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文蕾 韓平
摘 要:伴隨著金融科技的迅猛發展,傳統的金融監管模式也面臨著轉型的挑戰。目前我國金融科技監管工作還有很多做的不足的地方,需要構建更加完善的監管體系來保證金融科技穩定健康發展。因此,闡述了金融科技監管的意義,并對國內外監管現狀進行了研究分析,最后提出了完善我國金融科技監管框架的方法建議,從而實現金融科技的有效監管。
關鍵詞:金融科技;科技監管;路徑研究
中圖分類號:F832.1? ? ? 文獻標志碼:A? ? ? 文章編號:1673-291X(2020)08-0126-02
引言
近幾年,金融科技的發展正不斷取代傳統金融發展模式下人們的生活方式,而目前的監管制度卻跟不上科技的發展速度,也因此導致各類市場亂象,損壞了廣大消費者的權益。自2014年以來,我國P2P網貸平臺爆發多起非法集資甚至卷款跑路的問題,2019年11月P2P網貸行業的成交量為506.23億元,相比上月減少64.04億元,環比下降11.23%,同比下降54.58%。截至2019年11月底,P2P網貸行業累計成交量為8.95萬億元。從各省市P2P網貸的成交情況來看,進入統計的31個省市中,11月有29個省市的P2P網貸成交量環比下降。
目前金融與科技的融合發展推動了我國金融市場的發展,但是也帶來了一系列風險。易綱行長提出堅持“金融的開放程度,要以金融監管能力相匹配這樣一個原則”。同樣的,科學技術在金融行業的應用程度也應與對金融科技的監管能力相匹配。技術驅動下的金融科技需要用同樣的技術驅動型監管才能更有效地應對風險,應在監管體系中融入AI、大數據、區塊鏈等技術手段。金融科技的特點有創新性、技術性、廣泛性等,其衍生出的風險也在近幾年的應用市場中頻頻出現,威脅著我國經濟的發展,也給監管部門帶來了許多挑戰。
一、國內外金融科技監管現狀
中國的金融科技發展步伐在全世界都是領先水平,然而金融科技風險是世界各國共同面臨的問題,各國的金融監管機構也都采取了行動,把重點放在創新疏導、防范化解上,從而建立更加完善的金融科技監管體系。
(一)國內金融科技監管情況
我國金融科技監管隨著金融科技行業的發展也在不斷地更新,最初的側重點在于商業銀行的網絡支付業務,目的是維護客戶及產品信息安全。隨著P2P、眾籌等產品的發展,監管的對象轉向非法集資違法犯罪的情況,對金融科技的監管也逐漸法制化。2017年5月,人民銀行成立了金融科技委員會,主要任務是對金融科技的研究,強調監管科技的應用,主張通過大數據、人工智能、區塊鏈等技術手段降低監管成本,促進各行業之間信息互通,提高監管效率。我國監管部門按照監管法制化進程在各個產業都推出了相應的法律法規,比如《網絡借貸信息中介機構業務活動管理暫行辦法》、《股權眾籌風險專項整治工作實施方案》、《非銀行支付機構網絡支付業務管理辦法》等政策。此外,部分企業已運營金融技術建立了嚴格的內控制度,運用大數據手段根據信用水平對消費者進行分類,建立合理的金融供應體系,從而保證金融產業的穩定發展。
(二)國外金融科技監管情況
國外金融科技監管方面,各國采取的措施各有不同。英國是金融科技產業出現和發展最重要的一個國家,因此英國金融行為監管局對金融科技的監管也是最先開始的,首先采取的方法有直接同企業建立聯系,及時了解企業的需要,其次提出指導意見,給企業提供參考,最后重視技術研究機構的研發,運用先進的技術手段構建監管體系。2016年英國推出的“沙箱”監管制度,金融監管科技公司可以在監管機構的監管下在沙箱中進行應用測試,如果有不合法、侵害消費者權益的情況發生,那么這家企業的產品就不能上市。美國按照金融科技行業性質進行劃分,分別歸入相對應的法律監管體系,在滿足要求,降低監管成本的同時不斷更新監管技術。新加坡極為重視金融科技產業的發展,金融監管局對行業經營狀況展開了各項調研,對不同行業監管的方向不同,同時也實行了“沙箱”監管制度,嚴格把控金融產品創新行為,規避了很大一部分風險。澳大利亞的金融監管側重于監管與科技的結合,其金融監管機構成立了專門的監管小組,主要負責監管技術的創新,同時與美國、中國等金融科技發展迅速的國家加強溝通,互相交流信息,進一步完善監管機制。歐盟國家在數據監管方面做出了最大的努力,其在2018年通過的《通用數據保護條例》被稱為有史以來最為嚴格的數據立法,在這樣苛刻的規定下保證了金融科技的健康發展,也規范了企業行為。
二、風險識別與監管挑戰
FSB(金融穩定理事會)指出,金融科技主要是指由大數據、區塊鏈、云計算、人工智能等新興前沿技術帶動,對金融市場以及金融服務業務供給產生重大影響的新興業務模式、新技術應用、新產品服務等。金融科技的發展給傳統金融體系的穩定性帶來了一定的沖擊,龐大的數據和去中心化的服務方式使得風險的識別更加復雜難以監管。
