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桂宏
摘 要:徐禮伯與張雪平教授的專著《美國“再工業化”與中國產業結構轉型升級》系統分析了美國“再工業化”對我國產業結構轉型升級的影響,具有較強的時代背景與應用價值。該書視角獨特、邏輯清晰、數據翔實,研究結論均有指導意義。
關鍵詞:美國;再工業化;中國;產業結構;升級
中圖分類號:F062.9? ? ? 文獻標志碼:A? ? ? 文章編號:1673-291X(2020)08-0198-01
徐禮伯與張雪平教授的專著《美國“再工業化”與中國產業結構轉型升級》于2019年5月在經濟管理出版社出版。該書是徐禮伯教授主持的國家社會科學基金的結項成果,對美國“再工業化”戰略進行了深入解讀,系統分析了其對我國產業結構轉型升級可能的影響,并進行了對策研究,具有較強的時代背景與應用價值。該書視角獨特、邏輯清晰、數據翔實,對關鍵問題思考深入,分析過程與研究結論均有指導意義,故欣然向讀者推薦。
研究視角新穎是該著的一大亮點,多處獨特研究視角的選擇很有價值和意義。第一,從產業史的視角研究分析“再工業化”戰略。該書系統回顧了美國工業發展歷程,總結出長期工業化過程中形成的基本規律與發展邏輯,并從工業化全局的高度審視與考察“再工業化”戰略,有助于弄清一些關鍵問題的來龍去脈,準確把握“再工業化”的背景、意圖、本質、動向等。第二,從微觀動力機制構建的角度思考對策。作者認識到產業升級的基礎在于企業,在于提供企業健康發展的土壤,故更加注重遵循產業結構升級的內在邏輯,著眼于構建產業結構轉型升級的微觀動力機制,以提升企業的轉型動力、轉型能力與核心競爭力。第三,引入鉆石理論來分析產業轉型升級問題。該理論是邁克爾·波特對主要工業化國家的產業發展中總結提煉出來的,有助于指導我國培育一流產業。它的引入有助于提升對策的科學性,更好解決產業結構轉型升級中的痛點問題。
從內容上看,該專著較好把握現象背后的本質、數字背后的規律,不乏創新性觀點。第一,“去工業化”只是表象,“強工業化”才是美國的根本發展邏輯。綜觀美國工業化道路的全局,一直高度重視工業尤其是制造業的發展,一直將工業視為主導與支柱產業,工業也一直是最重要的創新領域。所謂的“去工業化”、產業“空心化”與貿易逆差,數據僅是表象和“統計錯覺”,與其構建全球價值鏈分工體系有關,并不是工業競爭力弱的結果,美國工業仍處于大幅領先地位。美國的對外直接投資減去外來直接投資的凈額約2萬億美元,大量的對外直接投資是貿易逆差的重要原因與真相,美國在這些投資中賺得盆滿缽滿,而且在很多關鍵領域掌控了全球價值鏈,逆差根本不是別國占了美國的便宜。第二,“再工業化”雖有重新重視工業的成分,但重心是重塑工業發展新動力,根本目標是構建與占領未來產業制高點。第三,金融危機的爆發的確與虛擬經濟過度發展有關,但起因恰恰是為了發展實體經濟而放松了金融管制。這一輪的金融管制放松的確是造成金融危機的重要原因,但它也造就了美國高新技術產業,使美國在新經濟中占據主導地位,因此對金融危機應有更客觀的認識,在吸取其教訓的同時,也要總結其經驗。第四,產業結構升級的內在機理在于分工深化,分工導致了效率提升,也推動了產業結構的演化。產業結構升級會表現為第三產業比重的提升,但反之不一定成立,必須改變不符合產業結構升級內在機理的思路。第五,有為政府與有限政府是辯證的統一,有為不代表“亂為”,有限不代表“無為”,在推動產業結構升級中政府要明確好職能邊界,做到有所為有所不為,從而更好地作為。這些創新性的觀點,是作者系統研究與深入思考的結果,盡管有的觀點可能還不太成熟,但有助于引起新的思考與深入研究,值得肯定。
此外,該專著在研究中表現出較好的系統與辯證思維。在分析“再工業化”的影響方面,不僅分析沖擊,也分析機遇;不僅分析短期影響,也分析長期影響;不僅分析已有政策的影響,也分析美國可能進一步的舉措及可能影響。在對策方面,不僅考慮應對短期直接影響,也考慮應對長期潛在影響;不僅考慮化解不利影響,也考慮抓住機遇;不僅考慮應對外部挑戰,更考慮立足內部改革等。
由于美國政府換屆,特朗普政府的內政外交政策發生了很大變化,也涉及工業振興,“再工業化”戰略出現了一些新情況、新問題,值得繼續深入研究。希望徐禮伯教授及團隊持續關注該問題,力爭取得更大學術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