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金林
摘 要:21世紀是海洋世紀,一個國家想要強大,必須向海而生、向海發展。海洋戰略是國家整體戰略不可分割的一部分。英國作為曾經的海上霸主、老牌的海上強國,其海洋戰略演變與國際地位變化對中國海洋戰略具有重要借鑒意義。通過對英國當代海洋戰略的調整與轉變進行總結與歸納,對英國當代海洋戰略軍事、經濟與科技領域進行分析,以英國海洋戰略為借鑒,總結中國海洋戰略的不足之處,并借鑒英國海洋戰略的經驗,使中國海洋戰略更好助推海洋強國建設。
關鍵詞:英國海洋戰略;中國海洋戰略;借鑒;海權
中圖分類號:D815? ? ? 文獻標志碼:A? ? ? 文章編號:1673-291X(2020)08-0118-04
海洋是生命的源泉,是風雨的故鄉,是資源的寶庫,是經濟的動脈,是國防的前哨。海洋與國家安全與權益維護、人類生存與可持續發展、全球氣候變化、油氣與金屬礦產等戰略性資源保障等全局性、重大性和長久性問題休戚相關[1]。海洋是人類生存發展的源泉。海洋獨特的戰略價值培育了非凡的中華海洋文明,豐富的海洋資源支撐了中華民族的繁衍和發展[2]。21世紀是海洋的世紀,海洋戰略是國家整體戰略不可分割的一部分,一個國家想要強大,必須向海而生,向海發展。和平發展、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是中國的大戰略,建設海洋強國是我國大戰略的根本要求和保障[3]。英國是一個島國,西臨大西洋,東隔北海,南以多弗爾海峽和英吉利海峽同歐洲大陸相望,是一個典型的海洋國家。英國總領土面積達571萬平方公里,國土面積僅為24.4萬平方公里,而海外現存的十四塊領土使得領海面積達到了546萬平方公里。英國作為曾經的海上霸主、老牌的海上強國,其海洋戰略順遂時代的變遷而演進。
英國海洋戰略的演進與完善始自16世紀末,英國在“加萊海戰”中戰勝西班牙“無敵艦隊”,初步擴展了海上權力,參與到海上貿易與殖民地利益分配中。17世紀被稱為荷蘭的世紀,英國通過三次“英荷海戰”挑戰荷蘭的海上霸主地位,在戰略上消耗了荷蘭的海上軍事實力,最終在18世紀取代荷蘭,成為海上霸主。17世紀末法國開始注重海權發展,在歐洲及其殖民地與英國屢次發生沖突乃至戰爭。英國海軍在西班牙王位繼承戰爭、奧地利王位繼承戰爭、英法七年戰爭和與拿破侖時期法國海軍的戰爭中均取得了最終勝利。在此期間英國形成了穩固的“艦隊—商貿—金融”體系,為18世紀60年代的工業革命積累了資本財富,而工業革命帶來的成就又反哺了英國海洋戰略與海軍建設,英國海權在十九世紀達到巔峰。從19世紀末至二戰結束,英國在兩次世界大戰中通過海權壓制并戰勝了新興海洋強國德國。但與此同時,英國綜合國力受到了巨大的消耗,其世界霸權與海上權力逐步被美國和平取代,其海洋戰略也隨之開始轉型。當代英國海洋戰略在繼承英國海洋戰略傳統,保持英國海洋軍事實力的同時,運用英國獨特的海洋地理優勢,注重在《英國海洋法》的指導下統籌發展海洋軍事、海洋科技、海洋經濟等領域,在宏觀與微觀上均值得中國海洋戰略借鑒。
一、當代英國海洋戰略的調整與轉變
(一)冷戰狀態下英美海權的和平轉移
