邢云 陳偉
[摘要]親和力是使人產生親近感與認同感的重要方式。本文以親和力的概念入手,研究當前親和力在思想政治教育領域的有關情況,重點研究大學生群體的教育方式,分析當前思想政治教育面臨的機遇與挑戰,并從內容、方法、載體、情境四個方面予以簡要論證,以達到提升思想政治教育親和力的目的。
[關鍵詞]親和力;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新媒體
[中圖分類號]G641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5-3437(2020)04-0130-04
一、思想政治教育的親和力的定義及其影響因素
(一)思想政治教育親和力的概念
親和力,“親”字面意思指親近,在這里指受教育對象產生的親近感;“和”字面意思指和諧,和睦,這里指在教育的氛圍中產生的一種和諧融洽的氛圍;“力”字面意思指力量、能力,這里指思想政治教育媒介產生預期效果的能力與力量。對于教師與學生來說,親和力即教師在教育學生過程中,與學生之間產生的關聯,包括師生之間地位、態度、交流等關系的吸引力與感染力及認同度等情況。也可以將親和力說成是一種具有一定特殊性的人際交往關系。按類別分析,大學校園的親和力與小學、初中的不同,是在小學、初中的基礎上不斷發展和延伸的關系,不僅包含一般的共性,同時也有其獨特性。大學思想政治教育是教育者(主要是教師)與學生在大學教育環境中相互配合、共同實現目標。親和力的大小決定著教育的成敗,因此親和力必須貫穿在師生教育的整個過程。
親和力的概念由來已久,最早出現在化學領域內。有關學者認為親和力最早是一種原子與另外一種原子之間的關聯特性。
思想政治教育親和力包含整體與部分兩個方面,整體要求應該明確,具體要素作為整體的構成部分,亦不可或缺。
通過以上分析,本文認為,親和力是指一個事物引起其認知對象產生親近感或認同感的能力,目的是使認知對象自覺接受這個事物所傳達的價值觀念和目標導向。親和力作用于思想政治教育領域,即是指思想政治教育理論引起其受教育群體產生親近感或認同感的能力,換言之,是使思想政治教育理論受教育群體自覺接受思想政治教育理論所傳達的價值觀念和目標導向。
(二)大學思想政治教育親和力影響因素
社會文明不斷發展進步,義務教育和教育改革不斷深入發展,教育的親和力也在不斷提高。與之相適應,大學思想政治教育親和力也隨之不斷創新發展,并更加具體化和個性化。一方面,在教學活動中,教師仍舊是教學主體。教師的主體地位,對思想政治教育親和力的建立具有決定性作用,是對學生人際交往能力的培養和訓練,引導親和力走向和諧發展的重要旗幟。在師生溝通交流中,一旦出現矛盾,導致親和力不足,教師就必須發揮其協調能力,解決親和力問題。另一方面,是學生具有主體能動性,在思想政治教育中,學生是關系建立主體之一,具有積極參與的條件,也是思政教育親和力不可或缺的影響因素。
(三)思想政治教育親和力構建的必要性
面對意識形態工作出現的新情況新問題,如何令主流意識形態在當代青年群體里迅速傳播并使之真正認同,成為一個迫在眉睫的問題。高校要堅持正確輿論導向,適應新形勢下的深刻變革,推進傳統媒體和新興媒體深度融合。95后大學生沒有改革開放之前那一代人的經歷,對意識形態的感受因時代的不同而完全不同,思政教育在95后大學生中已失去了往日的吸引力和感染力。因此,提升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親和力,須從內容、方法、載體、情境四個方面下功夫,使內容既有深度又有溫度,方法既引起共鳴又引發共情,同時也可使教育者既有人格魅力又有個人親和力,情境既有認知情境又有體驗情境。在信息技術蓬勃發展這種社會大背景下成長起來的95后、00后,沒人經歷過計劃經濟時代封閉的農業和工業階段,沒有體會過新中國成立初期的百廢待興,沒有經歷過對抗饑餓。在互聯網下的信息技術時代,東方和西方的官方意識形態體系都喪失了吸引力,民主、自由、法治、階級斗爭等抽象概念令當代受教育群體難以產生共鳴,因為這些抽象概念只對當時有親身體會的那一批人具有影響力。官方意識形態的領導者與年輕人(即受教育群體)的溝通出現了不顧暢,這種不順暢不僅體現在思想上,也體現在語言上,新一代人使用的網絡語言與象形符號,令前一代人看不懂,而滯后的官方用語又難以令信息時代的受教育群體接受。這就使得傳統思政教育方式亟待“優化升級”,用符合當代大學生觀念的方式進行傳播并使之接受。
二、新媒體給思想政治教育帶來的機遇
(一)為思想政治教育提供更廣闊的空間
