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建峰
摘 要:在對豐寧縣非物質文化遺產扶貧工作現狀分析的基礎上,從政府機制、文化生態環境、市場機制等方面提出非物質文化遺產扶貧基礎工作優化方向。并從文旅融合視角,提出創建非遺景區、非遺街區、非遺民俗村,規劃非遺旅游主題線路,豐富非物質文化遺產旅游元素,舉辦非遺旅游節慶等具體建議。
關鍵詞:非物質文化遺產;扶貧;旅游;豐寧縣
中圖分類號:G122;F592.7;F323.8? ? ? 文獻標志碼:A? ? ? 文章編號:1673-291X(2020)05-0037-02
2018年文化與旅游部連續下發《關于支持設立非遺扶貧就業工坊的通知》與《關于大力振興貧困地區傳統工藝助力精準扶貧的通知》,部署推進“非遺+扶貧”工作,并將河北省承德市豐寧滿族自治縣(以下簡稱豐寧縣)列入第一批“非遺+扶貧”重點支持地區名單(河北省唯一入選地區)。豐寧滿族自治縣既是非遺大縣又是旅游大縣。豐寧縣于2017年被文化部非遺司列為非遺保護傳承觀察點,擁有豐寧剪紙、滕氏布糊畫、吵子會等3項國家級非遺代表性項目、6項省級非遺代表性項目、15項市級非遺代表性項目、39項縣級非遺代表性項目。豐寧縣于2017年列入國家首批全域旅游示范縣創建單位,旅游扶貧工作基礎扎實,所屬的大灘鎮是河北省旅游扶貧示范鄉鎮。
一、豐寧縣非遺扶貧工作基本情況
(一)基本情況
1.非遺資源豐富
豐寧縣隸屬于河北省承德市,是全國十一個滿族自治縣之一,滿族人口共25萬人,占縣域總人口的62.3%。豐寧縣多民族文化交匯繁榮,獲得“中國民間文化藝術之鄉”、“中國民間剪紙藝術之鄉”、“河北省民間文化藝術之鄉”等榮譽稱號。
2.建立起縣、鄉、村三級“非遺+扶貧”工作體系
豐寧縣位于燕山山脈與內蒙古高原過度地帶,是國家級貧困縣,貧困發生率為16.8%。2018年文化和旅游部、國務院扶貧辦認定豐寧縣為國家首批“非遺+扶貧”重點支持地區。豐寧縣以“振興傳統工藝,助力精準扶貧”為切入點,以國家級非遺豐寧滿族剪紙、布糊畫為龍頭,依托境內非遺資源豐富、分布廣泛、群眾基礎好的獨特優勢,對“非遺+扶貧”試點工作進行了有益探索,建立起縣、鄉、村三級“非遺+扶貧”工作體系。其中,在土城鎮張百萬村、五道營鄉五道營村等鄉鎮和村建立“非遺扶貧就業工坊”,幫助當地有意愿的建檔立卡貧困群眾學習非遺手工工藝,實現就業增收。
3.文旅融合作用初步展現
豐寧縣探索文旅融合助推非遺扶貧,在縣城布局建設的非遺傳承基地已經成功申報為國家2A級旅游景區,在中國馬鎮景區、滿族神仙谷景區、京北第一草原游客服務中心設立了“非遺+扶貧”產品銷售專區,分布在全縣的非遺博物館、非遺就業工坊也已成為豐寧旅游重要資源。
二、豐寧縣非遺扶貧基礎工作優化方向
豐寧縣非遺扶貧初見成效,但是要做到通過非遺“脫貧不返貧”還需要正視現實長遠謀劃。豐寧縣非遺扶貧是在非物質文化遺產已經基本走出群眾生活,只依賴非遺傳承人星火相承的現實條件下,經政府推動、各界力量攜手助力開展的扶貧工作實踐。雖然以往非遺傳承人通過非遺已經過上了相對富裕的生活,但是通過非遺帶動大量群眾長久致富,不但是非遺事業的大變革,也是非遺產業的新挑戰。
(一)建立支持非遺發展的政府長效工作機制