二戰后,英國在內因與外因的共同作用下衰落為世界二流強國。內因是一戰與二戰嚴重消耗了英國國力,導致英國沒有資本繼續支持其“艦隊—商貿—金融”體系。外因是英國殖民勢力逐步被美國瓦解。早在1941年,時任英國首相丘吉爾在與美國總統舉行大西洋憲章會議時就提出,英國明確美國并不僅僅因為正義參與二戰,背后的秘密政策是通過二戰肢解歐洲尤其是英國傳統殖民勢力并取而代之,但是英國明知美國意圖卻不得不依賴美國對抗法西斯陣營勢力。戰后美國在全球范圍內大力推行其自由與民主的價值觀,促使亞非拉一系列殖民地紛紛獨立,暗中瓦解英國殖民勢力。1956年發生的蘇伊士運河戰爭就是很好的佐證。
埃及在1953年獨立后驅逐資本主義殖民勢力趨向明顯,在與英法兩國談判三年無果后,1956年7月26日單方面宣布將蘇伊士運河收歸國有,這觸犯了英國在中東地區的利益底線。同年11月,英法聯軍出兵進攻蘇伊士運河區域,雖在以色列陸軍配合下取得戰術層面上的勝利,但由于埃及陸軍重兵包圍,英法聯軍占領蘇伊士運河的企圖實質已無法達成,加之蘇聯方面的施壓,英法部隊最終撤離埃及。這次促使英法撤離的不僅僅是蘇聯,主要是美國。美國于1956年11月1日在聯合國大會上發起提案,要求蘇伊士運河戰爭各方立即?;鸪奋?。翌日,聯合國大會以64票贊成、5票反對、6票棄權,通過了各方停火997號決議。11月3日,美國表示應該立即成立聯合國緊急部隊進駐埃及,保證和監督各方?;?。在整個事件的過程中,美方從一開始對出兵這一解決方式不贊同,到最后不惜與蘇聯一道對英國施壓,這一系列做法背離了從一戰以來相對穩固的英美同盟。美國不希望英國擁有對蘇伊士運河的控制權,并借此次沖突從中調和,擴展自己在中東的勢力范圍,消減英國傳統殖民勢力在中東的影響。因此美國謀求對英國殖民勢力的瓦解是其自二戰以來一以貫之的秘密戰略方針。而英國經此失敗后再無力有效控制其原有殖民地利益,維護海上貿易權力。在內外因的共同作用下,英國已不能如前一般承擔世界霸主的世界義務,不得不放棄世界霸主的地位。
因此,英國海洋戰略不得不服務于英國冷戰后的大戰略——以英美特殊關系為軸心、奉行集體安全政策、繼續開展海洋貿易維持利益來源、確保核威懾能力。前兩項戰略是英國根據自身實力變化不得已而為之,而后兩項戰略則更能體現英國的自主性,其中海洋戰略在后兩項戰略中起到至關重要的作用。英國海外殖民地絕大部分喪失,因此英國海洋戰略也隨之調整,無需再維持龐大的海軍力量。從20世紀60年代開始取消了大量海軍先進武器研究計劃,裁減了大量武器裝備,將剩余資金用來發展國內經濟與民生,但值得注意的是,英國仍維持了一個高效的海軍戰時體系。在軍事動員方面,英國政府與大量的小至100噸的船只大到數萬噸的貨輪郵輪簽訂戰時征調合同,平時無需支付大量維護費用,戰時也可迅速改裝為軍用船只,減輕了財政壓力。在海軍武器研制方面,英國堅持“核海權”的思想,把基礎軍工業轉至民用范圍內的同時,堅持自我研發,由皇家海軍實施由美國提供導彈的“北極星”核潛艇計劃,維持英國戰略層面上所需的海軍實力。
(二)冷戰結束后英國海洋戰略的轉變
1998年7月,英國發表了《戰略防務評論》。其中海洋戰略方面提出,在堅持既有政策的前提下全面接受美國的軍事理論思想,強調與美國保持戰略同步,共同開展必要的“聯合作戰”,海洋戰略下的海軍力量按照有能力進行一場較大的戰爭或同時進行兩場中規模戰爭的要求發展。英國海軍部根據《戰略防務評論》中心指導思想制定了《海軍戰略規劃2000—2015》,具體規定了海軍艦隊規模,核心海軍船艦裝備更新換代周期以及強化先進海軍武器裝備研究并制定如下規劃:第一,保留四艘“前衛”級彈道導彈核潛艇;第二,攻擊性核潛艇數量由十二艘縮減為十艘;第三,保持兩艘服役航空母艦以及一艘用于兩棲作戰的直升機母艦;第四,將驅逐艦與護衛艦總數保持在三十二艘左右。