(一)技術風險
技術進步為我國金融市場的發展帶來了充足的動力,當下,金額科技在市場的各個環節發揮著作用,同樣也攜帶著不同的隱患。如技術本身不完善,急于投身市場會帶來數據泄露,系統無法正常運行,操作過程復雜,操作手續繁瑣等危害。金融科技主要集中在計算機語言和編程領域,這就給了不法分子惡意篡改的機會,面對高水平的作案手法,需要更高水平的監管手段。因此,無論硬件軟件,微小的差錯在金融杠桿的作用下都有可能帶來嚴重的后果,而處理這些后果必然需要付出很大的代價。
(二)信息風險
科技金融工具面臨不完全信息的問題,消費者與金融機構,金融機構與金融監管者之間信息不對稱,而消費者的投機心理更容易被信息資源的掌握者金融機構所利用,從而對其利益造成傷害,而監管機構又很難對其進行懲治,阻礙了金融科技的進一步發展,也導致了市場效率過低。此外,大數據時代,金融機構掌握了大量消費者的信息,過度搜集敏感信息,濫用客戶數據,甚至倒賣數據的現象非常多,在這些方面,監管機構的技術水平明顯沒有跟上金融科技的發展速度,無法及時發現預防,甚至連識別處罰都有難度。
(三)操作風險
信息科技風險的增加源自于數據風險和信息安全風險的相互交融,到目前為止,已有多起因為系統操作缺陷導致金融交易數據泄露的案件,現有法律普遍認為匿名個人隱私的保護可以通過匿名來保證,然而最近通過一系列有關計算機科技的研究成果表明,數據的強大作用可以輕松破解匿名化。計算機技術的強大功能可以實現匿名數據和真實數據的對比,從而提取出用戶真實的姓名、身份證號碼、聯系方式等信息,這樣的風險會帶來很多不利于用戶的后果,如信息不對稱帶來的歧視,甚至直接被盜取財富。
(四)法律風險
金融創新在技術的加持下,進一步提高了金融合同設計的難度,在原有的框架里設計金融合同的風險更高,在技術高速發展、法律法規缺失的情況下,金融交易的規則由市場決定,法律風險尤為嚴重。由市場決定的合約是以技術為基礎,無法與以文字條款制定的法律規則匹配,無法適用于“合理”、“最大化”等模糊的術語,從而導致金融合約存在較高法律風險;其次,在出現糾紛時,責任劃分也存在難點,不少非法集資機構打著“金融創新”的幌子違法犯罪,對經濟發展造成了極大危害。
三、完善我國金融科技監管框架建議
縱觀近些年金融科技的飛速發展,現有的監管水平已經不能滿足其發展的需要了,在世界各國紛紛完善各自監管體系的情況下,中國也應該加快完善金融監管的節奏。一方面要吸取外國的監管經驗,另一方面要考慮中國自己的國情,加強企業和監管機構之間的溝通,以維護行業健康運營為基礎,建立有效的金融科技監管框架。
(一)明確金融科技監管范圍
隨著金融科技的發展,很難嚴格劃分金融業務的類別,從而導致對于風險的監管更加困難,過去我國一直實行的監管是分業監管模式,如果不同行業的監管機構之間沒有一個好的交流機制,或者說沒有明確的監管范圍,沒有一個合理的問責機制,就有可能出現監管不到位,互相推諉,或者重復監管的情況。因此,需要重新規劃監管范圍,不以行業為基準,而是以責任為重點,加強金融監管部門的溝通,及時交流監控情況,防止出現監管不到位及監管交叉的情況。
(二)促進監管科技的應用
傳統的金融監管手段對目前的金融科技并沒有很好的發揮作用,要大膽嘗試使用監管科技,利用大數據、人工智能、區塊鏈等新技術來降低監管成本,提升監管效率。比如,建立更加智能的風險識別系統,運用大數據統計分析,一旦出現偏差立馬發出警報,及時發現可能存在的風險;通過互聯網來監控行業內部風險,規范員工操作,從而有效提升行業經營效率。
(三)嚴格規范數據使用
金融科技的發展帶來一系列問題,其中最嚴重的問題之一就是數據泄露,對于數據的監管存在難以分辨、阻止困難等問題,因此,如何在利用好數據的同時做到保護數據就是監管機構所要解決的問題,也是金融機構健康發展的基礎。監管機構應該制定相關法律規則,并組織開展數據識別分類工作,對企業獲取客戶數據的方式進行改革,確保客戶能夠明確數據走向,對數據的運用分析應該在保障客戶權益的基礎上進行,同時對涉及泄露、濫用客戶信息的行為應當建立問責處罰機制。
(四)加大違法違規懲治力度
金融科技的發展給企業帶來巨大利益的同時也引起了非法分子的注意,不少人利用廣大消費群眾對金融科技的不熟悉,相關法律制度的不完善,鉆法律的空子來騙取大眾的錢財,因此監管部門應該對相關案件進行分析,制定相關法律,嚴格把控行業入門條件,加大對違法行為的懲治力度,維護人民群眾財產安全,促進金融科技的發展。
在當前金融科技飛速發展的時代,風險變得更加難以識別、更容易擴散、帶來的損失有可能更大,因此監管部門必須要加快立法進程,從多層次規范企業行為,同時鼓勵企業內部設立內控機制,加強企業自律約束能力,使得金融科技行業能夠健康完善的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