豐寧縣非遺扶貧需要依靠非遺文化產業的發展。文化產業成長期長、見效慢、市場波多大的特點決定非遺文化產業需要政府予以長期扶持。2018年豐寧縣縣政府制定出臺了《豐寧滿族自治縣關于推進“非遺+扶貧”試點、設立非遺扶貧就業工坊的實施方案》,確立了在貧苦村鎮設立非遺扶貧就業工坊的扶貧工作思路。但在調研中發現,部分群眾擔心豐寧縣地方政府對非遺支持政策在國家精品扶貧工作結束后也隨之結束。非遺是豐寧縣彌足珍貴的文化資源,可以擴名氣、聚人氣、生財氣,是發展縣域經濟的突破點。為此,豐寧縣要提升非遺在縣域發展的地位,樹立“非遺興縣”的決心,把支持非遺產業列入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規劃。財政部門要設置非遺專項經費,國土、城建部門要把非遺基礎設施寫入城鄉建設規劃。
(二)建立穩定的非遺文化生態環境
非遺扶貧的前提是非遺保護。非遺保護要從對非遺項目和傳承人的保護,轉變為文化形態的整體性保護[1],要堅持“見人見物見生活”的原則。為了更好構建起非遺傳承體系,豐寧縣已開展“非遺進校園”工作,目前已經在豐寧第二小學、黃旗鎮黃旗小學、鳳山鎮小川小學等學校開設非遺社團課。2019年國家文化和旅游部發布的《國家級文化生態保護區管理辦法》提出設立以保護非遺整體文化生態環境為目的的國家文化生態保護區。該辦法明確要求:以“遺產豐富、氛圍濃厚、特色鮮明、民眾受益”為目標,將非遺及其得以孕育、滋養的人文環境加以整體性保護。因此,豐寧縣要高度重視、積極申報國家文化生態保護區,并以此為契機建立穩定的非遺文化生態環境。
(三)建立可持續發展的非遺市場機制
豐寧縣非遺扶貧是政府主導下的社會事業,目前政府投入是其主要資金來源,政府工作人員是其骨干力量。隨著非遺產業的發展,非遺文化產業必然要面臨市場的檢驗。只有讓“政府的歸政府、市場的歸市場”,才能保障非遺產業可持續發展,人民群眾長久收益。首先,政府需要角色轉變,從目前的“劃槳人”變為“掌舵人”,從直接的資金投入和管理轉變成為引導和規范[2]。其次,要提升非遺傳承人的地位。豐寧縣非遺傳承人懂技藝、有情懷、了解市場,具有多年的市場運營經驗,可以扶持他們成為非遺扶貧的中流砥柱,使他們既是非遺傳承人,也是致富帶頭人,還是市場的操盤手。未來可以探索讓非遺傳承人管理非遺扶貧就業工坊,采取“非遺文化公司+非遺扶貧就業工坊+農戶”的方式管理運營豐寧縣非遺產業。最后,建立非遺誠信機制。非遺產業發展信譽是根本,要建立非遺企業誠信自治體系,加強行業自律,利用現代信息技術建立非遺產品追溯體系,讓豐寧非遺擁有“電子身份證”,保證豐寧縣非遺產品的原真性與信譽度。
三、文旅融合助力非遺扶貧
非遺旅游是非遺扶貧的重要方式與路徑。何莽等認為,豐富的非物質文化遺產可為扶貧攻堅提供資源支撐,通過合理的政策規范和市場引導,能夠實現非遺保護、旅游開發、精準扶貧三者之間的有機統一[3]。豐寧縣既是非遺大縣也是旅游大縣,其京北第一草原是享譽京津冀的草原旅游勝地,是國家一號風景道地重要組成部分。2018年,豐寧縣接待國內外游客246萬人次,實現旅游收入14.6億元,旅游已經成為豐寧縣的支柱產業。國家文化和旅游部部長雒樹剛在2018年國家級非遺傳承人座談會上的講話指出,非遺為旅游業注入更加優質、更富吸引力的文化內容,發揮旅游業的獨特優勢,為非遺保護傳承和發展振興注入新的更大的內生動力。目前豐寧縣已經開展“非遺進景區”相關工作,取得了一定的效果,對提升非遺生態活力、培育非遺產業動力、打開非遺產品銷路已經產生了積極作用。但是總體來說,豐寧縣非遺旅游還處于剛起步階段,沒有形成非遺與旅游的深度融合與良性互動。
(一)創建非遺景區、非遺街區、非遺民俗村