其中包括45型驅逐艦、23型護衛艦和正在研制的“未來海上戰艦”;第五,擁有航母艦載固定翼飛機、“野貓”直升機、“灰背隼”直升機、未來兩棲支援直升機、武裝直升機、預警直升機在內的全方位海軍航空兵;第六,保持兩艘兩棲攻擊艦和五艘后勤登陸艦;第七,保留二十二艘水雷戰艦艇;第八,擁有數量適當的支援艦船;第九,按海洋作戰要求,持續改進武器和探測系統能力,特別是重點提高防區外精確打擊武器和相關搜索、制導系統的能力;第十,趕緊信息基礎設施,以適應高度集成的聯合數字化戰場空間的要求,重點提高平臺級信息戰能力。自1991年英國參與美國主導下的海灣戰爭以來,這一核心海洋戰略思想在阿富汗戰爭、伊拉克戰爭、利比亞戰爭與敘利亞內戰中均得以體現。當代英國海洋戰略的制定與發展基本達到了服務于英國國家戰略的要求[4]。
綜上所述,英國在二戰結束后,接受了其海上霸權流失不可逆轉的結局,由被動接受逐步轉變為主動推進英美海權的和平轉移,進而形成追隨美國海洋戰略,參與世界治理與海權建設的現代英國海洋戰略格局,遲緩了英國綜合國力的衰弱,維持了海上二流強國的地位,使英國在國際事務中仍能主動發揮作用。
二、21世紀英國海洋戰略
進入21世紀以來,由于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的需要,陳舊的海洋管理體制已經使英國捉襟見肘,無法有效應對日益紛繁復雜的涉海問題和糾紛,海洋管理體制層面大刀闊斧的改革呼之欲出[5]。英國在重視海軍發展的同時,在海洋科技和海洋經濟領域方面也投入一定精力。2009年11月,英國政府頒布《英國海洋法》。該法律是英國海洋戰略制度化、法律化的具體體現,由11大部分共325條組成。該法律既有宏觀指導性條款,也包含微觀的措施,可操作性極強。在這部法律中,可持續發展原則始終是其基本原則,它重視與強調綜合協調與管理,依靠綜合管理來統籌處理海洋事務;注重保護生物多樣性;重視公眾參與決策與管理,并強調公開與透明的原則。此外,該法建立了戰略性海洋規劃體系,要求制定具體的海洋政策,確立階段目標,確立海洋管理具體辦法,為配合相關各涉海領域海洋政策落實奠定了基礎。英國政府以《英國海洋法》為指導原則,近年來制定了包含海軍、海洋經濟與海洋科技在內的綜合性極強的海洋戰略。
(一)21世紀英國海洋軍事戰略
2014年5月英國政府發布《英國國家海洋安全戰略》,規定英國皇家海軍為英國海洋安全提供全方位保護,重點保護:第一,在任何國家船舶上的英國公民和享有英國權利的人;第二,英國海域;第三,懸掛英國國旗的船只;第四,位于英國海域的海上基礎設施,包括軍事設施;第五,英國擁有的海上基礎設施;第六,英國商業貿易。英國皇家海軍據此對自身義務進行了明確與規范:第一,預防沖突:皇家海軍致力于防止公海沖突;第二,在海上提供安全保障:皇家海軍有責任為其公民及其盟國努力維護公海安全;第三,維護貿易安全:皇家海軍有能力維護貿易安全;第四,隨時做好戰斗準備:英國作為北約與聯合國的一員,皇家海軍有義務為維護聯盟及聯合國利益隨時戰斗;第五,保障英國海上經濟安全:英國百分之九十五的貿易來源于海洋,英國如此依賴海洋而繁榮,如果沒有皇家海軍起到威懾作用,對經濟的影響將是壓倒性的;第六,提供人道主義援助:提供人道主義援助是英國皇家海軍的海軍精神核心[6]。
