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寧
摘 要:人工智能作為第四次工業革命的核心,是當今學術研究的熱點,其對勞動力市場的影響也成為學術界爭論的焦點。通過梳理近年人工智能技術對就業機會和就業收入兩個方面的影響相關文獻,并加以歸類,從宏觀和微觀層面提出人工智能技術對我國勞動力市場的替代與補償影響機制,最后提出政策建議,以引導我國勞動力市場在人工智能技術沖擊下實現平穩過渡。
關鍵詞:勞動經濟學;人工智能;勞動力市場;工資收入;就業機會
中圖分類號:F24? ? ? 文獻標志碼:A? ? ? 文章編號:1673-291X(2020)08-0009-02
引言
美國的再工業化、日本的復興戰略和機器人新革命、德國的“工業4.0”以及我國的“中國制造2025”都標志著全球進入智能變革時代。由于人工智能技術有著通用性的特點,它的不斷發展將會快速滲透到各個生產和生活領域,改變人類的傳統生產方式,催發新一輪產業革命的誕生。因此,人工智能技術發展對勞動力市場的沖擊是不容忽視的。因此,國內外學者對人工智能影響勞動力市場問題進行了大量研究。
一、人工智能技術對就業機會的影響
關于人類工作被替代問題研究,Frey,Carl B和Michael(2017)[1]以工作自動化可行性程度為依據對工作進行了分類,研究了未來自動化智能技術對美國勞動力市場結果的預期影響,得出美國有47%的職位屬于高風險類別。此方法給之后的研究者以啟發。Fuei(2017)[2]采用了這個研究方法,得出新加坡約25%的就業機會面臨高度風險的結論。David和Benjamin(2017)[3]也運用了這種研究方法,研究了計算機技術對日本勞動力市場的沖擊,認為在未來幾年內日本將有55%的就業機會受到最新技術的沖擊。
二、人工智能技術對就業收入的影響
對此問題,國內外學者由于研究對象的不同,得出的結論也不盡相同。大多數學者認為,人工智能技術進步會使得高技術員工勞動收入增加,而低技術勞動人員的就業收入減少。他們預測,隨著人工智能技術的進步,勞動力市場上就業人員的貧富差距會不斷拉大。但也有學者的研究表明,人工智能技術進步不僅會對低技術員工產生威脅,對高技術勞動者也會有影響,甚至比前者更大。Acemoglu D等(2016)[4]認為,人工智能技術的不斷發展必會造成勞動收入份額的下降。同時,Autor等(2013)[5]發現,大多數低技能職業及其所屬行業中勞動者的實際收入和就業率出現了停滯或下降;但服務業的就業和收入卻并非如此,沒有大學學歷的勞動者在服務行業工作的時間增長了50%,且他們的時薪也有約11%的增加。
三、人工智能技術進步替代就業的破壞機制分析
(一)勞動方式替代機制
從傳統手工業發展到工業時代,人類的生產生活方式發生了巨大的變革,人工智能技術的不斷發展使得人可以使用智能機器來完成工作任務,這雖然降低了員工的勞動強度,但同時也直接削減了企業對員工的需求量。
(二)風險替代機制
人工智能技術的發展催生了人工智能相關產業的興起。人工智能相關產品走進人們的視野,且技術的快速發展使得產品的更新換代加快,這便會增加企業的運營成本和投資風險,企業對新興領域的投資加大,且要對高風險投資準備高準備金,因此會讓企業減少用工需求來節約運營成本。
(三)生產率替代機制
人工智能技術的發展會使得用工需求逐步向技術偏好型的方向發展,導致企業對勞動力的需求有所變動,技術素養高的勞動力需求量增大伴隨著對技術素養低的勞動力需求的降低,導致我國大部分勞動者的就業困難。
(四)管理效率替代機制
由于人工智能技術的發展,企業的管理效率有所提升。對于處于重復性低技能的崗位的員工而言,機器生產意味著更為精確和省時,用機器替換這些員工使得企業的生產環節可控性上升,一定程度上節約管理成本且更為高效;另一方面,對于處于中高層的管理人員所需要的職業技能和素養要求日益提升,這也使得不滿足企業用工需求的中高層管理人員有失業的危險。
(五)經濟周期影響
經濟周期的存在使得當一項新興技術出現并快速發展時,原有的已經趨于穩定的經濟狀態受到沖擊,而在新的均衡經濟狀態出現之前,會出現周期性失業。勞動者會因為并沒有準備好或者說他們并不能立刻滿足企業或勞動力市場的高于他們能力水平的用工要求而造成失業的產生。
四、人工智能技術進步替代就業的補償機制分析
(一)技術生成補償機制
人工智能技術的不斷發展,會創造出與其本身的開發與應用崗位對勞動力的需求。由于它具有通用技術的特點,因此隨著它的不斷發展,會在越來越多的產業中有所延伸,此時所處產業的企業會增加對人工智能技術崗位的培訓和投入,吸引對口人才加入。
