其產生信任感。在患兒產生負面情緒時,護理人員應以和藹、溫柔的態度給予患兒心理輔導,向患兒投以關心、真誠的眼神,溫和的言語,溫柔的動作進行撫觸,使患兒敞開心扉,對患兒的主訴或家長的主訴耐心傾聽,增加對護理人員的信任以便更好的溝通。此外護理人員應對患兒家屬進行指導肢體語言溝通,安撫患兒情緒,還可以通過玩具、糖果等轉移患兒注意力,使患兒積極配合醫護人員進行治療。
1.3觀察指標
(1)統計兩組患兒依從情況,計算兩組總依從率。①完全依從:患兒在護理過程中完全配合,無哭鬧、恐懼等;②部分依從:患兒在護理過程中部分配合,偶有哭鬧、恐懼等;③不依從:患兒在護理過程中不配合,經常哭鬧且恐懼感強。總依從=完全依從+部分依從。
(2)統計兩組患兒家屬護理滿意度,根據李國花研究中的量表自制家屬護理滿意度評分表:總分100分,非常滿意為80分以上,滿意為60-80分,60分以下為不滿意。滿意度=非常滿意+滿意,評分共分為4項,每項25分。
1.4統計學分析
66例患兒研究數據用SPSS20.0軟件分析。采用Epidata 3.1軟件建立數據庫。統計的圍術期指標主要采用t檢驗和Person相關;計數資料卡方檢驗。P<0.05時認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2結果
2.1兩組患兒依從率對比
觀察組33例患兒總依從率明顯優于對照組,那么這便在一定的程度上讓對比差異有著較好的統計學意義(P<0.05)。具體見表1。
2.2兩組患兒家屬護理滿意度比較
觀察組33例患兒家屬護理滿意度明顯優于對照組,對比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具體見表2。
2.3兩組患兒家屬護理滿意度具體內容比較
觀察組患兒家屬護理滿意度中的多個評分明顯優于對照組,對比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具體見表3。
3討論
隨著生活水平及公共服務質量的提高,人們對醫院護理人員的專業素質要求越來越高。小兒患者對疾病的正確認知度較低,表達能力有限,無法清晰的表達自己的主觀感受,醫護人員無法準確掌握患兒的實際病情,從而影響治療效果,加之在治療過程中易發生哭鬧,不配合醫護人員治療以至于治療效果較差。護理人員在小兒護理過程中除了對患兒疾病的監測,還應增加與患兒之間的溝通,降低患兒的抵觸感,以此加強醫患之間的信任感。
本次研究對66例患兒進行研究,分別實施常規護理與肢體語言溝通,結果發現:觀察組患兒依從性為94%,明顯高于對照組的73%(P<0.05);觀察組患兒家屬滿意度為97%,明顯高于對照組的79%(P<0.05)。說明對患兒實施肢體語言溝通能有效提高患兒治療依從.洼,提高患兒家屬滿意度。這是因為肢體語言溝通是一種非語言的交流方式,是通過肢體語言、面部表情等方式進行交流溝通的,可隨時、隨機進行應變使用。由于患兒年齡普遍偏小,溝通能欠佳,無法正確表達自身感受與需求,因此在對其的護理中,肢體語言溝通就顯得極為重要。護理人員通過培訓提高肢體語言溝通運用能力,在護理過程中對患兒細心觀察,準確掌握患兒的心理狀態,及時了解患兒的需求,在溝通過程中保持語氣溫和、面帶微笑,與患兒溝通時盡量保持平視,減少與患兒間的距離感,提高患兒的依從性。當患兒產生負面情緒時,護理人員可對患兒進行輕柔的撫摸,并給予鼓勵的眼神,使患兒消除恐懼、暴躁等負面情緒,提高患兒對治療的配合度,形成和諧的醫患關系。此外患兒家屬在護理人員的指導下對患兒進行安慰等工作,配合醫護人員提高患兒治療依從性,從而達到較佳的治療效果。肢體語言溝通是小兒護理中的重點內容,其對于優化兒科護理服務質量有著重要作用,不僅可提高小兒原發病的治療效果,還可改善患者家屬的護理滿意度,對于提升醫院的社會效益有著重要作用。在經過本次研究表明觀察組患兒家屬中護理專業性、基礎護理評分高于對照組(P<0.05)。這即是因為肢體語言溝通凸顯了護理人員的專業素質,可及時解決患兒的具體需求,避免患兒哭鬧等影響患兒家屬對護理人員的態度。由此可見肢體語言應用于患兒的護理中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
小兒護理過程中實施肢體語言溝通可有效提高患兒依從性,改善護理質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