為了使英國皇家海軍更好地履行義務,捍衛英國國家利益,2017年9月6日時任英國國防大臣邁克爾·法倫向議會提交了《國家造艦戰略:英國海軍造艦的未來》。該戰略對未來英國皇家海軍裝備進行了明確的預期與規定:以2014年下水的“伊麗莎白女王”級核動力航母為核心,配備四五型防空驅逐艦、二六型反潛護衛艦、31E型多功能護衛艦、未來兩棲艦以及其他輔助艦船。該戰略預期目標為全方位多層面提升英國皇家海軍作戰能力,在英國政府的引領下開拓英國海洋軍事設備制造商與國際市場的合作并提升制造軍事裝備科技實力,促進經濟繁榮發展。根據該戰略,英國組建了涵蓋國防部、財政部、基建部、國際貿易部與海軍相關部門的跨政府部門贊助委員會、用戶委員會和造艦項目戰略委員會,統籌發展英國皇家海軍軍事力量[7]。
(二)21世紀英國海洋經濟與科技戰略
英國早期海洋研究具有顯著的分散管理和自由探索的特點[8]。20世紀中期以來,以美國主導成功實施的三大科學計劃(阿波羅計劃、人類基因組計劃和曼哈頓計劃)為標志,人類正式步入“大科學”時代,科學的系統化和組織性更加突出[9]。為了跟上新時代科技研究的步伐,英國海洋經濟發展與海洋科技研究逐步形成戰略,政府為海洋經濟與海洋科技領域制定相關海洋戰略,從宏觀上為英國海洋戰略的整體發展進行規劃。
2010年2月英國政府發布《英國海洋科技戰略》(2010—2025),該戰略為英國第一部明確的海洋科技戰略,確定了三個高層次的優先領域:第一,了解海洋生態系統的運行規律;第二,應對氣候變化與海洋環境之間的相互作用產生的環境問題,著重調查海水酸化問題;第三,維持和提高海洋生態系統的經濟利益。未來重點研究以下領域:第一,海洋酸化研究;第二,海洋可再生能源開發;第三,海岸帶災害研究。為實現戰略目標,英國政府從宏觀角度制定政策,加強海洋科技工作的協調與配合,對項目資金使用進行持續監督追蹤,主動與海事相關利益方溝通,成立事務管理委員會,協調各方共同發展[10]。
2010年3月,英國能源部根據《英國海洋科技戰略》制定了《海洋能源行動計劃》。該計劃的戰略目標是到2030年之前,以英國海上風電能項目為發展目標,通過英國能源部對新型海洋科技能源發展的頂層設計為海洋能源發展制定詳盡的微觀規劃,推動潮汐能與波浪能等海洋科技能源發展,建立海洋科技能源產業鏈,引導私有資金及其他國家投資,以在減少溫室氣體排放,強化清潔能源供應,提供就業崗位方面做出貢獻。
2019年2月,英國宣布2050海洋戰略,該戰略側重英國海洋經濟與英國海洋科技的規劃與發展,提出了兩個短期目標與一個中期目標。第一個短期目標是將英國打造成試驗和開發自主船舶以及吸引外來投資和國際業務的最佳場所。第二個短期目標是通過目前的高科技技術,用虛擬現實技術以及增強現實技術培訓英國與其他國家的相關海事人員,應對未來的人才需求。中期目標是在短期目標完成后,在英國港口建立一個創新中心,統籌發展海洋高科技事業。此外,英國政府承諾出版明確的英國將在綠色標準中發揮主導作用的海事計劃,以便盡快實現零排放航運[11]。
三、英國海洋戰略的借鑒
(一)處理好與美國的海權關系
二戰后,英美海權和平轉移,進而形成追隨美國海洋戰略,參與世界治理與海權建設的現代英國海洋戰略格局。這也使得英國最大程度上保障了海上實力。需知,美國在建國后用100多年的時間提升綜合國力,美國GDP總量于20世紀初超越英國位居世界之首,在一戰二戰的共同作用下,在20世紀60年代,英美海權才真正完成交接,美國完全取代英國成為世界海上霸主。19世紀末至二戰結束,美國與德國均曾作為世界海上強國與英國在海權方面展開競爭。不同的是德國在綜合國力尚未完全趕超英國,海上軍事實力與英國亦有差距時貿然以戰爭的方式挑戰英國,最終一敗涂地。而美國則運用自身在一戰二戰中的重要地位,通過合理的戰爭策略在冷戰時期取代英國成為世界海上霸主。