(二)新業態催生補償機制
人工智能技術的發展催生了新產業和新業態。這種催生機制隨著人工智能技術產品的不斷研發和在市場上的推廣程度而生成。通過產品流入市場和提供人工智能技術服務,滿足消費者的需求,而這些都需要大量的勞動力來實現。
(三)收入促進補償機制
由于人工智能技術的不斷發展會推動經濟的發展,居民收入水平不斷提升,這種收入的提升會促進社會總需求的增加,而這種增加會讓企業更加有動力去進行生產。因此人工智能技術由于這種收入促進機制使得企業擴大生產,帶來對就業需求的增加。
(四)規模效應補償機制
隨著人工智能技術的不斷成熟,在生產規模不變的情況下,企業增加人工智能技術的投入會提升生產效率,隨著技術的不斷升級改進達到節約成本的目的。也正因如此,企業可能存在擴大生產規模獲取更多收益的動機,而擴大生產規模會引起企業用工需求的增加,也就是說會使得勞動力市場的就業需求增加。
五、政策建議
第一,由于我國政策處于經濟新常態時期,為使經濟穩定向好發展,我國對于勞動力市場的供給側的改革需要認真落實,加強對勞動者技能素質的培訓和引導。由文獻可知,人工智能技術會使得工作崗位和需求倒向技術偏好型方向,為了滿足勞動力市場需求,制定培訓政策和資金投入相結合有利于我國勞動力市場在人工智能技術的沖擊下向好發展。
第二,由于人工智能技術的發展對勞動力市場的就業的影響是一種既存在替代效應又存在補償效應的動態影響機制,要想勞動力市場平穩過渡甚至更為優化,就需要我國企業對人工智能技術有較好的接受能力和運用能力,對運營成本的控制能力要增強。因此,我國需要制定補償與激勵政策,鼓勵我國企業研發和使用人工智能技術,制定政策對企業可能面對的風險予以一定程度的保障。
第三,我國要重視人工智能技術的發展。現在各國均處于弱人工智能時代,我國在人工智能技術這一研究領域存在后發超車的可能。目前我國很多學者投身人工智能技術的研發和應用事業,國家需要對這一群體給予關懷和肯定,制定相關政策對其相關學術研究成果予以獎勵,并吸引海外學者的加入。
六、研究述評及展望
通過國內外研究成果可以看出學者們對人工智能的影響存在很多分歧。一方面,技術進步對就業有負面影響,即替代效應或破壞效應,造成失業率高攀;另一方面,技術進步對就業也有正面影響,即創造效應或補償效應,催生新的就業崗位,助力提升勞動力素質。技術進步對就業影響的總效應取決于替代效應與創造效應的動態變化。雖然國外人工智能對就業影響的各種結論對我國有一定的借鑒意義,但我國還是要針對自己的國情和實際情況對相關問題進行更為充分的實證研究,對已有的研究成果的合理性進行研究和分析。
參考文獻:
[1]? Frey C B,Osborne M A.The future of employment:How susceptible are jobs to computerisation?[J].Technological Forecasting and Social Change,2017,(114):254-280.
[2]? Fuei L K.Automation,Computerization and Future Employment in Singapore[J].Journal of Southeast Asian Economies(JSEAE),2017,(34):1-17.
[3]? David,Benjamin.Computer technology and probable job destructions in Japan:An evaluation[J].Journal of the Japanese and International Economies,2017,(43):77-87.
[4]? Acemoglu D,Restrepo P.The Race Between Machine and Man:Implications of Technology for Growth,Factor Shares and Employment[R].NBER Working Papers,No.22252,2016.
[5]? Autor D.H.Why Are There Still So Many Jobs? The History and Future of Workplace Automation[J].Journal of Economic Perspectives,2015,29(3):3-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