從方法上來看,受新媒體環境的影響,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空間出現了更加廣闊與多元的特征。一方面,新媒體依據先進的網絡技術、數字技術以及其他豐富多樣的傳播方式,將數字多媒體、網絡電視、手機網絡等多種媒介相互融合,令高校教師的思想政治教育形式更加的多樣化,幫助高校教師提高思想政治學科教育的水平,使學生學習思想政治教育理論的渠道更加多樣化,也使教育載體更加豐富。最為明顯的現象是,教師在課堂上與大學生之間的互動更加頻繁,課堂的活躍度也明顯地提高。另一方面,通過新媒體環境下思想政治教學方式和水平的提升,高校學生在學習思想政治教育的自主性上有了很大的提高。例如,在對新媒體關注以及好奇心的作用下,部分大學生在思想政治教師的指導下,依據教學內容并結合網絡工具,通過手機報、微博、思想政治類網站、博客等多種平臺,積極主動地學習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理論內容,學習效率也明顯提高。因此,新媒體環境下的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多樣化和先進性,讓高校師生的思想政治教育的空間更加廣闊。
(二)提高了思想政治教育的實踐性
新媒體環境下的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由于媒介傳播速度快,傳播方式簡單等特點,思想政治教育主流意識形態得以迅速傳播和普及。一方面,利用新媒體的政治資源的共享性,高校思想政治教育這門學科的理論知識可以通過網絡、媒體、互聯網、手機、校園等多種平臺之間同步傳播,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課程內容和知識框架得到了全面的覆蓋。利用多種渠道,大學生可以以更加便捷的形式學習高校思想政治理論。另一方面,通過新媒體環境中各個媒體之間的聯動和共享,高校教師的教學方式也發生了實質性的改變,針對不同課程教學要求,可以利用多種多媒體將書本上的知識轉化為各種動態,并全面地融入和滲透到大學生的學習環境中,進行教學的方式方法也因此變得更加便捷。
(三)擴大了思想政治教育的影響力
在革命戰爭年代,中國共產黨對主流意識形態的宣傳主要以語言、傳單等非信息技術手段為主,在國民黨政權占據優勢的大背景下,中國共產黨對社會主義與共產主義遠大理想的宣傳手段與宣傳范圍影響力其實很有限。但是隨著時代的進步,任何一個組織團體均可以運用互聯網將自己的意識形態理論通過互聯網實現迅速地擴散,影響力相較以往實現了迅速的提升。同理,在互聯網信息技術的帶動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影響力顯著提升,不僅增加了便捷性,而且增加了普及度。互聯網使思想政治教育的影響力成倍地增長,使之不受時空限制,在很短的時間內迅速傳播。
三、新媒體對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帶來的挑戰
(一)新媒體的“無止境傳播”影響高校傳統的思想政治教育模式
新媒體的傳播具有無界限性,這給高校傳統的思想政治教育帶來了極大的挑戰。首先,由于新媒體的產生,大學生獲取思想政治教育知識的途徑更加廣泛,獲取思想政治教育知識的時間更加靈活自由。因而在課堂教學中,高校教師失去了對知識的絕對權威,且單一的課堂講授方式令大學生對思想政治教育理論的理解不夠深入,造成一堂課下來,大學生真正學到的知識并不多。其次,高校教師在課堂上主要進行重點理論的講解,大部分的主干知識只是一帶而過,并不深入講解,這就需要大學生利用空閑時間進行深入的自主學習。但是,部分大學生的自律性并不強,網上碎片化內容較多,因此很容易注意力不集中。傳統教育教學方式如何實現轉型,這是一個很大的問題。最后,隨著現代科技水平不斷提高,開放性的傳播方式給不良分子帶來了可乘之機。大學生在瀏覽思想政治網站的過程中,難免會有一部分自律性不強的大學生進入一些來歷不明的不良網站,其中不乏不利于主流意識形態的思想理論,扭曲了部分大學生的社會觀和價值觀,給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帶來了很大的挑戰。
(二)新媒體內容的混雜性造成高校學生的認知偏差
新媒體環境中存在一定的混雜性,不光包括正規、有益的學習網站,也包括許多含有非法內容的網站。在學習思想政治理論的過程中,大學生的認知很容易受到影響。首先,在言論自由的思想政治媒介中,思想政治教育內容出現混雜性與差異性,造成大學生在學習的過程中,很容易受到一些動機不良的匿名人士發表的違背思想政治理念的言論所影響。其次,在虛擬網絡的學習過程中,由于媒介的轉換和平臺中人物人格的不斷變化,讓部分大學生產生認知的歧途,誘發心理疾病。最后,個別的網站散布一些虛假的消息和虛假的言論,造成學生身心健康受到傷害,甚至造成嚴重的人身財產損失。
