任艷琴
摘 要:隨著經濟社會結構轉型的加速和現代化的發展,傳統的社會管理模式已經難以適應當下農村社區的需求,對于農村社區治理模式的探索成為了當務之急。在鄉政府的正確領導和鼓勵之下,JB社區形成了有效的“1+3”社區治理模式。通過對“1+3”治理模式的深入分析,以期為當地的經濟發展和其他農村社區治理提供理論及實踐層面的指導。
關鍵詞:農村;社區治理;“1+3”治理模式
中圖分類號:F323 ? ? ? ?文獻標志碼:A ? ? ?文章編號:1673-291X(2020)06-0049-02
如何探索構建符合農村社區發展要求的新模式,讓廣大農民群眾能夠感受到幸福感和獲得感,已成為當前農村社區建設的當務之急。
一、農村社區治理面臨的困境
農村社區指聚居在一定地域范圍內的農村居民,在農業生產方式基礎上所組成的社會生活共同體。隨著我國農村城鎮化進程的加快,農村社區發生了巨大的變化。在這一過程中,雖然農村社區得到了長足的發展。然而由于經濟、政治、文化等方面的約束,農村社區治理仍存在著以下困境。
第一,農村“空心化”。農村的“空心化”問題是每個農村社區在治理過程中都會遇到的瓶頸,隨著傳統農業社會向工業社會的轉變,大量的農村人口涌入城市。農民進城打工、經商或謀生的人數不斷攀升,導致農村人口密度逐年遞減,出現了“人去房空”現象。無論在任何時代,治理的主體永遠是“人”,否則,治理將毫無意義,農村“空心化”問題將直接制約著治理的有效落地。
第二,村干部負擔過重。村干部肩上負擔著包括政治、經濟、文化教育、社會治安、征地拆遷等各方面的工作,每一件都關系到國計民生和社會穩定。“上面千條線,下面一根針。”大到黨的方針政策,小到鄰里吵架,每一項任務都要靠村干部消化解決,村干部面臨著“負擔重”問題。其次,黨中央的農村政策,都需要村干部直接落實。農村問題復雜多樣,村干部面臨著“政策急、問題多,落實難”的困惑。
第三,社區服務體系不完備。社區為居民提供的服務資源并不完全能滿足社區居民的需求,居民的“柔性需求”與被提供的“剛性供給”之間的不匹配,直接影響了社區治理,不利于提高社區居民的幸福感和獲得感。為此,成立專門性的以服務為職能的組織成為當前的迫切問題,解決服務群眾“最后一公里”“服務供給與需求相對應”問題,將社區服務真正落實到位。
第四,村民參與意愿較弱。社區治理的主體是村民,社區治理也需要村民積極參與。但是由于經濟條件欠缺、公共性意識的匱乏、責任意識的淡薄,大多數村民對社區事務參與熱情偏低。并且,在城鎮化浪潮的推動下,農村青年勞動力“背井離鄉”,沒有時間和精力去參與鄉村集體活動。久而久之,“公共性”意識更加匱乏,自身利益的難以有效表達,社區治理形同口號。
二、“1+3”治理模式分析
(一)JB社區現狀分析
JB社區地處LZ鎮西南1公里處,全村共327戶,1 323人,有5個村民小組,耕地面積2 758畝,主要種植小麥玉米等農作物,農民收入以養殖和外出務工為主,平均收入4 500元。該社區堅持以發展林果業,鞏固種植業,擴大養殖業的主體發展思路。
在傳統農業社會向工業社會轉變的過程中,傳統的小農經營模式開始走向市場化,JB社區以往那種“鄉土”人情味日漸淡薄。由于利益爭奪,該社區村民之間的矛盾在逐漸增多。隨著村莊“空心化”問題的出現,偌大的村莊青壯勞動力減少,留守老人和兒童增多,村莊公共事務無人管理,對村莊的認同感出現危機。
(二)“1+3”治理模式的探索
為了促進政府職能轉變,促進自治組織角色回歸,強化政府服務,培育群眾自治,改變傳統的治理模式,破解社區治理的難題,努力將JB社區打造成管理有序、服務完善、環境優美、人居和諧的美麗社區。JB社區按照“問題導向、解決問題、力求實效、群眾滿意”的要求,探索一條適合本社區的“1+3”社區治理模式(1是指社區村黨支部,3是指村委會、承擔經濟職能的合作社和承擔服務職能的社區)。
JB社區成立了“果樹種植專業合作社”。這一合作社的基本功能有:實現成員生產經營的規模經濟;降低成員的交易成本;減少成員生產經營的不確定性和風險;改善成員的市場競爭地位。同時堅持:穩健經營、以成員為本,發揮組織力、厚積自有資金和自由資產、重視公共關系,爭取外部扶持、創建全國農民示范合作社。在這一經濟合作社體制之下,合作社的一成收入用于合作社的正常開支,三成列入集體收入,三成用于人員公子的發放,三成用于股東分紅。合作社的成立穩定和完善了農村基本經營制度,創新現代農業經營的一支主力軍,是完善社會化服務體系,建設多元化農業科技推廣體系的骨干力量,促進了農民增收,成為了建設農村和諧社會的一支力量。