浙江省早在2010年就啟動了非遺景區評選活動,2013年開始非遺景區(民俗文化旅游村)的評選,2015年開始非遺景區(非遺主題(實驗)小鎮、民俗文化村)的評選。浙江省非遺景區的評選對于壯大非遺旅游產業、優化非遺傳承生態環境起到了積極作用。豐寧縣可借鑒浙江省的經驗,在河北省率先開展非遺景區、非遺街區與非遺民俗村的創建工作,把中國馬鎮、滿族神仙谷等設立非遺扶貧產品展銷區的景區率先打造成為非遺景區,起到示范激勵作用;把五道營村、張百萬村等設立非遺扶貧就業工坊且旅游交通區位條件優越的鄉村,打造成為非遺民俗文化旅游村,作為未來鄉村旅游與鄉村振興的主導方向。豐寧縣城的寧豐街,聚集了滕氏布糊畫騰龍藝術館、滿族剪紙冬閣藝術館、豐寧古生物化石博物館等私人藝術館,可以規劃打造成為豐寧非遺文化街,成為豐寧非遺旅游的中心區。
(二)規劃非遺旅游主題線路
非遺主題旅游線路可以有效串聯景區、非遺博物館、非遺展示館、非遺傳習所,激活、對接中小學研學及成年文化旅游市場需求。非遺旅游已經成為眾多旅游目的地旅游線路開發的重要內容,例如上海市、寧波市、河南省已經向市場推出了內容豐富的非遺旅游線路。豐寧縣可參考以上地區做法,規劃非遺旅游主題線路,連接景區、非遺扶貧就業工坊與非遺博物館,設計非遺DIY與“非遺藝術大師面對面”等體驗活動,提升非遺旅游的廣度與深度。
(三)豐富非遺旅游元素
豐寧縣非物質文化遺產涉及民間美術、民間曲藝、民間技藝、民間舞蹈、民間文學、民間音樂、傳統戲劇等多種類別,目前用于非遺扶貧與非遺旅游的只限于民間美術與民間技藝,發展空間廣闊。豐寧縣民間舞蹈是豐寧非遺的又一重要類別,國家級非遺黃旗武會、省級非遺蝴蝶舞、省級非遺吵子會具有濃郁滿族民族風情和較高藝術欣賞價值,可以打造成為豐寧非遺旅游的新亮點。同時,豐寧縣還應充分挖掘滿族、蒙古族文化底蘊,開發系列地方特色美食,支持符合條件的飲食項目加入非遺大家庭,進一步豐富非遺旅游元素。
(四)舉辦非遺旅游節慶
節慶旅游是適用于“非遺”展示和傳承的路徑之一[4],是非遺旅游先行地區與民族地區廣泛采用的旅游發展措施。非遺節慶可以采取政府舉辦非遺旅游文化節的形式,如浙江省永嘉縣、湖南省瀘溪縣、廣東省清遠縣已經連續多年舉辦非遺文化旅游節;也可以借助民間節慶突出非遺主題,如內蒙古自治區的那達慕大會、甘肅省的花兒會等。豐寧縣可以采用政府主導、景區主辦、非遺傳承人與群眾廣泛參與的形式舉辦非遺節慶,把豐寧縣豐富的非遺資源與獨特的文化魅力集中展示給國內外游客。
參考文獻:
[1]? 藍海紅.文化生態保護實驗區管理理念與實踐——以廣東省文化生態保護實驗區為例[J].佛山科學技術學院學報:社會科學版,2018,36(3):37-40.
[2]? 伊廷友.淺談滿族非物質文化遺產與旅游融合發展——以白山地區為例[J].現代交際,2017,(17):29-30.
[3]? 何莽,黃凱倫,李靖雯.四川興文苗族旅游扶貧情景下的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與開發[J].廣西民族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18,40(6):8-14.
[4]? 滕新才,羊自歡.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之節慶旅游開發探究——基于富順豆花的考察[J].綿陽師范學院學報,2017,36(1):116-1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