另外,西方國家所宣揚的“國家資本主義”也在新媒體上大肆傳播。這是一種扭曲社會主義制度的誤導性理論。該論調試圖迫使中國放棄正確的、符合中國國情的正確道路,雖說是無稽之談,但在一部分不明真相的青年群體中依然產生了誤導作用。
(三)新媒體環境下高校學生缺乏正確的引導教育
論道者,自己首先要明道、信道,方可言傳身教。馬克思主義理論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內容。要讓大學生真正接受馬克思主義理論,離不開教師富有親和力的言傳身教,無原則的“迎合”“放任”所帶來的“一團和氣”絕不是親和力的體現,真理本身的光芒才最能讓人信服,廣大高校教師與理論研究工作者對馬克思主義理論的篤信與追求所散發出的人格魅力才是真理的光芒。比如《大道之行,中國共產黨與中國社會主義》《信仰人民》兩本書的作者,他們完全信仰社會主義并將之做了適合中國國情的恰當解釋,令讀者大大加強了對社會主義制度的認同感。當前,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教師工作隊伍整體上積極健康向上,但也不同程度地存在“四類先生”現象。第一類是“好好先生”,其主要表現是不講原則、不敢擔當,對于大學生思想領域的大是大非問題,他們往往態度曖昧、立場模糊。第二類是“南郭先生”,他們常常混在“樂隊”里比畫,缺乏對大學生進行思想政治教育的能力。第三類是“撞鐘先生”,他們缺乏從事思想政治教育的激情與動力,無所用心、得過且過。第四類是“跑偏先生”,他們本身便對社會主義制度缺乏認同,同時又在課堂上將這種理念灌輸給學生,造成嚴重負面影響。這一類人占極少數,但也并非沒有。這“四類先生”對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帶來一定負面影響。高校應把教師隊伍建設擺在重要位置,促使教師認真履職盡責,自覺做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堅定信仰者、積極傳播者、模范踐行者,更要做具有親和力的布道者。
四、提升新媒體環境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親和力的策略
針對上述問題,本文提出一些解決方法,從內容、方法、載體、情境四個方面予以論證。
從內容上來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既要體現嚴肅、深厚的理論知識,又要避免過于抽象化,應使用當代喜聞樂見的形式予以生動的表達,讓主流意識形態有深度、有哲理性的同時,要生動化、形象化。教育內容要有親和力,一是對馬克思主義在中國的實踐經驗與理論成果予以豐富和發展,不斷更新總結最新理論思想。二是以問題為中心,以解決問題為目的,真正面對大學生在理論學習及思考中而產生的難點、疑點和熱點問題,著力回答當代青年人所關注的重大理論和現實問題,堅定不移批判一系列不符合社會主義的錯誤思潮,比如“國家資本主義”論調。三是內容要進入生活世界,要有溫度,有人情關懷,有藝術感染力,要充滿哲理、充滿情感,用藝術化、形象化的方式進行教育,要“接地氣”,讓受教育者產生情感共鳴,使受教育者感到親近、興奮和激動,從心靈深處去思考和接受。
從方法上來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既要體現思想政治教育嚴肅性和科學性原則,又要重視教育形式的創新,實現精神的交流與心靈的融合,實現真正發自內心的共鳴與共情。針對具體事物靈活運用不同方式方法,針對不同情況不斷與時俱進,敢于創新,堅持“貼近學生、貼近生活、貼近實際”,讓思想政治教育切實立竿見影,見到實效。要切換到受教育者的角度去思考,從學生的角度去引領,讓大學生感受到主流意識形態價值觀,從而產生認同感,達到“內化于心”的教育效果,同時對主流意識形態理論體系產生認同,達到在理性上與情感上的一致認同。教師要敘述青年學生喜聞樂見的事物,在潛移默化中進行主流意識形態的灌輸,用情感共鳴的方式,讓教育的方法真正見到實效,這樣,學生便會積極踐行主流意識形態價值觀的內容,達到“外化于行”的效果。