目前美國作為世界海上霸主,中國作為美國眼中的第一競爭者,其形勢與十九世紀末英德海上爭霸有相似之處。在經濟實力方面,中國作為世界第二大GDP總量國家與世界第一大GDP總量國家美國之間的差距逐步縮小但仍有差距。在海軍實力方面,在可同時在全世界范圍內開展一場大規模戰爭與一場中規模戰爭戰略思想指導下,美國常年保持十個“尼米茲”級航母編隊海軍配置,美國海軍最新一代“福特”級核動力航母首艦“杰拉爾德·福特”號2017年7月22日在弗吉尼亞州諾??撕\娀卣搅芯幏踇12]。中國目前海軍力量發展迅速,但唯一列裝服役的“遼寧號”航空母艦為庫茲涅佐夫級,為常規動力航母,與美國現役的“尼米茲”級核動力航母以及“福特”級核動力航母仍有較大差距。因此,從經濟與海軍實力的綜合因素來看,中國目前應在保持和平狀態的前提下穩步發展海軍實力,而不應盲目與美國發生軍事沖突,步德國后塵,從而影響中華民族實現偉大復興。
(二)實施軍民融合戰略助推海洋強國建設
1982年馬島戰爭以英國的全面勝利告終,英國皇家海軍是英國馬島戰爭勝利的基礎。在得到前往馬島海域的命令后,英國海軍的戰爭動員能力得到了充分的體現,大量的民用船只根據之前與政府簽訂的協議在短時間內改裝為軍用或運輸船只,為最終戰爭的勝利起到了不可替代的作用。英國海上戰時動員政策既避免了海軍常備力量冗雜造成的高額維護費用,又可在戰爭狀態下迅速動員預備民間力量。該范例是“軍民融合”在戰時的典范,值得我國“軍民融合”戰略的借鑒與學習。2015年,習近平首次提出把“軍民融合”戰略發展上升為中國國家戰略[13]。2018年10月15日,中央軍民融合發展委員會主任習近平主持召開中央軍民融合發展委員會第二次會議并發表重要講話。會議審議通過了《關于加強軍民融合發展法治建設的意見》。習近平強調,強化責任擔當,狠抓貫徹落實,提高法治化水平,深化體制改革,推動科技協同創新,加快推動軍民融合深度發展[14]。“軍民融合”是建設現代化海上軍事力量的客觀需要,海上軍事斗爭既需要多軍兵種的聯合行動,又需要國家和民間力量的支持配合。因此,我國應在加強海洋科技軍民協同創新的基礎上,將該戰略向縱深推進,建設軍民一體海洋維權力量與海上綜合保障體系,助力“海洋強國”戰略的發展。
(三)建立一支強大的海軍是保障海洋利益與發展海洋事業的基礎
英國之所以能夠通過海上貿易成為曾經的世界霸主,是因為其雄厚的海軍實力為海上貿易提供了堅實的保障基礎,進而通過海戰來擊敗競爭國家,不斷取得和控制殖民地。建立一支強大的海軍是保障海洋利益與發展海洋事業的基礎。英國海軍不僅推動了英國在海上爭霸,在當今的世界格局中也能維護國家利益。1982年英國海軍在遠離英國本土7 200海里、靠近敵國阿根廷的馬島與阿根廷進行了一場以海戰為基礎的軍事戰爭。此戰最終以英國的徹底勝利告終,這也體現了作為當今世界三大藍水海軍之一的英國海軍雄厚的實力。雖然我國近年來在海軍建設方面有很多成就,2012年9月25日中國海軍“遼寧”號航空母艦(前“瓦良格”號)正式加入海軍戰斗序列[15],但是我國仍然位居準藍水海軍行列,與英國海軍在海軍裝備級別上與實戰經驗上相比仍有差距。因此,建立一支強大的海軍是保障海洋利益與發展海洋事業的基礎,也是我國實現偉大復興與和平崛起的必然要求。
(四)發展海洋經濟是繁榮國家經濟的必由之路