承擔服務職能的社區下設“四個委員會”,分別為搭把手委員會、跑腿委員會、說事兒委員會和找樂兒委員會。每個委員會民主投票選舉一名委員會主任和兩名委員。委員會主任的主要職責有:主持委員會日常工作,負責召集和主持委員內部會議;參與村級會議,傳達貫徹上級指示,安排布置工作,協調各方面積極性;及時解決工作中所遇到的困難,定期設置發展規劃;及時了解政策動向以及縣鎮服務部門動向,服務于信息咨詢與政策解讀為民辦事工作;按時向黨員代表會議報告工作;由村民代表會議和黨員代表會議授權的其他職責。委員的職責主要包括:接受委員會主任的領導,執行委員會的決定;遇到村民求助按要求及時解惑或幫助村民;按時向委員會主任報告工作。委員會主任及委員實行三年任期制,同村委會選舉—同屆同期,流程大致如下:村黨支部書記提議—在村民代表大會上討論—確定委員會主任—委員會主任根據自身以及社區情況確定其余兩個委員會成員—委員會成員選舉結束,以廣播、微信、公告欄等形式公示。
(三)“1+3”模式取得的成效
1.減輕“兩委”工作負擔。“1+3”模式施行以來,以前都務必需要村委、干部親自處理的事務,例如糾紛、紅白喜事、環境管理等,都可以全權交給委員會主任或者委員們。“四個委員會”的成立,在村干部和群眾之間搭起了橋梁。作為“中間人”,他們不是高高在上的官僚,而只是服務的提供者,直接消除了群眾對于村干部的不滿,促進了該社區的穩定。同時,減輕了“兩委”的工作負擔,有效緩解了干部與群眾間以往的緊張關系。
2.形成互敬互愛、互幫互助的村風。“1+3”治理模式實施以來,社區的風俗風氣發生了巨大的改變。治安、文娛活動和村落精神文明的發展都展現出新的氣息。面對當前農村“空心化”問題,外出人員增多導致農村地區留守力量薄弱、紅白喜事難辦等問題,四個委員會的委員們均鞠躬盡瘁、勞心勞力。為期一年的運行,該社區基本形成了“互敬互愛、互幫互助”的村莊新面貌,提升了村民的獲得感、幸福感和滿足感。例如,跑腿委員會義務照顧留守老人和兒童的日常生活;搭把手委員會力所能及幫助有困難的農戶。
3.維護了社區的穩定。模式推行之前,社區內部的小摩擦往往會升級成大矛盾,以至于村內糾紛常有發生。干部難以有效調解,結果很難讓雙方滿意,久而久之,干群關系緊張,社區穩定收到威脅。如今,委員會成員大都是選自于群眾之間,是經村干部精挑細選,且均得到村民同意的人。例如,說事兒委員會委員及時化解矛盾,在維護社區和諧方面做到了“大事不出村,小事不出村”。自“1+3”治理模式運行以來,矛盾糾紛比往年減少了不少,有效維護了社區的和諧和穩定。
三、“1+3”治理模式對鄉村治理的啟示與思考
第一,培育村民的公共性意識是進行有效治理的重要途徑。村落是農民生產生活的基本單元,出于共同的利益訴求、生活記憶以及文化傳統,人們有著強烈的村落認同感和歸屬感。本著“熟人社會”的這種認同感,村民之間較易達成共識,從而進行集體行動。JB社區根據自身特點,堅持“村黨支部領導,村委會管理,建立合作社,成立四個委員會”主線,探索出了符合本村村情的治理模式,抓住了當前農村工作的“牛鼻子”。雖然實驗時間較短,但成效顯著。
第二,搭建“鄉村精英”自我價值實現舞臺,發揮示范幫扶效應。馬斯洛提出的“需求層次理論”認為,人類的需求從低到高分層為:生理需求、安全需求、社交需求、尊重需求、自我實現需求。個人在物質需求得到滿足的時候,必然會追求精神需求,實現自我的社會價值。村干部推舉出來的“四個委員會”的“主任及成員”就是這部分具有自我價值實現需求的人,他們是具備特定優勢的“鄉村精英”,希望展現自己能力,以實現自我價值。“1+3”治理模式恰恰為追求精神價值“鄉村精英”提供了一個舞臺,既服務了村民,起到了模范帶頭作用,又實現了自身的價值追求。“四個委員會成員”成為百姓致富路上的領路人,社會生活的貼心人,社會矛盾糾紛的調解人。
第三,規范性制度是使得治理有效落地的保障。社區治理模式的建設和運行是一項復雜的工作。在村莊治理的過程中,如果沒有制度加以規范,個體的行為就無約束,進而導致模式運行無效率。實現社區治理規范化、程序化與制度化,才得以保障治理模式的持續性、有效性與穩定性。