從載體上來看,首先,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對傳統載體要運用自如,而新興媒介同樣不可或缺。要構建起載體的開放性、時代性、互動性等特點。思想政治理論課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主渠道,課程載體、活動載體、管理載體是主要的思想政治教育傳統載體。從課程載體上看,要增強課堂教學吸引力,語言生動化、形象化,可以采用風趣幽默的語言提升受教育對象的認同感與親近感,將教育內容巧妙融入這些語言之中,令受教育對象在幽默中產生“無形認同”。也可以制作一些包含主流意識形態的幽默小視頻或符合當代受教育群體生活特點的小視頻,通過其中的幽默點或生活經歷體現主流意識形態的魅力。從活動載體上看,可利用“一二·九”運動等特殊時間節點舉辦各種活動,活動中要包含當代受教育群體所喜愛的生活元素,也要包含有關主流意識形態的內容,令受教育群體在活動中受教育,在活動中吸收主流意識形態的熏陶。在管理載體上,亦是同理,在此不再贅述。其次,要用好新興媒介這一新載體。新媒體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提供了新的平臺,這種平臺具有開放性與廣泛的互動性。互聯網文化背景下,新媒體的運營令信息的傳播變得十分簡單,人與人的互動更加高效便利,且具有靈活性、時尚性的特點。教育者的話語要具有親和力,基本特點是在對教育的內容的描述上要準確簡練,教育的語言要生動形象,要機智幽默,既要有哲理性又要“接地氣”,易于被受教育群體接受,從而達到灌輸的目的。比如互聯網上的視頻《領導人是怎樣煉成的》幽默風趣,看后令人回味無窮,這便是運用此方式來使觀看者了解中國領導人因中國國情的特殊性而采用特殊的表達方式,進而使觀看者對中國國情及領導人表達方式產生本質上的認同。
運用感染受教育群體的方式,既可以傳播主流意識形態,又可避免受教育群體只接受其中“高大上”思想,而沒有解決受教育群體最關心、最直接的現實利益問題的狀況。另外,相關機構要加強對于新興媒介傳播內容的監管,讓不法網站無處藏身。
從情境上來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不僅要有認知情境,而且要有體驗情境,讓受教育群體在溫馨和諧的情境中被感動并收獲啟迪。可借助被當代受教育群體所喜愛的QQ、微信等新興媒介,在其上發布與之興趣愛好相一致的體驗窗口與功能,以達到教育的目的。這就要以“認知情境”為手段,以強化體驗情境為目的,讓受教育對象在這個情境中受到感染、參與體驗并收獲感悟,得到對主流意識形態的肯定與對主流意識形態下的生活的一種滿足感。這種方式在受教育群體所喜愛的影視作品中也有所體現。比如央視推出的大型電視政論片《百年潮·中國夢》、電影《厲害了,我的國》等都是運用了這種方式。感染情境可以用真情故事來創設,鼓勵情境可以借助典型榜樣、先進人物來創設,體驗情境可以借助娛樂表演創設,立體情境可以聯系生活實際創設,實踐情境可以通過愛心行動創設,從而喚起和誘導受教育對象對社會公德的情感體驗,培養受教育對象真、善、美的心靈,令受教育對象在不知不覺中“內化于心”“外化于行”,對這些教育媒介中蘊含的主流思想在潛移默化中產生認同。
另外,提升思想政治教育親和力最重要的是人,人是實現上述四種方法的根本力量。因此,要加強對教育工作者的教育能力培養與對傳播媒介(即新興媒體)的開發與引導,真正讓教育工作見到實效。人作為思想政治教育的主體性地位的作用至關重要,互聯網也是人所創造的,因此由人的主觀能動性創造出的靈活多樣的教育方法才是創新思想政治教育方式方法的主渠道。
五、結論
綜上所述,思想政治教育已經逐漸成為高校教師非常重視的一門課程。本文在分析了思想政治教育面臨的機遇與挑戰之后,認為在如今的高校思想教育過程中,作為教育者應該注意從教育內容、教育方法、教育載體、教育情境四個方面下功夫,使思想政治教育的親和力能夠得到提升,也促進師生之間的關系更加和諧。為達到教育目的,也要從教育內容、教育方法、教育載體、教育情境四個方面“接地氣”“動人心”“求真效”,真正提升思政教育的親和力,增強感染力,利用新媒體將基本原理用當代青年喜聞樂見的形式加以表達,令其在潛移默化中接受,達到運用親和力的方式實現教育效果的目的。
另外,希望有關教育工作者不斷在實踐中創新工作方法,探索新思路,研究新問題,拿出新對策,不斷提出更多切實可行的方式方法,提升思想政治教育的親和力,以更好地適應當前思想政治教育的新形勢與新要求。
由于時間有限與本人認知的局限性,筆者只從四個方面進行了初步闡述,并只以高校范圍的思想政治教育領域為主進行研究,如有不足之處,懇請各位批評指正。
[責任編輯:鐘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