2011年9月,英國政府發布《英國海洋產業增長戰略》。2016年11月7日,英國海洋管理組織提出英國南部海域發展計劃,并于2018年7月17日完善。這表明,英國政府不僅從宏觀上把握海洋經濟發展導向,也從微觀上重視優勢區域的海洋經濟發展,助力經濟繁榮發展。此外,英國政府充分利用其海洋生態能源優勢,海洋可再生能源己成為海洋經濟的全新開發領域。根據英國四面環海的地理區位因素,超級游艇產業成為不斷擴展的高附加值產業。因此,國家在海洋經濟戰略方面進行頂層設計,指導區域海洋經濟協同發展,制定具體海洋經濟發展政策是目前推動我國海洋經濟快速發展,助力我國整體經濟發展的必由之路。
(五)制定海洋科技長期規劃是發展海洋事業的必然要求
2010年2月英國政府發布《英國海洋科技戰略》(2010—2025),2010年3月英國能源部根據《英國海洋科技戰略》制定了《海洋能源行動計劃》。英國國家海洋中心成立于2010年4月,是世界公認的六大頂尖海洋研究機構之一,美國占據其中兩個席位,日本、俄羅斯和法國分別擁有一個。只有制定了長期海洋科技發展規劃,海洋資源才能被充分規劃利用。我國應當制定中長期海洋科技戰略規劃,制定切實可行的目標,加強海洋科研基礎設施建設,科學劃分我國海洋科技研究重點,重點鉆研海底資源勘探技術,提高深海大洋科學考察能力。當今世界對石油,天然氣等資源的依存度越來越高,海洋蘊藏著豐富的相關礦產資源,應合理開發利用海上資源,緩解國家資源壓力。
參考文獻:
[1]? 高峰,王金平,湯天波.世界主要海洋國家海洋發展戰略分析[J].世界科技研究與發展,2009,(5):973-976.
[2]? 賈宇.關于海洋強國戰略的思考[J].太平洋學報,2018,(1):1.
[3]? 曹文振.中國海洋強國戰略與海洋爭端對策[J].新視野,2014,(3):115-119.
[4]? 白海軍.帝國的榮耀,英國海洋稱霸300年[M].南京:江蘇人民出版社,2014:253.
[5]? 史曉琪.英國《海洋與海岸帶準入法》評析——兼論對中國海洋法制借鑒[J].世界海運,2017,(3):48-53.
[6]? 筆者整理自https://www.royalnavy.mod.uk.
[7]? 司馬平.英國海軍未來30年裝備建設動向[J].現代軍事,2017,(1):125-128.
[8]? 李景光,閻季惠.英國海洋事業的新篇章——談2009年《英國海洋法》[J].海洋開發與管理,2010,(2):87-91.
[9]? 周志娟.大科學時代科學家責任問題探析[J].廈門理工學院學報,2012,(4):84-88.
[10]? 李景光,閻季惠.主要國家和地區海洋戰略與政策[M].北京:海洋出版社,2016:73.
[11]? “雄心勃勃 英國政府宣布2050海洋戰略”[EB/OL].搜狐網,2019-02-08,http://www.sohu.com/a/293680316_155167.
[12]? 美國首艘“福特”級核動力航母服役[J].國外核新聞,2017,(8):13.
[13]? 習近平:把軍民融合上升為國家戰略[EB/OL].搜狐網,2015-03-13,http://news.sohu.com/20150313/n409719552.shtml.
[14]? 習近平主持召開中央軍民融合發展委員會第二次會議[EB/OL].中國政府網,2018年10月15日,http://www.gov.cn/xinwen/2018-10/15/content_5330964.htm.
[15]? 楊震,蔡亮.論航空母艦與中國海權[J].當代世界,2017,(8):42-4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